中国之最这本书(一篇读罢头飞雪?这本书带你快

中国之最这本书(一篇读罢头飞雪?这本书带你快

娱乐八卦 2025-01-14 13:40www.bnfh.cn娱乐八卦

在历史的洪流中,“二十四史”被誉为史书的巅峰,被历朝历代尊崇为“正史”。其中,前四史无疑是二十四史中的璀璨明珠。吕思勉先生,那位至少读过两遍二十四史的“学霸”,建议普通读者不必通览所有的二十四史,但强烈推荐阅读前四史。

他解释说:“正史卷帙繁多,系统不明,除非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否则不必阅读。但前四史是个例外。这四本书涉及范围极广,对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也有用,读了绝对值得。这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在正史中最具广泛应用,且文字优美,读起来既有趣味又有收获……”

确实,史籍不应只是历史研究者的专属,历史爱好者也可探索其奥秘,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深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对于普通人而言,古代典籍虽然丰富,但大多晦涩难懂。选读评价最高的书籍是一种聪明且实际的做法。

阅读并非无门槛。原著的文言文晦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如果只是泛泛而读,可能难以理解。要想真正读懂、读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需要一本优质的入门读物来帮助打下坚实基础。

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推出了一本新书《前四史解读》,集趣味性、通俗性和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作者王保顶博士在这本书中分享了阅读经验,更是对前贤伟大作品的膜拜与致敬。

按照“前四史”的成书顺序,他逐一评介,详细讲述了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这四位史家的家世生平、成书背景和撰述经过。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探讨了前四史各自的特点、史学思想和成就,并加以比较,观点鲜明,褒贬得当。

无论是对初窥门径的历史学学生,还是希望学习正史知识的大众读者,打开这本书都会发现,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而生动。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在史学价值、思想深度、文学水平等方面的贡献无与伦比。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史书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发凡起例之功不仅限于历史编纂学,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记录了帝王、诸侯卿相及各界人士的事迹,构成了《史记》的主体。其传记文学的突出特点是不拘泥于固定程式,而是根据人物的身份组织材料,抒发议论,生动曲折地展现人物经历、言论和情感。无论是记述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皆能各尽其妙。

《史记》面世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不仅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深远,而且跨越文化界限,影响了日本、欧洲等地。例如,《史记·赵世家》的杂剧《赵氏孤儿》在法、英等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热捧。

《汉书》作为第二部正史,在史学文献中具有重要影响。它以断代为史,改造了《史记》的体例,被后世正史奉为典范。《汉书》在材料、思想、文学等方面也有独特之处,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人学士。

因其正统观念,《汉书》在封建社会中一直享有优越的政治地位。三国时期,孙权甚至以《汉书》作为基本素材来教育太子孙登,使其了解近代之事。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建立政权的英雄们,他们的决策与行动背后,往往隐藏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正如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石勒,虽身处戎马之中,却对《汉书》情有独钟。他阅读《汉书》,并非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学习,显示了他的睿智和坚韧。

柳宗元、黄庭坚等历史名人对《汉书》的文学贡献赞誉有加,可见《汉书》在文学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其文字洗练简洁,明净典雅的风格备受后人青睐。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有时也会损失其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如鸿门宴的记载,班固的《汉书》在描述这一情节时,虽然文字简洁,但相较于司马迁的《史记》,其生动性却稍显不足。

提及《后汉书》,我们不仅看到了范晔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更看到了他“正一代之得失”的写作主旨。他以一代存亡兴衰的历史教训为著史出发点,反映了“史的自觉”。而《后汉书》在思想上的显著特点——贵德义与薄公卿,既是东汉历史的特点,也是范晔及其所处时代思想特征的体现。

相对于其他史书,《三国志》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尤为广泛。三国历史的趣味性、英雄人物的众多,使得《三国志》广受欢迎。陈寿在记叙战争时,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重在描述战前双方的策略谋划,这种描写方式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每一部史书都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撰述者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我们在阅读史书时,不仅要看到历史的表象,更要看到背后的深层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真正领略到历史的魅力。《三国志》是一部历史巨作,其两大显著特点引人注目:一是取材严谨,考证严密;二是在敏感问题上采取了委婉曲折的笔法。尽管封建正统史家中有人认为陈寿的笔触偏向于曹魏,将司马氏代魏之事轻描淡写,但这种“曲笔”并未遭到后世史家的全面批判。相反,这种笔法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陈寿作为司马氏的大臣,他的笔下自然带有为司马氏辩护的色彩。《三国志》中对司马氏的回护之词,既符合当时名教君臣大义,也体现了《春秋》式的独特笔法。这种笔法并非单纯的个人情感倾向,而是为当时的政治统治服务的一种工具。

陈寿并非一味地曲笔回护。在编撰体例上,他虽以曹魏为正统,但平等对待魏、蜀、吴三国,书名便直接定为《三国志》。在内容方面,他如实记述三国历史,评价人物时能够超越政治集团的界限,主要以个人的才能和功绩作为衡量标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得陈寿的史德得到了后世的肯定。他的笔触不仅精妙地描绘了诸葛亮出使江东、巧妙说服孙权抗曹的历史场景,而且对整个三国历史的叙述都显得非常精练和生动。这种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历史内容使得《三国志》成为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著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