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大的山简图(地理大发现第13篇:郑和下

中国之最大的山简图(地理大发现第13篇:郑和下

娱乐八卦 2025-01-02 11:56www.bnfh.cn娱乐八卦

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历程

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七次震撼世界的远航,这七次航行构成了明代的一大盛事——郑和下西洋。这一海上远航活动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由于郑和担任正使,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

郑和的这次航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的航海时间早了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生动体现。郑和的航海成就远超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在这七次航行中,郑和从南京出发,航行了广阔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船队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更有说法认为郑和可能最早发现了美洲、澳洲和南极洲。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宣扬大明威德,《明史》中记载,此举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富强并震慑异域;还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等说法。郑和个人背景丰富,他是回族人,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人。早年经历不详,但被阉割成太监后成为燕王府的一员,后在靖难之变中表现出战功。明成祖朱棣对郑和十分信任,并赋予他重任。

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江苏省的太仓出发,经历了许多冒险和交易。他们在爪哇遭遇小规模的冲突,但得到妥善解决。随后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并在古里建立了纪念碑。第二次远航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但也同样重要。他们访问了越南、泰国等地,并在印度南部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每次航行都是对郑和领导能力和外交手腕的考验,而他成功地完成了所有任务,为明朝赢得了声誉。郑和的航行不仅是海上探险和商业交流,更是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三)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十月,明成祖命令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以及候显带领两万七千余人,驾驭四十八艘海舶,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远赴占城、宾童龙、真腊等地。随行人员还包括费信、马欢等人。

满剌加当时为暹罗属地,郑和奉成祖之命前往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及冠带袍服,并立碑建立满剌加国。此举使得暹罗不敢再侵扰满剌加。满剌加国王对明朝的援助深感感激,于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亲自赴明帝国朝贡。满剌加的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郑和曾率兵进山采香,获得数株巨大的香木标本。

当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遭遇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的谋害。郑和机智应对,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至国中,发动五万大军围攻郑和船队并伐木阻断归路。郑和趁敌倾巢而出、国内空虚之际,带领两千随从夜袭王城,成功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在锡兰山国期间,郑和曾携带明朝的金银供器等物品前往寺庙布施,并建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此碑现仍保存在科伦坡博物馆。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胜利归来。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并下诏另选贤君,提高了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威信。将士们得到了太仓的宴请犒劳。

(四)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明成祖再次命令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带领两万七千余人,驾驶四十艘海舶(马欢记录为“宝船六十三号”)出使各地。此次航程包括访问满剌加、爪哇、占城等地。船队于次年出发,成员包括各类人员如指挥、都指挥、书手等以及众多翻译人员。此次航行中,郑和首先访问占城并获得帝命赐冠带给当地国王。在苏门答剌,刚刚篡位的苏干剌试图截杀郑和船队,但郑和英勇奋战并成功生擒苏干剌。船队曾在三宝垄休整一个月,期间郑和与当地华人交往密切并安排堂祈祷事宜。随后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到达东非的麻林迪(今肯尼亚)。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船队胜利回国并献上俘虏于北京。同年十一月,榜葛剌特使带来被誉为“麒麟”的长颈鹿到中国朝贡。此次航行不仅巩固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也加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明人画作《贡麒麟图》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不久之后第四次下西洋圆满结束。

(五)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各国使者归国并前往西洋寻找玉玺。此次航行历经多国并赐予各国国王印诰等荣誉象征。各国也向明朝进贡各种珍稀动物如麒麟、狮子等作为友好象征。此次航行不仅巩固了与各国的政治联系还加强了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五年后船队顺利回国标志着第五次下西洋的圆满结束。此后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因参与此次航行有功而得到加封泉州卫镇抚的荣誉。此次航行不仅是一次外交壮举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展示了明朝的繁荣与开放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续的中外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第五次下西洋圆满结束并为明朝的国际地位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和赞誉。。接下来便是第六次下西洋的故事了。

(六)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三月三日(1421年),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了赶上东北季风郑和迅速出发此次航行的目的地包括多个国家和区域如占城、暹罗等此次航行历经多国展现了明朝的繁荣与开放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航行过程中各国都对明朝表达了敬意和尊重献上各种珍贵礼物作为友好象征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明朝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此次航行历经数年最终在永乐二十年九月郑和一行顺利回国标志着第六次下西洋的圆满结束同时也为明朝的国际地位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和影响也展现出了明代的繁荣昌盛及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此后第七次下西洋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

(七)第七次下西洋

随着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成祖逝世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朝廷内外发生了许多变化许多廷臣反对继续下西洋的计划仁宗即位后立即下令停止西洋之行并召回已启程的宝船队此次下西洋几乎告终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中外交流的必要性第七次下西洋仍然得以展开虽然途中历经波折但最终仍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明代对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明代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受命进行第七次远洋航行。当时,帝鉴于已有一段时间未与远方各国建立朝贡关系,决定派遣郑和再度出使西洋。此次航行队伍庞大,随行人员包括太监王景弘、李兴等人。据明代祝允明的《前闻记·下西洋》记载,船员人数多达27550人。

宣德六年(1431年)一月,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停留约半年之久。在这期间,郑和亲自率领队伍前往福建湄州屿,采购木石并重修湄州天妃宫。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旁兴建长乐天妃宫,并于十一月完工。为纪念此次盛会,郑和铸铜钟一口,铭文表达了对航海平安的美好祈愿。

这次航行从竹步出发,远达非洲南端,甚至接近莫桑比克海峡。不幸的是,宣德八年(1433年),在返航途中,郑和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继续返航,并于宣德八年七月抵达南京。《前闻记》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

王景弘在宣德九年(1434年)七月受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正统元年(1436年),由于明英宗年幼无法亲自执政,辅政大臣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止采买营造工作。随着王景弘晚年的到来,他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撰写了《赴西洋水程》等书。

郑和的航海活动在人类海洋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在15世纪初将中国的海洋事业推向高峰,还开辟了许多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道路。他的航海活动比世界最早的海洋调查“挑战者”号早了400多年。《郑和航海图》记录了他的航海路线,并展示了其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洋考察成果。他还根据航海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海外进行了战略布局。

为了纪念郑和的辉煌成就,南沙群岛中的一群礁被命名为郑和群礁。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也有许多以郑和命名的遗迹,表达了对这位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郑和舰”是一艘强大的舰艇,可进行环球航行。“郑和轮”是教学实习船,“郑和号”也命名了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2005年,波音公司甚至以郑和号命名一架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飞机。同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国务院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

郑和的航海活动在人类海洋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