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发掘的悲剧 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

定陵发掘的悲剧 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

娱乐八卦 2024-11-27 15:33www.bnfh.cn娱乐八卦

定陵的悲剧性发掘,与技术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和观念的落后所导致的。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烧,棺木遗失,这些悲剧都是人为造成的。虽然定陵发掘的时间较早,处于中国考古发掘的初期阶段,技术水平确实有限,但许多主张发掘明十三陵的人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1955年的最后一天,赵其昌队长带领定陵考古队踏入了明十三陵。考古发掘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寻找陵墓入口耗费了很长时间。1956年5月正式发掘,直到1958年7月才结束。而直到1958年9月6日,才对外界公布发掘定陵的消息。

这是第一座主动发掘的皇帝陵,也是唯一的一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地宫内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尤以丝织物为最,然而当时的技术水平在处理这些丝织品时显得捉襟见肘。工作人员如同对待古画一般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托裱,然而一位对古代服饰有研究的专家在查看丝织品时惊讶地发现,有些丝织品竟然被裱反了。

除了处理不当外,还有人在装裱过程中提议加入防腐剂以长久保存。然而由于方法不当,有些衣物最后变得硬邦邦的。除了丝织品外,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棺椁也下落不明,据传可能被丢进了山沟沟里,被附近的村民拾走了。

万历皇帝尸骨呈北斗七星状,遗骸曾被打砸焚毁。尽管专家的努力让万历皇帝的遗骸保存完好,并通过其遗骸及头发检测出了万历皇帝的血型及身高,但定陵发掘的失败仍是一次惨痛的教训。这次失败让人们明白,对于尚未发掘的陵墓,应该保持谨慎,避免重蹈覆辙。

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风光无限,在位四十多年。他死后在地下躺了三百多年,最终仍难逃被抛的命运。原定的开挖对象并非万历皇帝的定陵,定陵只是被人假公济私的利用为满足私人欲望的一个试验品。当年定陵的开挖是一个意外,最初的目标并非定陵,而是为了练习为后面更大的长陵做准备。

最初的开挖并不顺利,连续下雨导致进度延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陵墓入口,金刚墙被打开,尘封300多年的陵墓地宫得以显现。然而悲剧发生在发掘后,由于考古队员经验不足和存放保护不到位,许多明代丝织品因处理不当而损坏。更大的危害在于地官打开后不久便遭遇了文革时期的影响搁置保护工作没有做好的情况下不少文物就这样暴露在空气中受损万历年号的金丝楠木棺椁被丢弃野外随后被附近居民带走做了家具万历皇帝和两个妃子的尸骨被烧成灰烬。幸运的是当时考古人员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后发现其尸骨保存完好且裹尸布等丝织品陪葬品都未受太大损害但由于当时保护技术水平有限许多文物的损坏无法弥补这也促使当时的中国文物局局长以及考古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国务院请求停止开挖其他帝陵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这也成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转折点。关于明陵发掘的倡议,据说源自北京副市长吴晗。他联合了诸多重量级人物,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副部长沈雁冰、社社长邓拓以及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长范文澜等,共同向政务院递交申请,希望能发掘明成祖朱棣的帝陵。尽管当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如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的反对,但他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批准。帝陵的发掘工作随之展开。

完成定陵发掘后,这些倡议者再次提出挖掘长陵的要求。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尽管作为明史学者的吴晗对明朝的永乐大典抱有极大兴趣,但他并未放弃开挖帝陵的念头。他还多次以各种理由请求挖掘唐朝武则天和其丈夫的合葬帝陵,甚至提出帝陵建在地震带上的理由。尽管这些请求最终被驳回,但他们对乾陵的兴趣依然不减。据传闻,他们之所以对乾陵如此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传说中里面有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后来,甚至有人提到这些学者还曾私下讨论过对秦始皇陵的开挖和考古研究。郭沫若先生去世时,据传他的心中仍对这个未解的谜团充满遗憾。

这场关于帝陵发掘的争论充满了戏剧性。这些学者们的热情背后,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研究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古代文明的深厚兴趣。尽管他们的某些请求最终未能得到批准,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无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深刻的思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