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父亲当上太上皇之后没有纳妾吗?没有再_奇闻趣事网

刘邦的父亲当上太上皇之后没有纳妾吗?没有再

奇闻趣事 2023-05-04 17:38www.bnfh.cn奇闻趣事

刘邦的父亲当上太上皇之后没有纳妾吗?没有再生孩子吗?

历史确实没有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当上太上皇后纳妾的记载。刘太公之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刘季刘老三。

后人画的刘太公画像

据记载刘太公在成年之后娶了夫人刘媪。结婚之后刘媪为刘太公生了三儿一女,分别是大儿子刘伯,二儿刘喜,女儿宣夫人,三儿子刘季。除了老大结婚生子之后去世外,家里也没有什么大事,二儿子老实本分早早娶妻生子,三儿子刘季整天招摇撞骗游手好闲,不知怎么混了一个亭长干。

刘太公剧照

后来刘太公的原配夫人刘媪去世,夫人去世以后刘太公又娶了一房夫人并且生了四儿子刘交。

天有不测风云,秦朝末期随着陈胜吴广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季也加入了起义军,并且以刘季为首的起义军占领了沛县,刘季自封为沛公。当刘邦这个(时候刘季已经改名叫刘邦了)创业不断取得成绩之后,刘太公以及刘邦家中的老婆吕雉,都在等着刘邦接他们去享福,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刘邦来接他们了,奈何去到半路,又被项羽的军队劫持,刘太公和吕雉成为了项羽的人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名场面项羽为了逼迫刘邦出城应战就把刘太公给绑了起来,刘邦是个老六,说我们两个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了的话记得分兄弟我一杯羹。项羽气的没办法就把刘邦的家人给放了。

刘邦剧照

后来刘邦终于在汉高祖五年十二月的垓下之战中用心理战四面楚歌打败了项羽,项羽挥剑自刎。刘邦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创建者。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隔三差五也会去问候一下刘太公,刘邦每次去的时候都会以父子之礼拜见刘太公,久而久之,刘太公的家令就提醒刘太公,如今刘邦已经是皇帝,你是一个普通百姓,你怎么能让皇帝拜你呢?这样不是乱了规矩么,下次刘邦来的时候,你最好按照君臣之礼拜见他。等到刘邦下次来临时,刘太公拿着扫把现在门口迎接刘邦,把刘邦给吓到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刘邦就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汉高祖刘邦剧照

刘太公放了太上皇之后很是想念老家丰邑,怀念那边的老街坊和生活。刘邦为了让刘太公开心,就命人建了一座和丰邑一模一样的城池把那些邻居一起接了过来陪刘太公。

刘太公到底在当了太上皇之后纳妾生孩子,我觉得是没有的,主要是刘邦称帝时已经54岁了,而且刘邦是家里的老三,这样算刘太公最起码也是有七十多岁了。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七十多岁已经是绝对的高寿了,而且刘邦争天下的时候刘太公也没少遭罪,这样大的年纪就算是有想法估计身体也支撑不住啊。




高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煓他老人家,一生低调、默默无闻了半辈子,到老了居然因子而贵,成为尊贵的太上皇;对于忽然降临的富贵,估计到死都是莫名其妙吧。

刘煓,又名湍、昂,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后世更有名的是他的外号“刘太公”。这个微小谨慎,还有点怕事的老农民,出生于战国乱世,魏、楚交界的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

在那个诸国纷争、杀戮横行的年代,刘太公倒是安安稳稳地居住在乡间,老实从事农事,辛勤操劳家业。不但安稳渡过西边秦人灭国时的动乱,而且还娶了小老婆,养大了四子一女,在丰邑这个小地方,算是个有能力,会持家的好把式。

中国史上唯一一位没当过皇帝,却当了“太上皇”的男人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邦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个被“升天”的人。

刘邦的父亲,史书上称作“刘太公”,因为出名之前,就是一个在乡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并没有什么名气。而等刘邦称帝之后 ,自然更没人敢直呼其名,所以他的名字是个谜。

《史记索隐》记载刘太公名叫刘煓,字执嘉,是不是真的就不清楚了,也有的记载他名叫刘仁,也不知真假。

大家都知道,刘邦出身并不显贵,打天下完全靠的是他自己,那么当他登基称帝的时候,他又怎么封赏他的父亲呢?

像唐高祖李渊、隋文帝杨坚等人,在他们的父辈或者祖辈就已经功成名就,被封为“唐国公”、“隋国公”,哪怕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父亲在世时候也是大官 ,这些开国皇帝掌权都是等老一辈卸任、或者说已经死了之后才开始,也就只需要给已经过世的人尊一个皇帝位即可。

哪怕是比刘邦更加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等他称帝的时候他老父亲已经死了24年,也不用管他爹。

刘邦则不一样,他称帝的时候,老父亲还健在,可是却一不统兵,二不治理一方,完全就是个农村种地的,让刘邦怎么对待?

是封王还是封皇?最终刘邦给他封了一个太上皇,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当过皇帝,却直接成为太上皇的人。

沛郡丰邑中阳里的刘家

刘太公的正室一般称呼“刘媪”,“媪”就是老年妇女的意思,并不是其名,他还有小妾若干,具体有几个不详,可以肯定的是刘太公的第四个儿子是小妾生的,有记载的刘太公一共有4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除了老三就是刘季(刘邦)之外,其他如下

1.老大刘伯“伯仲叔季”的第一个,去世比较早。刘伯在世的时候,刘邦还是一个喜欢跟狐朋狗友瞎混的不良青年,经常带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刘伯家里蹭饭,刘伯对他非常疼爱,不忍训斥。

等刘伯死后,刘邦依旧如故,他的妻子,也就是刘邦的大嫂就不愿意了。有一次,刘邦又带着一群人来蹭饭,大嫂看到他来了之后,就不停地用锅铲刮着锅底,好像在说,“看,饭已经吃完了!”

等刘邦的兄弟们离开之后,刘邦专门跑到后厨去看看饭是不是真的吃完了,结果发现锅里还有饭,于是对他的大嫂一直怨恨在心。

后来刘邦灭掉了西楚霸王项羽,来了一次大封赏,并将已经去世的大哥封为“武哀侯”,可是却没有封他大哥的儿子刘信,刘太公就问他,“别人都封了,为何不给你大侄子封赏?”

刘邦说“我并不是忘记封赏刘信,而是想到他的母亲我就不爽,大嫂那么小气,我也得小气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等刘邦死后,他的妻子吕雉终于给刘信封赏了,封了他一个“羹颉侯”,是什么意思呢?

羹颉就是用 勺子刮锅底的意思!

2.老二刘仲,又叫刘喜刘喜就是刘太公以前经常拿来教训刘邦的榜样。

刘喜只比刘邦大2岁,年龄相仿,可是两个人习性却天差地别,老二勤快,老三却游手好闲,,老太公经常说刘邦不如刘喜。

后来刘邦称帝之后,将他二哥封为代王,代国当时为北方边境重地,一年之后匈奴攻打代国,刘喜却弃国独自跑回了洛阳,刘邦大怒,革去了他的王位,贬为合阳侯。

3.老四刘交刘交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生母是妾氏,本人文武全才,一直跟着刘邦打天下,是他亲兄弟几个中最优秀的一个,刘邦称帝之后将其封为楚王。

刘交虽然是几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也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可是因为刘邦成就太过耀眼,他显得不是那么出众,可是刘交有一个后人非常有名。

那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就是刘交的22世孙,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楚河汉界”与差点被烹杀的刘太公

公元前206年,刘太公一直居住的丰县被西楚控制,刘邦就准备派人将老父亲和妻小接到身边,可是被项羽所阻,最终没能成功。

第二年,汉军先是攻破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可是马上又被项羽反攻了回来,就是这一战,刘太公和吕雉等人一起被项羽所俘虏,当做人质。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相持了几个月,楚军粮食被断绝,项羽非常担忧,他在城墙上放了一个很高的砧板,并将刘太公绑起来放到上面,威胁刘邦说道“你再不退兵,我就将你爹给煮了!”

可是,相比起项羽来说,刘邦才是耍流氓的老祖宗,他哪里会受他的威胁,他还很是大方地说道“当初我们俩一起受楚怀王封赏,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真的想煮你的父亲的话,别王了分我一碗汤!”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听到之后,气愤不已,当场就要杀了刘太公,在项伯的劝阻下,刘太公才得以幸免,此后大概项羽也发现拿刘太公和吕雉等人威胁刘邦无用,于是将他们还给了刘邦,楚汉就此约定以“鸿沟”为界,这也就是“楚河汉界”的由来!

受封“太上皇”

刘邦称帝之后,就将老太公接到了栎阳宫,并且每5天就会前来朝见太公一次,如同普通人家的父子礼节一般。

老太公只是普通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等有一天,他的管家告诉他“天无二日,太公虽然贵为皇帝之父,可是实际上却是人臣,怎么能让皇帝前来拜见呢?长此以往,陛下的威严何在?”

太公心想有理啊,儿子都是皇帝了,天下最高地位的人,怎么能像普通人一样来拜见我呢?于是,等下一个第五天的时候,老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候刘邦。

刘邦看到老太公的样子,当场大惊失色,连忙从车上下来扶住老太公,一问才知道是身份的原因使得老父亲如此,他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将刘太公尊为“太上皇”,如此一来,大家都是皇帝,自己再以儿子身份来拜见老子,自然就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了。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史记·高祖本纪》

鸡犬识新丰

刘太公虽然被封为太上皇,享受荣华富贵,可是时间一长,整日就开始闷闷不乐起来,刘邦暗自问太上皇身边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太上皇不高兴了?

身边的人很快给了他答案“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县的时候,有一般志同道合的乡亲,整日踢球、斗鸡、喝酒,不亦乐乎!现在虽然有了荣华富贵,却整日深居宫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刘邦心里一寻思,好像是这么一个道理?要不给老父亲纳一个妾氏来陪他解闷儿?

最终,刘邦命令在国都长安的附近找了一块地方,将它仿照以前的丰县布局造了一个新城,并取名为“新丰”,不仅如此,还让丰城的老乡们都迁居来此,这才让太上皇高兴起来。

传说新丰跟丰县一模一样,丰县百姓迁居的时候,连自家的鸡犬牲口也带来了,一到新城,这些鸡犬直接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所以有“鸡犬识新丰”的说法。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汉高祖(即刘邦)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西京杂记》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太公是在公元前197年去世,时年85岁,而他被尊为太上皇,则是公元前201年,大概是81岁的年纪,从这里可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此时的他是不可能再纳妾的,也就不会再生孩子。

,从前面的描述也知道,虽然一直说刘太公是从事农业生产,可是他并不是真的农民,他祖上也是贵族出生,他本身就有小妾的,用不着靠刘邦给他纳妾。

虽然刘邦跟项羽对峙的时候,看似他的那番话有点无情,可是当时那情况,以刘邦的身份,也不可能为了老太公一人,而放弃跟项羽争夺天下,毕竟此时的他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而从他称帝之后对老太公的做法来看,其人还是有孝心的,至少比那些整天将“孝顺”挂在嘴边,却从来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来说好多了。

刘邦巴不得刘太公娶上几十个小妾,生下上百个孩子,可惜刘太公做不到呀。

刘太公和刘邦这对父子并不简单,很多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往往有着其他深意。

想要弄懂刘太公娶妾一事,就要想看懂刘太公和刘邦这两个人行为背后的深意。

,这刘太公的出身就不简单,他并非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山野村夫,事实上他大有来头。

追根溯源,老刘家的祖上世代皆为魏国的大夫,这职位一直传到了刘太公的祖父刘清。

也就是说,直到战国末期,刘氏一族在当时属于贵族阶层,刘邦和刘太公其实都是名门之后。

后来魏国被秦国所灭,像刘清这种魏国贵族自然在通缉之列,于是刘清率领家人隐姓埋名躲到了力村。

后来刘清在当地娶妻生子,自称“丰公”。在那个年代,敢自称“公”的,都不是一般人。

想想刘邦当初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就号称“沛公”。由此可见,这刘清,在当地至少也是一方豪强,颇有家资。在当地那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存在。

后来刘清的儿子刘仁继承了家主之位,由于当时战乱不断,力村也不安稳了,于是刘荣率家人又搬到彭城居住,自称“荣公”,可见此时的老刘家依然家境殷实。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为求自保,刘仁乐善好施,广交天下豪杰,但也散尽家财。

,到了刘仁的儿子刘太公这一代,老刘家已经家道中落,沦为普通百姓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太公一家虽然看上去已经和普通百姓无异,以耕种为生,那日子也比一般农户家要过得好多了。

毕竟刘太公家里有钱还有地。

,此时刘太公手里的钱已经不多了,做点小生意还是可以的。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家人吃饱穿暖还是没有问题的。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刘太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让刘邦出去闯江湖、见世面。

别说在那个年代了,即使是现在,人们也普遍认为应该找个正经的营生。而在当时,最正经的营生便是种地了。

而刘邦出去闯江湖、见世面,那可是要花钱的,家里的那点钱被他这么一花,自然就没有了。

刘太公这一反常的决定,则说明了他的不简单,他实际上在两边投资。

刘太公毕竟身处民间,虽然此时秦朝已经一统天下,刘太公可以敏锐的感受到六国故地百姓对于秦朝统治的不满。

这种不满,一方面是因为故国被灭得不甘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朝律法过于严苛,很多人受不了。

所以刘太公判断,乱世有可能来临。

他毕竟没有其先祖那样的本事,他并不确定乱世何时会来,也有并不确信自己的判断是否一定正确。

既然如此,那么就做两手准备好了,二儿子刘喜种地是把好手,那么让他在家安心种地,如果天下太平,那么老刘家就靠他了。

至于老三刘邦,既然喜欢行侠仗义、闯江湖,那就让他去吧,多结识一些江湖豪杰,也许以后用得上。

一旦乱世到来,那么就要靠刘邦来给老刘家保驾护航了。

这才是刘太公白养刘邦几十年,任凭他游手好闲的真相。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趁势拉起一支队伍,成为了义军的一员。

只是刘太公也没想到,刘邦的势力越做越大,等秦朝灭亡后,竟然被封王,身份贵不可言。

就在刘太公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享享清福的时候。刘邦却不按常理出牌,竟然主动挑战当时的天下霸主项羽。

此时的刘邦,和他老爹相比,还是差了些道行。倒不是他不应该反项羽,只是他太急不可耐了。

如果换做刘太公,必然先韬光养晦,默默发展势力,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手。

,刘邦也有他的顾虑,毕竟他年纪不小了,想要搏一搏也是正常。

可惜他这么一搏,差点全军覆没。

一开始,刘邦的行动倒也顺利,平定三秦之地,拉拢一批诸侯王组成联军共同征讨项羽。

可惜彭城之战,刘邦这边53万诸侯联军被项羽3万精骑击垮,刘邦成了丧家之犬,被楚军追得一个劲逃命。

结果,还在老家的刘太公就倒霉了,他和刘邦的其他亲人都成了项羽的俘虏。

项羽倒也直接,他告诉刘邦,如果不投降,那么就把刘太公给炖了。

刘邦可是老江湖了,什么场面没见过?更何况此时就算他想放弃,他手下那帮人也不会同意的,刘邦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拒绝。

不过刘邦也不是普通人,项羽这种直男他见多了,知道该如何对付。

刘邦直接给告诉项羽,投降是不可能的,至于项羽想炖刘太公,请自便。反正当年二人结拜为兄弟,刘太公不仅是刘邦的爹,也是项羽的爹,项羽炖了自己的爹,记得给刘邦送一碗来。

刘邦一喜欢,差点没把项羽气得脑溢血去世,估计这就是他的目的。

不过也,项羽打消了炖刘太公的想法,刘太公得以逃过一劫。

后来,项羽见这仗实在打不下去了,才将刘太公给放了回去。

有了这么一段艰辛的经历,如果说刘太公对于刘邦没有怨言,那是没人相信的。不过他也是个明白人,知道现在刘邦翅膀硬了,自己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这口气只能暂且咽下。

后来,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老老刘家直接鲤鱼跃龙门,成了皇族。不少刘氏宗亲都或被封为诸侯王,或被封为列侯。

这时候,换成你是刘太公,你会怎么想?

是想混个一官半职了,不说别的,自己的那些晚辈都当官发财了,自己可是皇帝的亲爹,那待遇应该更好,权力应该更多。

更何况刘邦能有今天,离不开刘太公早期的投资。不管是不是这样,至少从刘太公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不过,这刘太公还是比刘邦有文化些。他想要官要权,也不知说,而是采取暗示。

当时,刘氏族人大多被刘邦封官加爵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刘邦的大哥之子刘信。

原来,当年刘邦起事之前,在老家整天游手好闲,混吃混喝,经常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去大哥家蹭饭。

刘邦的大哥倒是对此不以为意,刘邦的大嫂却对此意见很大。


一次刘邦又跑去大哥家蹭饭,正巧大哥不在,于是大嫂用饭勺将锅刮得框框响,说已经没饭了。

刘邦只得带着狐朋狗友离开了。刘邦不死心,又绕回来去大哥家厨房看了看,明明还有不少饭。

刘邦认为大嫂故意让自己在“兄弟”面前丢脸了,江湖人士可是最看重面子的,刘邦对于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以至于后来封赏亲族,刘邦故意忽略掉大嫂的儿子刘信。

后来,还是刘太公反复催促、询问刘邦此事,刘邦才不情不愿的封刘信为羹颉侯,所谓“羹颉”也就是用饭勺刮锅底的意思,足以看出刘邦挺记仇的。

而刘太公此举,看上去是在处理家事而已,实际上已经在干涉朝廷任命官员的事情了,这就是他想要权的体现。

而刘邦是怎么应对的呢?他做出一副孝子贤孙的样子,隔三差五前去拜见刘太公,礼数周到。

刘邦这么做,自然有以身作则推广礼数的用意,也可能是为了盯紧刘太公。

这种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说别的,看看刘邦以前何时对刘太公孝顺过?当初连刘太公的性命都不在乎,现在怎么突然转性了?这不正常


实际上,我们如果站在刘邦的角度看待问题,此举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的刘邦其实对于绝大部分朝臣是不信任的,别看大家以前都是兄弟,等他当了皇帝,想法就不一样了。

刘邦不仅大力清除异姓诸侯王,而且几乎都是御驾亲征,只有在需要分兵进军的时候,才会派樊哙等亲近之人率领偏师。

很显然,刘邦在提防着这些一同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所以不敢给他们兵权。后来就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差点被他处死。

可见他对于身边的人没几个信得过的,那么在刘邦会如何看待刘太公的举动呢?

他自然是明白刘太公想要权,他不能给刘太公封官加爵,因为那是臣子的待遇,刘太公可是他爹,这么做说不过去。


那还能怎么办?难道和刘太公分权?也不现实,刘邦辛辛苦苦得来的江山,即使是自己亲爹,他也不愿意分的。

而且刘邦还要提防那些开国功臣们怂恿刘太公夺权,如果内有刘太公,外有开国功臣们,只要这皇帝还是姓刘,刘邦真有可能被扳倒。

,这是从他的角度来看问题,说实话,当时的刘邦已经有些被害幻想症了。

这样“嘘寒问暖”时间长了,也不是个事,那阵子刘邦还要忙着是不是亲率大军出征呢,怎么办呢?那就给“不安分”的刘太公安排个新职位好了。

反正汉朝百废待兴,刘邦又是开国皇帝,整点新玩意毫无压力。

恰巧这个时候,刘太公的家令对他说,刘邦是皇帝,刘太公理论上说也是汉朝的臣子,刘邦每次前来拜见刘太公是不合适的。

也不知道家令这番话是他自己想到的,还是有人教他说的,刘太公此后不敢接受刘邦的拜见。

于是刘邦趁机,不再拜见刘太公,而是给他安排了个太上皇的位置。

于是刘太公便成了第一个,没做过皇帝却活着当上太上皇的人。刘邦此举是为了安抚刘太公,也隔绝其和朝臣间的往来。

毕竟,论尊贵,太上皇超越了皇帝,岂是朝臣可以随随便便见的?

既然都做到这一步了,为了让刘太公无暇动其他心思,你觉得刘邦会怎么做?自然是替刘太公置办后宫了。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录此事,不过刘太公本来就没有单独的传记,他的事迹都是记录在《史记-高祖本纪》里。

刘邦才是主角,这与刘太公当上太上皇后的生活,只是略有记录罢了。我们可以进行合理推测。

当时,刘太公只有一个续弦夫人,被尊为太后。这哪够呀?配不上刘太公的太上皇身份。

刘邦以己度人,他本人妻妾就不少,而且他挺好这口,在他看来,只要刘太公妻妾一多,就没空想其他事情了。

按照秦朝的礼法,在皇后之下设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七个等级的嫔妃。

就算刘邦给刘太公一个级别安排一个,那也至少安排了七个嫔妃,一天一个,一周就过去了。

这些嫔妃都算妾侍,,刘太公当时应该是有娶妾的。

至于生孩子就别想了,刘太公当时已经80岁高龄了,就算刘邦希望他生几个,刘太公也做不到呀。

所以,刘太公生孩子就别想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妻妾太多,刘太公身体消受不了了,于是他向刘邦提出,挺怀念丰邑老家的老邻居们。

刘邦二话不说,派人在京城旁边复制了一个新的丰邑,称作新丰,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和丰邑老家一样,然后把丰邑的老乡亲们全搬到了新丰。

于是刘太公每天和老兄弟们吹牛唠嗑,偶尔再去陪陪他的妻妾们,倒也惬意。

一下,刘邦和刘太公都不简单,他们做事都是有自己考量的。

原本刘太公也只是想要点官爵、权力罢了,由于刘邦当时太敏感,于是给刘太公安了个太上皇的名号。

然后应该还给他安排了一群后宫妻妾,不过由于刘太公年事已高,生孩子是不可能的。




刘邦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人称刘太公,这大概类似称呼刘老头、老刘头、刘大爷。在汉朝历史上刘太公连个真正的名字也没有留下,后来的儒生看不过,就给他编造了名字“刘煓(tuān)”,“刘昂”、“刘执嘉”,唐代司马贞把他写在《史记索隐》里。

可就这个不起眼的老农,却生了个争气的儿子刘邦,这个他眼里的“浪荡子”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当上了皇帝,让80岁的刘老头活着时从一介草民直接当上了太上皇,成为历史上第一人。“太上皇”这名称其实是秦始皇发明的,不过是在昭襄王死后追尊的。


说起来,刘老头这个太上皇当得挺有意思的。刘邦君临天下后,每隔5天就会以父子礼节朝见刘老头一次,后来管家对刘老头说天无二日,虽然是皇帝亲爹,实际上也是人臣,让皇帝对您行拜见礼,有失帝王威严。管家给刘老头出主意,当刘邦再来拜见时,就让刘老头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太公拥篲,迎门却行”。刘邦见后很惊诧,也很尴尬,知道原因后,从此尊刘老头为太上皇,在称号上高过自己,以示孝道。

当上太上皇的刘老头享尽荣华,受尽尊崇,同样是老农民且又是皇帝的老爹,刘老头可比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幸福多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李渊当上太上皇之后,在李世民当爷爷的情况下,9年期间接连给李世民生了大约30多个弟弟妹妹;乾隆爷85岁当上太上皇,一直不断纳妃子,88岁了还娶了两个十五六的小姑娘当老婆。有些友友们不免好奇,当上了太上皇的刘老头有没有纳妾,有没有再生孩子呢?对于这方面,历史上没有明确地记载,咱们就从其他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一、刘太公并非好色之人。

刘太公是土生土长的丰邑人,在刘邦当皇帝前,一直和父老乡亲们生活在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做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

刘老头的结发妻子就是刘邦的老妈刘媪(并非真实名字,意思大概如刘大妈、刘老太太刘老婆子),刘太公和刘邦的妈妈共生下三子一女。三子是按行次起的名字,简单随意,分别叫刘伯、刘仲、刘季,类似“老大、老二、老三”。刘邦排行第三,叫刘季,女儿是刘邦的姐姐宣夫人,后来被追封为昭哀后 。


刘邦的妈妈在刘邦还未起事时就死了,刘老头中年丧偶,独自拉扯几个孩子,就又娶了一房,李氏做了刘邦的后娘,生了一个儿子刘交,就是后来的楚元王,南朝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就是他的后代。不过在《史记·楚元王世家》中记载刘交为刘邦的同母弟“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而《汉书》载“同父少弟”;《史记·吴王濞列传》晁错说“高祖大封同姓,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不管是同母弟还是异母弟,刘太公又娶了一房是史实,刘老头在丧偶后再婚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其实按照刘太公自身的条件多娶几个也是有这个能力的。刘老头虽然在田间地头混,但家里并不穷,最起码地多,算是个小农场主吧,他特意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二儿子刘仲经营家族产业 。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汉书•高帝纪》)

,刘老头有资本对刘邦从小娇生惯养,造就了刘邦不学无术的性格。正因为家里有钱一切不愁,刘邦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吃肉喝酒,动不动就呼朋唤友请客大批人,到大嫂家里蹭饭,如果刘老头底子穷的话,哪能经常管那么多人白吃饭呢?


“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史记·高祖本纪》

不过刘邦带大帮的狐朋狗友天天去大嫂家蹭饭,让大嫂伺候着,大嫂心里很烦,后来大嫂终于忍不住了。当刘邦一伙人再来时,她就故意用铲子使劲刮锅,刺啦啦地响着让刘邦听,意思锅里没饭了!这样刘邦就不好再蹭饭了,这也让刘邦在朋友中很没面子。趁大嫂不注意,刘邦偷偷跑到厨房,掀开锅盖,却看到锅里还有饭,他顿时明白,大嫂这是故意让自己难看,从此心生记恨,再也不登大嫂的门。


刘邦当上皇帝后,独不给大嫂一家封赏,直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才给刘信封赏了个“羹颉侯”,意思就和那次刮锅有关,羹颉就是用 勺子刮锅底的意思。

刘邦广交天下好友,还和做官的萧何关系很铁,还能娶到白富美吕雉,不就说明刘老头家底硬吗?

,刘邦的祖父曾担任楚国的“丰公”,家境殷实,而刘太公爱好买酒喝、沉迷各种富家人玩的各种游戏,例如斗鸡、蹴踘等。由此证明刘太公在村里基本属于富豪一列,但他一直都没有多娶,自始至终只续弦了一个李氏。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刘老头不爱美色。


填房的李氏对刘邦兄弟几个还不错,一直活到刘邦当皇帝后,若不然刘邦也不会封自己的后妈为太上皇后,而追封自己的亲娘为昭灵夫人(吕后快死了才改为昭灵后)。而这中间刘太公没有再娶过任何老婆,感情很专一,他和李氏感情很好。

公元前197年的“夏五月”,刘邦的后妈去世,此时的刘太公已经85岁了,失去老伴后,悲伤孤寂的他在两个月后也撒手人寰,在栎阳宫去世,后来葬于万年(今中国陕西省临潼区北)。刘老头死后不到2年刘邦崩。

二、刘老头有特别的爱好,没心思纳妾

刘老头入住长安后,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刘邦就在御花园开辟了一块菜地,让刘老头延续自己的爱好——种地,种菜,可不久刘老头就唉声叹气起来。

虽然正史有关刘老头当上太上皇后的记载很少,不过晋代文献《西京杂记》曾记述,刘太公当上太上皇后,被刘邦请到长安深宫居住,虽然宫女仆人应有尽有,吃喝用度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但他却一直愁眉苦脸的,茶不思饭不香的。

刘邦看到后很不解,就问自己老爹这是为何呢,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爹思乡心切,他很怀念进宫前的乡村生活。他爱好屠夫商贩少年无赖之辈所做的事,去市场买买酒,吆喝着卖大饼,来几场斗鸡玩玩,看人家蹴鞠(踢足球)等,每当做这些事就会常常流连忘返,以此为乐,刘老头就馋这些东西,比得相思病还严重。而居在深宫大院的他,没有了这些,就感觉没意思。


刘邦听了,就大兴土木在长安建造了一个和新丰一样地方,街巷房屋,各种绿植景物全照着家乡的样子,建造好后邀请故乡的人携家带口,带着家畜搬迁到这里居住,男女老幼,相携站在路口,各人一眼就认得自己的房子;把狗羊鸡鸭放于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竟然也认得它们的家,这个场景给后世留下一个“鸡犬识新丰”的成语。刘老头见到转忧为喜,从此就和这些老乡们继续以前的故事。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悽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时,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丰,亦还立焉。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途,亦竞识其家。其匠人胡宽所营也。移者皆悦其似而德之,故竞加赏赠,月余,致累百金。”——《西京杂记》

从这些记述中也侧面反映出,刘老头对纳妾生娃根本没兴趣,如果刘老头生了娃,老年得子的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会忧愁难过呢?

三、刘太公最看不上儿子感情不专一,流氓无赖的样子,所以他自己不会晚节不保祸害无辜。

刘邦在当皇帝前,整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惹是生非,最让刘老头放心不下,对他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常常训斥他,骂他“无赖”。


刘邦在当亭长前谈了个女朋友曹氏,非法同居有了私生子刘肥,那时还没吕雉什么事。这事让刘太公气得吹胡子瞪眼,对刘邦一顿臭骂,骂他败坏了门风。埋怨刘邦没明媒正娶曹氏,没给她什么名分,让自己大孙子刘肥只能当庶子。

刘邦没当汉王前,楚汉相争,沛县被西楚掌控,一直在沛县种地的刘太公遭了殃,他被项羽的兵看管的死死的,不让刘邦接走他。

前205年,刘邦在西楚都城彭城(今中国江苏省铜山县)大战失败后,祸及到曹氏,吕雉、还有刘老头等,他们一块被项羽抓到军中当人质,楚汉对峙,刘老头还差点被项羽煮了。前203年,项羽把刘老头五花大绑,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大声嚷嚷着威胁刘邦说,如果刘邦不投降就炖了他爹。


项羽万万没想到,刘邦竟然对自己老爹的安危无动于衷,还不知羞耻地说“我和你项羽接受楚怀王的命令,是拜把子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真的要煮你爹,也分我一碗肉汤!”

“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刘老头听到这话,心理阴影面积要多大有多大,估计心里得千万遍骂刘邦。对于自己的这个不仁、不义、无情、不孝的儿子,刘老头定会失望至极,对曹氏、吕雉也会更多地同情的。

就在项羽要煮刘老头时,幸亏项伯出面劝阻了项羽,刘老头和吕雉、曹氏一等这才死里逃生。

《史记》载,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项伯这么做也是明智之举,项羽这边的结局基本完了,他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后来项羽自刎后,他们项家结局挺好的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而刘邦凭自己的聪慧做赌注,料到项羽煮不了自己老爹,才抛开项羽的威胁孤注一掷。果然楚军渐渐扛不住,最终项羽和刘邦议和,项羽乖乖把太公与吕雉、曹氏送还给刘邦,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

就刘邦干这一出,且不论智慧多么高,却差点把刘老头的魂吓掉喽,也让刘老头气得差点背过气,这种体会怕是只有亲身经历的刘老头才刻骨铭心吧。

刘老头对刘邦妻妾成群争风吃醋,实际上是看不下去的,戚夫人的恃宠而骄,受尽苦难的儿媳吕雉的憋屈,还有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唐山夫人(唐姬)……,其中的悲凉他都心知肚明,无奈自己是人臣,管不了那么多了。

刘老头怎会去祸害无辜,去给自己当皇帝的儿子找小妈?况且陪他到白头的患难老伴还活着,自己都快入土的人了怎会自找尴尬呢?


四、天下流传的一个传说让刘太公很尴尬,怎会有脸在生绯闻?

刘邦由一个平民当上皇帝,让天下百姓都很兴奋,谁不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呢?这自然会给刘邦以后的统治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刘邦心生一计,将自己神化一番。

他让手下人编造神话故事,其中一个就是给自己虚拟一个厉害的老爹,否认了刘老头是自己亲爹的事实。让这些人到处宣传说有一天,刘邦的妈妈下地干活,到了晌午时,她在水塘堤坝上休息,由于太劳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中与天神偶遇。当时电闪雷鸣,天色阴暗,刘老头担心妻子安危,就去田间找她,不料却看见一条蛟龙蟠于自己老婆的身上。刘老头吓呆了,不敢向前。刘邦的母亲从这件事过后,立刻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


“刘邦是真龙天子!”的舆论完美炮制成功,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被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信以为真,再无当皇帝之心,都觉得自己没资格不配当皇帝。

刘邦成功了,可这事对刘老头来说,打击不小,整个天下都知道自己老婆给自己戴了绿帽,自己不是刘邦亲爹,有啥资格享受高级待遇?还不如回老家养老。若不是刘邦在长安城建造新丰,招来父老乡亲陪着刘老头,他一刻也不想在皇宫待下去,哪还有心思在皇宫纳妾生娃?

退一步讲,刘太公当太上皇时都80岁了,一大把年纪,就算他有那个心也力不从心了。

综上,基本可以确定刘太公当上太上皇之后没有纳妾。从刘老头当上太上皇后,也就活了5年的时间就去世了,在他人生的日子里,从没有任何史料,甚至小说描述过他的奢侈、荒淫、放荡,而从仅有的史料中不难看出,刘老头是个纯朴的小老头,老年生活很丰富,除了自食其力地劳作,种菜养花外,还从事各种有趣的活动,溜大街、酤酒、卖饼、蹴踘、斗鸡和老乡们嗨聊等,这些对他来说远比纳妾更重要,更有意思,而这些又占有了他的时间和精力,人的精力有限,80多的刘老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纳妾,况且自己和妻子的感情那么好,他怎会自寻烦恼去纳妾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