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钧老祖的3位混元金仙门生,封神后,为何只要
鸿钧老祖的3位混元金仙弟子,封神后,为何只有通天教主改了名字?
鸿钧老祖这神非常有趣,是他仅见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也是最强的大神之一。但像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似乎在别的形形色色的神话故事,传说和文学作品里还不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在道教正统神仙系统里也查无此人。
提到最牛气的神仙,大家通常第一反应就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就连《西游记》等有重大影响的古典名著也只字未提鸿钧老祖了,这说明鸿钧老祖在《封神演义》里估计也不过是一个原创专有角色。
据《封神演义》记载鸿钧老祖共同传有三好友,收有三混元金仙门徒分别为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此三弟子即我们所熟知的道祖“三清”。
太清太上老君是《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自然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常识也没有太大的差别;玉清元始天尊名号不变;变化最剧烈的是上清灵宝天尊与《封神演义》通天教主相对应,在称呼方面简直是改头换面,等于重新命名似的。
通天教主凭什么改名?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忘记过去的屈辱,卷土重来,再创辉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封神大战中通天教主为败军之将,所以当年通天教主作为截教掌教亦曾威风八面、截教门人门徒遍三山五岳气势大大远超元始天尊阐教之手,一时间截教亦享有万仙来朝之称。
只是遗憾的是通天教主的收徒规范,把许多飞禽走兽、披鳞戴角、湿生卵化之辈收归门下,人数远超人类弟子。通天教主之举激起对手元始天尊强烈的不满,对此得到鸿钧老祖默许的元始天尊与老子携手向截教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封神大战,其宗旨是清除截教军事化,根除严重威胁人类神仙正统的鸟兽门人门徒。
历经大破诛仙阵,大破十绝阵,大破万仙阵的大战之后,老子与元始天尊借助西方教两大教主接引道人与大破道人,将截教根基彻底消灭。通天教主自己也被师父鸿钧老祖带到紫霄宫,闭门思过,重新训练。
时过境迁,多年之后出山,通天教主已与两兄弟老子和元始天尊执手结合为三清,至此老子已将名片改为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在深刻反省后决定以新的面貌示人,后更名灵宝天尊。
崭新的名字,寓意着与往昔那不堪回首的遭遇诀别。若是以通天教主之名与二位师兄共事不仅自己感到别扭,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亦将心膈相应。说,截教已不存在,重新称呼通天教主也毫无意义。再加上通天这两个词都是落伍的,现在一开始就能拥有通天之能,怎么会输呢?所以不是说通天就通天!这也是通天教主之所以改名灵宝天尊。
原著党答一波。混元金仙另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叫圣人。封神中,鸿钧三友皆为圣人,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人。他们与世俗意义上的道家三清倒有两个名字相同,太上老君是为太清道德天尊,元始是为玉清元始天尊。剩下一个上清灵宝天尊,会被人认为是通天教主。通天为何要改名呢?答案有三个
按原著来说,通天教主和灵宝天尊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按网文来说(如《佛本是道》),通天教主没有改名,他本来就有一个名字叫灵宝天尊,为截教教主,居于三十三天外的金鳌岛碧游宫;
按原著来分析,通天教主改名是可以理解的。
本篇单讲原著。此丹非是却病长生之物,你听我道来此丹炼就有玄功,因你三人各自攻。若有先将念头改,腹中丹发即时薨!
这是杀圣的丹药,谁敢出尔反尔,立刻腹中丹发而死。老子和元始都已拣尽了便宜,还反什么悔,需要反悔的只有通天,也就是说,这毒丹防的就是通天,没有别人。
再一个,鸿钧带走通天,会关一辈子禁闭吗?
不可能。
就好像已经长大成人并已结婚生子的孩子,你还能像小时候一样想揍就揍、犯个小错就关他一辈子吗?显然不能。不说别的,两个大男人的三观、喜好都不一样,时间越长越互相看不惯,几天没事,几十年烦都能把你烦死。
站在鸿钧的立场,三个徒弟既然全部证道为圣,可知他也并非藏着掖着、鼠目寸光的师长。通天已为圣人,乃是站在三界顶端的人物,而且严格来说他的失败只是受人算计而并非本身十恶不赦,鸿钧不可能废了他(要废早废了),也不可能耽误他,带走通天不过是暂时做做样子,五百年、一千年过去,周朝灭亡、秦汉继兴,总会放他走的。
通天出来后,一无颜见从前的弟子和故人,二有从头开始之意,不愿再以通天之名示人,是很正常的事。1、圣人之名,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法则,三界之人可以念诵,但无人敢用
如《地藏经》中说,“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寻常众生,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成佛,何也?法师说,这六个字包含了阿弥陀佛无始劫来修行的一切功德,信受他、称念他,这一切的功德就被我们拥有,佛的大愿,为信徒作往生的保证;佛的大行,为信徒作往生的资粮。可见念诵佛名,便胜过一切供奉。
,从古人的避讳上来说也讲得通。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代本朝的皇帝名字,天下都是需要避讳的,比如为避汉明帝刘庄讳,庄子曾一度被称为严子。
从修行境界来说,佛祖就是圣人。灵宝天尊威德自然西方教主之上,是又君临三界的圣人,不但有大愿大行的法则,又需要修行界避讳。那么灵宝大法师是不敢僭称的。既然灵宝叫这个道号,就只能说明三界中没有灵宝天尊。
2、真实的崆峒山确为重要道教文化中心之一
明史说,“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
崆峒山与全真祖庭陕西终南山地区相接壤,全真传入较早,自元代开始,丘处机弟子王志谦便在此主持。据研究,崆峒山有全真龙门派、全真华山派等主要全真教派传道。
至于正一道,则据《甘肃新通志》,说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命素鹤真人康道宁到甘州。真人幼好道,受业于龙虎山张真人门下,到甘州后广传法箓,受箓弟子多人,正一道即在河陇地区广泛传播。
封神作者是有野心的,这种野心在原著中表现得于僧、道莫不囊括。
如准提、接引为西方教主,燃灯、多宝、孔宣等进入西方后,皆成为佛典中重要人物。
道家也是一样,老子为道教首仙尚不算完,又给老子、元始找了个师父鸿钧,透露了作者创世的野心。既然道家三清已有二天尊出现,那么很难说独独不写灵宝天尊。
所以,灵宝大法师可能就是灵宝天尊。
3、封神作者或为道士
那么问题来了,灵宝大法师为阐教二代弟子,师事元始天尊。作者为何让他矮了一辈呢?
原因也很简单。封神作者诸说中,一直有种说法是明朝嘉靖、隆庆间道士陆西星所作。
陆氏为内丹东派开创者,纂释道书数十种,为时人所重。
身为道士,要为本教张目,这就是《封神》扬道抑佛的原因;要为本人背书,陆氏大抵对灵宝天尊不屑,不愿让他与老子、元始并列,又因灵宝毕竟是道教三清,不欲他为截教之主罢了。我已经写了500多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欢迎关注,共赏神话。
我倒是觉得不是通天教主改了名字,而是《封神演义》的作者以道教三清为原型,塑造了三个小说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给灵宝天尊改了名。
实则,道教三清是道教三清,封神三圣是封神三圣,他们之间本无联系。
道教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祇,位在四御之上,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是三清之首,也叫做元始天王,处于第一神阶中位。虽然地位最为尊崇,但记载要晚于太上老君。道教的上清派认为,太上老君和灵宝天尊等神祇都是元始天尊所度,换言之,元始天尊可以算作他们的师傅。
灵宝天尊处第二神阶中位,地位仅次于元始天尊,得元始天尊度化后,负责辅佐元始天尊。古代左右之间以左为尊,所以灵宝天尊常居元始天尊之左侧。
道德天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太上老君,根据道教的说法,太上老君的其中一个化身就是历史上诸子百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而在一些故事及典籍中,太上老君经常以化身下界度化世人,比如化身广成子度化轩辕黄帝。
道德天尊在三清中位居最末,历史上老子又被道教称为创始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祖。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太上老君位居三清之末就比较好理解了。
最初的道教为了抗衡佛教,搬出了比释迦牟尼年代更久远的老子,老子确实创立了道家,老子的道和后来道教的道并不是一回事。
老子被神化成太上老君之后,为了显得道教更有底蕴和高大上,在其位上又出现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老子的道不再来源于自己,而是由元始天尊度化。
这样一来既说明了道教的神秘,机制的无比庞大,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元始天尊位居三清之首,但记载却晚于太上老君。
,这些只是我这个无神论者的一家之言。
封神三圣人
圣人这一称呼其实并不是起源于网络小说,在《封神演义》中曾明确以圣人来称呼老子三兄弟,不伦不类的所谓准圣才是网络文学原创。
许仲琳(争议作者,此处用这个名字指代作者)借用道教的三清,编排了封神演义的故事,对他们的身份地位加以更改。
地位最低的太上老君成了大师兄,元始天尊顺延成了二师兄,而书中没有灵宝天尊的称谓,小师弟叫做通天教主。
之所以没有沿用灵宝天尊,我想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作者有意将老子和元始的阐教描绘成顺应天命的“正派”,而与之对立的就是不尊天命的“反派”截教。
通天教主这一名字本身就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而灵宝天尊作为道教神祇,是不允许玷污,更不能做反派的,所以通天教主这个名字出现了。
只不过整部封神下来,好像站截教和通天教主的反而更多一些,这似乎也成了古典小说的共性。比如《三国演义》将刘备奉为正统,曹操的粉丝远比刘备多。
通天教主之于灵宝天尊就好比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甄志丙之于尹志平,道教历史人物尚且需要避讳,更何况灵宝天尊是道教信封的三清之一。
西游中的三清
西游中的三清与正统道教一致,其地位也相同,这在车迟国这一章节中描写的很清楚,三清像正中是元始天尊,上首是灵宝天尊,下首是太上老君。
西游与封神本无关系,虽然封神的故事早于西游,其中又有很多看似有联系的桥段,西游成书要早于封神,出现种种看似巧合无非是许仲琳有意将封神打造成西游的前传,甚至可以混淆视听的让人以为西游是封神的续书。
西游可以入选四大名著自然有他的道理,除了内容价值两书不相伯仲,甚至封神的格局要更大之外,无论人物刻画、内容描写还是文笔,甚至在历史常识上,封神演义都乏善可陈,白白浪费了一个好的构思。
所以,西游中没有鸿钧老祖,而三清之一成了灵宝天尊并非通天教主改名,而是因为鸿钧和通天都是封神原创人物,西游与封神并不存在前后关系。
所以,通天教主是通天教主,灵宝天尊是灵宝天尊,包括名字相同的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文学作品和宗教神祇之间其实也无太多关系,无非套用了一个名字而已。
鸿钧老祖的三位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都是混元大罗金仙境的,不过,依次是高阶、中阶和低阶,元始天尊最弱。
封神大战中前后,太上老君,其实出力最多。为了打败通天教主,不惜暂时跌落境界,使出一气化三清,但收效甚微,只是惊走了通天教主;后来化胡为佛,改组西方教,大战接引、准提,境界彻底成了低阶。
元始天尊,闯诛仙阵里,道基受损,虽然还是低阶,但境界不稳了。
只有通天教主,虽然损失了四千多弟子门人,但个人修为,仍然是混元大罗金仙中阶。
所以,在二代圣人中通天教主反而成了最强者。最惨的准提,则直接战败,跌落到大罗金仙高阶。
所以说,鸿钧道祖让三个弟子吃下毒丹,其实是防止通天教主报仇杀了两个弟子。带走通天禁足,更是如此。
不过,通天教主跟随师傅修行,到西游记前夕,境界大晋,心胸更为开阔,所以,在获准出关后,化身为灵宝天尊和菩提祖师两个身份,继续教化九界生灵。
这代表着新生,也代表着更高的境界。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没有这个经历和过程,自然不用改名了。
说结论,虽然《封神演义》中的通天教主就是灵宝天尊,但作者作为道教信徒,不愿意也不合适用道教尊神三清之一的灵宝天尊来命名这个小说中的大反派,所以虚拟了一个通天教主的名字来代替灵宝天尊,不存在改名的问题,只是一种避讳而已。
《封神演义》这本小说中有比较多的道教知识,现代学者研究后认为此书应当是道教人士所写,基本可以认定为明朝道士陆西星(陆长庚)所写,陆西星,南直隶兴化县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少时学儒学,中秀才。后九次乡试未中,弃儒学道,自称吕洞宾授其丹法秘诀。晚年又学佛参禅,是三教合流的人物。陆西星主修内丹,提倡性命双修,虽然是道士,但从未拜师或出家。根据陆西星本人的经历和小说的对照,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小说中的阐截二教实际上指的是道教全真道与正一道两种派别,其中全真道注重内丹修炼,向往的是通过自修证道最终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这和阐教的教义基本类似,所以阐教教众以肉身成圣成仙为更好的追求。陆西星信奉吕洞宾,是典型的全真道,所以在小说中将“阐教”这道教正宗的称号给了自己信奉的全真道;而正一道实际上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原始形式,最通俗特点是该派道士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亦无严格的清规戒律。完全是一付入世的架势,他们常用符咒的方式进行布道,其中最高成就者基本为四大天师,这一点和小说中截教弟子多为殷商大臣(如闻仲)类似,而“通天”教主也许就是拿“天师”开玩笑,毕竟这一派的最终成就是成为神明啊,求仁得仁,大部分的封神榜上的神明都是截教中人。
2、关于通天教主到底是不是灵宝天尊,实际上我们看通天教主在碧游宫前张贴的告示基本就能有大致的答案,告示的原文是“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西岐),封神榜上有名人”这里出现的黄庭经实际上就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通天教主实际上就是洞玄教主上清灵宝天尊。
作为全真道的陆西星在小说中还是会将道教尊神中最牛的人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拉到自己的派别中(全真道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反派自然就给了另一位。而通天教主实际上是这部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且以失败收场,不仅截教教徒四散,还被其他圣人围攻被老师带走,作为道教信徒自然不合适在小说中将道教至高神三清之一的灵宝天尊污名化,所以最合适的做法是虚名一个通天教主来代替灵宝天尊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