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晨安!》系列之五:从前名胜今何在_奇闻趣事网

《邵阳,晨安!》系列之五:从前名胜今何在

奇闻趣事 2023-05-04 17:38www.bnfh.cn奇闻趣事

《邵阳,早安!》系列之五昔日胜景今安在

【文赵腊平】

邵阳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名胜众多,历史上即有“宝庆八景”“宝庆十二景”之说。“宝庆八景”有两种说法一说包括佘湖雪霁、六岭春色、洛阳仙洞、神滩晚渡、山寺晓钟、龙桥铁犀等古八景;另一说法包括双江秋月、六岭春色、龙桥铁犀、洛阳仙洞、桃洞流香、莲池古香、山寺晓钟、佘湖雪霁。“宝庆十二景”综合了上述两说,包括双清秋月、六岭春色、龙桥铁犀、洛阳仙洞、莲池古香与桃洞流香、莲池古香、山寺晓钟、佘湖雪霁、神滩晚渡等九景,另加岳平云顶、白云樵隐、石门献翠三景。这十二景,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双清秋月、莲池古香两景。这里,我们再说说其余的十景

六岭春色

图为现代六岭春色山水画

六岭,指邵阳旧城内东南隅的天池、铁铸、望仙、六一、八角、鹿头6座山岭。天池山上有池,四时不涸。铁铸山为古代冶铸地,山下有太平寺,相传为唐代仙人吕洞宾磨镜处。望仙山下有驻鹤祠,鹿头山下有白鹤观和饮鹤池,据传均为吕洞宾遗迹。

宋代在六岭顶上各建一亭,分别名为绣谷遐观亭、苍雪寒碧亭、楚望亭、杏冈亭、丹井亭、月池亭,后毁。宋宁宗嘉定十二年,邵州知州刘保于旧址复建,并在六亭之间建镇边楼。提举毛宪撰《镇边楼记》,称赞六亭和镇边楼布局之巧妙。此时,六岭有“绣谷遐观”“苍雪寒碧”“楚望丹林”“月池杏冈”等名胜佳景。宋理宗赵昀曾为景区题写“江山一览”“烟雨奇观”两匾额。

站在这些楼亭上,远眺石门,诸峰巍峨,耸入云霄,或青翠如画白云萦绕;近俯资、邵二水,泄碧流光,水清倒影,或百帆远影,渔歌互答。特别是早春来临,飞阁连桥,竹随雨绿,桃逐风红,细柳轻烟,莺燕啁啾,岭聚葱茏,遂成胜景,故称为“六岭春色”。

图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以后几代,六岭景观历经自然灾害和战争烽火而受到严重破坏。到清道光年间,亭阁全毁。民国十年(1921年),邵阳知县朱家缙在八角亭旧址建两层重檐的八角亭。越三年,又在八角岭山顶东北建砖木结构吊脚楼廊,将赵昀御书“烟雨奇观”悬挂其上。民国十六年,为纪念孙中山,将此定名为中山公园,改“烟雨奇观”为中山楼,增建亭阁,遍种花木,遂成邵阳历史上第一座纪念性园林。1929年,在山之西建中山照相馆,山之北建通俗图书馆,抗日战争改民教馆。1938年日军空袭邵阳,山下挖防空洞,山腰战壕蜿蜒,山顶八角亭则弹痕累累。是年“七七”,“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以湖南第六区警备司令岳森为首的主祭团率众举行了揭幕式,凭吊英灵。1947年,八角亭坍塌。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利用八角亭旧址建干部业余学校,后改为邵阳市少儿图书馆。

龙桥铁犀

图为现代龙桥铁犀山水画

龙桥铁犀,是指以横跨邵水的青龙桥和置于桥墩的铁犀为中心的水域、市街所构成的景区。青龙桥一带为交通要道,唐代乾宁年间即建有木桥,但屡毁于水灾。

图为今龙桥铁犀

南宋理宗宝庆初(1225—),郡守宋仲锡改木桥为石墩桥,并置两只铁犀牛于中墩上游,“独角铮狞,势如相搏”,以镇水怪。后为纪念遥领邵州防御使的赵昀嗣位为理宗皇帝,命名为“跃龙桥”。可以想象,当年两只铁犀牛虎踞青龙桥旁,雄视江面,水波倒映,雄姿飞动,让多少行者意动心骇,惊叹不已。

宋代灭亡之后,改名为“青龙桥”。元代青龙桥完好,诗人鞠志元诗云“百尺青龙跨碧湍,铁犀光映玉栏杆。”

清乾隆间重修东关城楼,此桥位于东关下,故亦称东关桥。久而久之,“龙桥铁犀”成了宝庆十二景之一。

1838年,清道光年间大水,桥上铁犀自身不保,双双沉于河底。从此,只见龙桥,不见铁犀。“龙桥铁犀”风光不再。

1968年,因修资江大桥,从河里捞起一只铁犀,此时,铁犀沉于河底已经一百三十年了。这只水铁犀现安置于双清公园大门内的喷水池中,供游人观赏。另一只铁犀则不知去向,或许隐藏于波涛汹涌的资江河床,等待人们去发现、寻找与挖掘呢。

现今,有关方面在青龙桥头建起了四座铁犀雕塑。闹市当中,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去想象当年“龙桥铁犀”的美景。

洛阳仙洞

图为现代洛阳仙洞山水画

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位于点石庵内。道光《宝庆府志》载“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景致清幽。

据传,唐代有来自洛阳的申泰芝在洞内修行,因其思念他在洛阳的母亲而命名洛阳洞,亦称“仙洞”“仙井”。明宝庆知府谢省有《洛阳洞》诗“杖履跻攀到九华,不知何处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闲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岁月,洞门长日锁烟霞。仙纵一去无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参政车大任诗中有“门连丹灶寂,坛共白云平”句,可见在明代时洞口尚有仙人炼丹用的鼎、灶法坛之类的遗迹。

图为洛阳仙洞旧址

解放后,在其旧址办起了洛阳洞小学。洛阳洞也因城市扩建,源断水涸,风光不存。前些年旧城改造,洛阳洞已被夷为平地,“洛阳仙洞”成为传说。

桃洞流香

图为现代桃洞留香山水画

桃花洞位于市郊城南桃花村,是邵阳市较大的喀斯特地貌岩洞。清道光二十九年所修《宝庆府志》,对其洞内景致作了详细描绘“目顾左右,如水涡,如浪叠,如虎蹲,如夏云奇峰,如老冰垂注,盖石乳凝结也。”又曰“石室宏敞,土维摩数尊,或卧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顶有圆窦如镜,摄受日光。”

从前洞前种有桃林,春天桃花盛开,花瓣落入水中,经洞内地下暗流,再由山后溪中流出,仿佛是从洞出散发出的花香,故称“桃洞流香”。清宝庆知府傅鸾祥《桃花洞》诗云“策杖寻幽僻,孤亭落照悬,危峰来远岫,叠磴削寒烟,千岁胡麻绝,三春桃蕊鲜。空留名胜地,何处觅渔船?”

图为桃花洞实景

桃花洞外有巨石伫立,根茎削瘦,略如蘑菇状烟云。宋景定甲子(1264),邵州郡守麋登书“古云根”三字刻于其上,故得名“云根石”;麋登还写了古篆“洞阳仙境”“桃洞流香”两额刻于洞口。

今日桃花洞,刻有“云根石”的巨石尚在,且洞门入口已加雕凿,洞中景观也经改造洞深延长,硬化道路,灯光闪烁。

山寺晓钟

图为现代山寺晓钟山水画

东山寺坐落在邵阳市昭陵西路至回栏街之间的东山上,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公元502—557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原位于城内太平巷的太平寺迁此,两寺合并,作为聚僧讲经之地,称太平兴国讲寺,简称“东山寺”。

东山寺的东山与六岭隔邵水相望,古木参天,景色郁然。宋代在此建寺,寺踞城内外街市区的中段,又濒临资、邵二水。明嘉靖年间(1522—1566),移县署钟楼之“景泰铜钟”于寺内。每当清晨,东山寺嘹亮的钟声既能闻于街巷闾里,又能弥漫于资、邵二水的行舟渔船之上,故“山寺晓钟”成为邵阳旧时十二景之一。明兵部侍郎张同敞有《东山寺》诗“古寺入风幽,村烟江水头。木疏钟磬落,人静雨花流,有客寻闲约,逢僧问静修。擎杯云到掌,醉为此山留。”

图为东塔公园内山寺晓钟

宋代曾迁郡学于东山,著名学者周敦颐(濂溪先生)到这里讲学视察。为了纪念周敦颐的活动,明代在东山寺内建濂溪书院,这是湖南最早的而又享有盛名的书院之一。清代著名学者邓湘皋长期担任过东山书院院长。

1952年,禅寺和书院被改作粮库,后成市粮运汽车队驻地,现有人在此办学。山寺和钟声,终究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令人一声叹息。

佘湖雪霁

图为现代佘湖雪霁山水画

佘湖雪霁景区在邵阳市郊城东乡,山势“高崖峻耸,不易攀登,积雪尤甚。晴霁登临,风景特异。”明参政车大任《小佘湖山》诗云“佘山高百仞,翻爱雪晴时。积素兼天远,凝辉映日奇;千林频送色,万壑顿回姿。欲借阳春意,挥成郢客辞。”

佘湖山称为“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时崇尚道教,申泰芝去世后,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岁时祭祀。申泰芝隐居修炼的佘湖山离州治甚远(今邵东县佘田桥镇),为便于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称佘湖庙,山乃名为“小佘湖山”,逐渐通称“佘湖山”。

图为佘湖山

佘湖山顶有毗卢阁。民国时期,这里香火旺盛,每年秋季,远近信徒到此进香拜佛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山脚有雷祖岩,履之空洞有声。岩上有台,台侧有石如悬,石下滴水时,附近群众视为雨兆。

神滩晚渡

图为现代神滩晚渡山水画

神滩晚渡在邵阳郊区新滩镇。资水由西南方向来,到此处折转向东,故江面宽阔,水流平稳。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通向西南的要道渡口,舟楫之便,有口皆碑。

忽有一日,渔人始见神秘的铁船往来于两岸之间运渡,很是惊奇。又过时日,有人于岸边发现一头盔,高0.5米,重5公斤,便断定船夫非凡人,于是大声喊叫“神仙来了!神仙来了!”这样一来,铁船突然沉入江底,神仙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神滩晚渡”的美丽传说。

图为资江夕阳西下

后来,人们在渡口岸边建神滩晚渡亭,专设木篷船义渡,并置义田16亩为义渡开支。每当夕阳西下,朱亭映衬碧水,行人争渡,桨声人影,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绚丽。

对此,明佥事杨廷芳曾作《神滩晚渡》一诗云“路转神滩入望赊,归人待渡簇平沙。空江寂寂来鸿渺,远树依稀落日斜;暝色酿成千里雾,橹声摇碎一江霞。纷纷世故忙如蚁,那得浮生鬓不华。”

岳平云顶

图为现代岳平云顶山水画

岳平顶位于新邵县东北部龙山上,谓其高度与南岳衡山持平,也有人说其海拔1513.6米,高出祝融峰200余米,为湘中第一高峰。山顶常有云海出现,故称“岳平云顶”。

图为岳平顶云海

山上有太子庙,奉祀药王菩萨孙思邈,所以又“名药顶”,庙旁有水井,日供千百香客游人而不竭。

山底至山顶二十里,海拔高、风大、少树林,庙用铁瓦覆盖。此山气势巍峨,群峰叠翠,石壁嶙峋。北有狮子石、仙人石,南有扬旗寨,锡帽岭,西有乌鸦潭、猫公洞等。

清代学者阎之望有《登岳平顶》诗“攀罗直上最高峰,峰势湾环一径通。二水分流飞瀑下,万山全沓乱云封,人随鹏鹗空中渡,僧住烟霞世外逢。回首天梯都历尽,到门才打午时钟。”

如今,庙与井皆存,香客游人甚多。

白云樵隐

图为现代白云樵隐山水画

白云岩在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山高百仞,绵亘十里,地势蜿蜒,群峰耸立,岩高洞深,古木拥翠。相传,黑夜时巍巍山岩常为白云所掩映,看去竟然如同白昼,因而得名。旧籍载此处是“大壑绝壁,飞泉四注,古木隐障,不见天日”,故称之为“白云樵隐”。

白云岩历为佛教圣地。及至鼎盛时期,山上有脚庵、花庵、中庵、顶庵及关龙亭等总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僧徒数十人,寺产田50余亩,会产田数十亩,山地百余亩。四方朝拜,香火不绝。尤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涅槃日,朝供最盛。

白云岩山寺分上庵和下庵两处,山门有亭,在突出的岩口之上,雕有龙头伸出岩外,监视山门。现亭已拆毁,石基及龙头尚在。

图为白云樵隐实景图

上庵观音殿在一弓形大石洞之中,洞门有对联云“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风清洞古,风坐洞,洞坐风,风吸风嘘洞无心。”佛家禅语,属对工巧。

下庵殿堂设有用餐处,游客可在此享用兵斋饭,蔬菜青茶,别有风味。

石门献翠

图为现代石门献翠山水画

石门山在新邵县新田铺与龙口溪两乡交界处,亦称石门滩。此地两山对峙,礁石耸立,河谷狭窄,犹如门关,故称“石门”。资水穿行其间,奔腾咆哮,春夏之交,资水陡涨,更是惊涛翻卷,掀起四五尺高的浪柱,撞击石壁,响声如雷。相传大禹曾在岸边设铜柱以挽行舟,故又称铜柱滩。

明参政车大任《石门山》诗云“遥空千嶂立,夹岸两峰攒,春雨洗初碧,朝霞染更丹。中流回急溜,乱石走飞湍。险阻知天设,躜岏万古看。”作为资江航道,那时此处实乃第一险关。

解放后,凿崖炸石,河道经过治理,航行条件改善。山虽犹存,但不再狭险。资江进入石门山后,直到筱溪附近的岣嵝门,历百余里,经三湾十四滩,水流湍急、峡谷幽深,两岸群山献翠,峭崖耸奇,水秀、山峻、石险、林茂,有“百里画廊小三峡”之美称。

图为资江

近年上游建有晒谷滩水电站,下游建有筱溪水电站,闸坝蓄水后,水阔流缓,深邃幽静的河面,将变得更加清丽秀媚。

据了解,早在2015年的时候,实力派艺术家、山水画家刘检清先生曾根据有关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历时多年,绘就了山水画系列“宝庆十二景”,让人们重新在绘画艺术中领略了美轮美奂的“宝庆十二景”。

无论是“宝庆八景”,还是“宝庆十二景”,都是邵阳历史上曾经最具魅力也最重要的景观。不管至今是否留存下来,它们都是历史和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珍贵文旅遗存或者美好记忆。

2017年8月,邵阳市政府启动城区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图恢复宝庆古八景,建设宝庆新八景,修筑八大文化场馆,打造资江八桥景观,力争将“宝庆古八景”项目打造成展示邵阳市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闪亮名片、旅游休闲的最佳景点,将邵阳城区建设成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名城。

据悉,迄今,“宝庆古八景”原址立碑铭文项目已经完成,各景点修复建设的主体工程也已基本完工。或许若干年之后,“宝庆古八景”甚至“宝庆十二景”又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进而让我们在浓郁的乡愁中,目睹古城宝庆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魅力。

至此,我们已对邵阳古城特别是“宝庆十二景”作了简要介绍。从“《邵阳,早安!》之六”开始,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邵阳市代管的两个县级市及所辖七县的主要名胜古迹,欢迎跟着我们的脚步继续游览。

【作者简介】

赵腊平,笔名“小屋清风”,湖南省邵东市人,作家、学者、高级记者。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编委、中国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文化分会常务理事。著有《漫话珠宝首饰》《历史在这里沉思》《透视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浅释》《赵腊平笔耕集》《曹雪芹的清净女儿国》等著作。

编辑千然,编图孙畅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网,欢迎转载。图源自搜狗百科、公众号“邵阳徐福桃花源”、马蜂窝网、搜狐网、百度贴吧等,感谢源引网站和原作者,侵必删。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授权后合法使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