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朗雨后游古城
清明雨后游古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雨从清明节前一天的午前开始后便下个不停,一直下到入夜后,究竟是什么时候停的也不是很清楚,是绵绵密密并且还带点儿冷,真是很应节气。
清明当日,没有特别的安排。上午休整自己做做家务,午休后,本打算带母亲去公园走走,老太太是特别喜欢拍这些花儿啊草的,给她打电话,说这两天有点腿疼,就不去了。于是决定去古城走一走,好久没去了。
即便今年是闰二月,天气忽冷忽热的,还是应了那句人间最美四月天。初春之美浮在鹅黄淡绿的柳梢头,飘在或白或粉或黄或紫的梨花,樱花,连翘花,丁香花里,也涌动在每一个游人的脸上。疫情封控结束后的这个春天,人们趁着节假日,纷纷走出家门,踏春游园抒怀。
对四季比较敏感的诗人是懂早春的,唐代文学家韩愈那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诗中写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初春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对生活也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人生也有着无限可能。几场春风春雨过后,那些鹅黄浅绿也变得深沉了几分,慢慢褪去了稚气和朝气,渐渐增添了成熟与城府。草木如是,人亦如此。最无忧无虑的年纪,该是初春这样的时节吧!趁着少年时就该多读读书,多行行路,多多尝试,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的长处,成为更好的自己。松树就努力挺拔,果树就努力开花,如果只是一棵草,就尽力坚韧起来,准备着迎接疾风的考验!
清明的习俗有扫墓、踏青、放风筝、吃青团子、荡秋千等,清明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大多习俗被传承下来,沿袭至今。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郊行即事》有诗云“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上午,天阴沉沉的,风也不小。午后,风停了,春阳也出来了,似乎天公也很解人意,半天追悼先人,半天调整自己。这个清明专门为我们阴转晴,不出门走走,岂不浪费了这一番美意?
停好车,信步走进古城。踩着青石小路,四处张望,寻找那些能让我驻足、瞩目的小风景,举起相机,留下那一个个瞬间。
可能是年龄大了些的缘故,不太喜欢熙熙嚷嚷的人流,于是兜兜转转走进烧烤街南面的一条路,这里很安静,没什么人,想走想停想留都由着我,不必被裹挟着,自由的感觉真好!
初春的叶子被午后的阳光照得像碧玉一样晶莹剔透,墙角的紫丁香悠然绽放,不知这一株里是否就藏着五瓣的丁香花。
从古城的主街进来的,终归还是会绕到烧烤这条街上来,这次来感受比较深的是烧烤街的街道干净整洁了,曲曲弯弯的河道也正有工人伸着竹竿用网兜维护河道的卫生,一家小店飘来类似现场演唱的歌声,悠扬的声音宛如东风一样浮轻抚着河道旁的垂柳。此情此景这样的歌声正好,最怕那些闹心的类似迪曲的音乐,这样的氛围就该配那悠扬的歌吧!
沿着河道一路向东,河渚塔塔铃随风飘来,声声入耳,下午四点多钟,离晚饭时间还有两个来小时,小店儿都在备餐中,也只有我和不多的游客从这里走过,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了最热闹的那条购物街。这条购物街上,有家小店就传出了很热闹的音乐,感觉有点吵,街上的人有点多,于是我横穿这条街,又奔比较安静的北区去了。
这条河道旁有一株正在盛开紫色玉兰花儿的玉兰树,右手边的小店前有游人正在举起手机拍半开半合的海棠花,大词人李清照必定很钟爱海棠花,不然也不会在一场春风春雨之后便连声感叹绿肥红瘦了。
穿过一个月亮门,转入另一条街。这儿还有几棵大柳树和几块假山石围起小水塘,不知道此处到初夏时节是否会听到蛙声一片?
走着走着,还遇到两拨人在拍短视频,疫情结束了,春天来了,各行各业的人也都活跃起来了。无论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生活总要继续,我们都要努力活着,即便偶尔也会迷茫,迷茫过后,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因为还惦记着做晚饭,就没再往前走,跨过一座小桥,又穿过一个胡同,总归是回到了最热闹的这条购物街。
人群总是免不了避不开的,走着走着也便随了大流儿,汉服,奶茶,瓷器......各种小吃也是应接不暇,看到现做现卖的棋子烧饼,还是决定给我们本地的特色小吃捧捧场,选了八种口味,八颗棋子,回到停车处,坐定了,还真有点饿,索性拿出一颗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初春时节天气晴朗,下午四点半以后的太阳依然很大,有点刺眼,有那么一刹那,有种恍然隔世之感。开车的时候便把遮光板放了下来,车载音响连上手机蓝牙,播放着久石让的千与千寻,带着我一路寻寻觅觅寻寻的小风景,像倦鸟一样归巢了。程颢诗中不是提醒了么? 莫忘归啊!
无论是来时,还是回去时,发现路上的车辆都很多,可能是因为我很久不出来了,也可能是因为大自然的春天回来了,我们的春天也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