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湛江外乡传统美食,那些都太太太太太好吃了
论湛江本土传统美食,这些都太太太太太好吃了!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花开了,草绿了,树木也都抽新芽了
转眼四月已至
各类野菜也突突地长
属于湛江的“春季限定”也开始了
迎来了最适合吃野菜的季节
俗话说
“珍馐一席,不如野菜一味”
很多野菜药食同源,不仅好吃
而且功效了得
湛江人热衷于吃野菜
已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
比如我们湛江人都认识的蛤蒌
蛤蒌,又名假蒟、假蒌、金勾等,是一种多年生、匍匐、逐节生根的草本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生长在田地里,或生长在树林中半阴处,湛江不少乡村的屋前屋后更是随处可见大片的野生蛤蒌,叶子绿得发亮。
随处可见的蛤蒌叶。
湛江人用蛤蒌煮饭、包粽、制作小食
蛤蒌与各种食材的完美搭配
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气,可谓绕梁三日
令人垂涎欲滴
使蛤蒌成为美味佳肴的“点睛之笔”
蛤蒌饭、蛤蒌粽。
根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蛤蒌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等功效,用于胃寒呃逆,脘腹疼痛,腹泻,风寒咳嗽,水肿,疟疾,牙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
不时不食
湛江人在味蕾上的季节感十分固执
田艾籺在湛江地区
是一个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心小吃
在过去,每年清明
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田艾籺
田艾籺满满的内馅。
田艾籺其中,少不了田艾草,清明前后,田艾草完全成熟,最高大概可以超过30厘米。
这时候再将田艾草通过摘取,晾晒、舂捣、摩擦,便可得到做田艾籺最重要的原材料艾草绒。
艾草绒和着面粉为皮,包着已经炒熟的馅蒸熟。
通常馅料为白糖、花生、椰丝、芝麻、肥肉做成甜味的田艾;香味的则用新鲜虾米、生葱、新鲜萝卜丝或咸萝卜碎加肥肉、芝麻、花生。
形状有的用木凿的模子做成杯口大圆形的,有的做成桃子形的,有的做成碗口大半月形的,再用新鲜的木菠萝叶子或土生的一种叫做“能木”的树叶包垫起来,放进蒸锅用武火蒸熟,既省钱环保,又有绿叶的清香。
田艾籺早已成为湛江地区的
年例、端午、中秋、春节等祭祀、节庆等
必备的传统食品
渗透到湛江人民的饮食习惯当中
,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具有健脾胃、驱风湿、清热去毒的功效
湛江田艾籺制作技艺
深得传统中医“药食同源”之精髓
每逢“三月三”,春夏之交
湛江地方湿气较重
脾胃容易受湿热邪气所伤
善于养生的湛江人便就地取材
用当季的鸡屎藤做一碗当地特色小吃
鸡矢藤籺糖水
鸡矢藤常常攀爬在墙壁上,带着清清的香味,但若是摘下它的叶片揉碎闻一闻,却会发现它的气味十分难闻,以致大家说它“臭如鸡屎”,冠名“鸡矢藤”。
很多外地的小伙伴不懂鸡矢藤,一听说要吃这个,如临大敌,唯有湛江人对这鸡屎味儿的藤叶情有独钟。
鸡矢藤。
在湛江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大量的鸡屎藤采摘回来以后,揉碎取汁,过滤以后加入糯米粉、番薯粉、面粉等原料,然后用剪刀剪成小块,待红糖水沸腾后,把鸡矢藤籺煮熟,这样一碗具有收拢进了一束葱茏温润的春意鸡矢藤籺糖水就完成了。
鱼腥草是一种生长在水边潮湿地带的野生草本植物,是能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中药材。
在《中国植物志》中
对鱼腥草的开篇描述是这样的
“腥臭草本”!
主要是因为
鱼腥草的根茎和叶子揉捏开后
具有一种闻起来很“独特”的味道!
喜欢它的人会说
“人间美味!无法形容!
干饭顿顿都离不开!”
不喜欢它的人会说
“难以下咽,就像咬了一口
住在青草池塘里的鱼尾巴。”
凉拌鱼腥草。
相信在座各位湛江人
都曾经给阿妈逼着喝过的一道汤
——地胆头煲鸭汤
地胆头煲鸭汤。
《广州植物志》记载地胆草“治湿热”,《生性药性备要》谓其“散疮,凉血,消毒;治肠风下血。”《本草求原》称其能“解暑热,治牙痛”,《南宁市药物志》也说它能“治斑痧发热、胃痛、咳、痢。”
地胆头的叶子与根部。
地胆头的叶子就很苦,但它的根非但不苦,还有一股幽幽的清香味。用地胆头的根部煲出来的汤不仅可以祛火,加上地胆头本身的味道清香,还能祛除鸭子的腥味,堪称地道的湛江美食。
马齿苋,又称野苋菜、瓜子菜。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活力强,生于菜园、农田、路旁,为田间常见植物。
苋菜其实夏季吃得较多
但在湛江人的调教下
一年四季基本都能吃到
尤其清明时节
湛江师奶还要抢先吃
凉拌马齿苋。
马齿苋吃法也很多,可以凉拌、清炒、煲粥、包饺子、煎饼,孕妇、腹泻、脾胃虚的人最好就不要吃。
高汤马齿苋。
春天能食用的野菜远远不止以上面提到的这些,发布君提醒在食用各类野菜时,不能粗心大意,一定注意不认识的野菜不要乱吃,千万不可以大意。
湛江人对挖野菜的热情
已经深深刻进他们的DNA里
湛江的老饕们还有其他的吃野菜方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