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喝采|医治儿童“癌症之王”,那项查抄至
为你喝彩|治疗儿童“癌症之王”,这项检查至关重要!
神经母细胞瘤,是目前威胁儿童生命的主要肿瘤之一,但由于这种肿瘤恶性程度较高、进展快,很容易早期转移到其他器官,所以一旦确诊几乎就是晚期,一度被人们称为“儿童癌王”。这种疾病往往要根据不同危险度进行分层,治疗的复杂程度也完全不同,,如何判断当前的治疗效果将成为是否能顺利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关键。本期《为你喝彩》带您走近用核医学为肿瘤患儿保驾护航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吉刚。
深耕儿科核医学领域,填补专业空白
每月的一个星期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科的门诊室里都会准时接待已经提前预约好的30多位患者家属,他们之中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外地赶来,只为能够寻求“判官”——核医学科神经母细胞瘤检查的帮助,希望尽快了解孩子目前治疗的效果究竟如何。
神经母细胞瘤检查的评估需要用到的MIBG(间碘苄胍)全国在做的仅有两个单位,其中之一便是杨吉刚所在的北京友谊医院。原本开展神经母细胞瘤检查的单位都是采用碘131MIBG(间碘苄胍)进行,而杨吉刚团队却突破性地采用碘123MIBG(间碘苄胍)在神经母细胞瘤上进行应用,因为对患儿来说,用碘123MIBG(间碘苄胍)做检查所接收到的辐射剂量比碘131MIBG(间碘苄胍)更低,诊断效能又更高。于是,杨吉刚便针对这个方向专心研究,并最终成功实现碘123MIBG(间碘苄胍)的应用。
多年来,杨吉刚带领团队深耕儿科核医学领域,开展了多项儿科核医学检查项目,而针对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诊断更是填补了目前国内医疗领域空白。
医者仁心,身体力行关爱患儿情况
“杨主任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医生。”在杨吉刚这里就诊的患者家属这样评价他。在跟随杨吉刚出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哪怕只找他看过一次门诊,他也能对患儿的情况了然于心,甚至在取药的几分钟里,他都会抽空关心询问患儿的近况。
每月的一个周末,是整个核医学科最忙碌的日子,从早上7点开始,检查室的机器就在不停运转,读片室的医生们也在争分夺秒地读片、写报告。杨吉刚要求科室的医生们要认真判读图像,仔细对比患儿历次的检查结果,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考虑到外地孩子较多,也要尽早出报告,从而减少患者在北京看病所消耗的时间。杨吉刚的学生说“杨老师教育我们,每一次都要细致地对比,必须知道疾病最初的起源是什么样,每一步的演变过程,这个点怎么来、为什么来,它能给临床带来什么意义,这样出的报告才对临床诊断有意义有帮助。”
,为了方便患者家属能够及时与科室沟通、分享核医学知识,杨吉刚还寻求专业团队建立了微信群,并且首创邮寄服务,只为能让外地来京的患儿家庭更方便地拿到检查报告。他的下一个设想,是希望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评估软件,用来缩短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检查时间,提升检测流通量,从而为更多患儿提供专业精准的检查。
正所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杨吉刚如此严谨认真、仁心仁爱的职业精神,也让更多患儿及家属能够得到帮助、重获康复信心。
精益求精,医学道路的精进与传承
对于现在的杨吉刚来说,如今在医学领域的建功树业全都归结于年少时学医的刻苦。“他做事极其认真刻苦,在他眼里好像没有什么分内分外的事,人和事都要求好,都要做到极致。”同医院的原核医学科主任李春林说道。
杨吉刚身上有着一股子倔劲儿,只要认准了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曾经为了在《临床核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他反复修改投稿了11次,甚至让杂志的常务副主编都从美国打来电话愿意为他指导修改,虽然经历了一遍又一遍推翻重来,但杨吉刚心中却因自己的每一次进步而更加坚定,最终,他成功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博士论文。
此后,杨吉刚前往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儿童核医学的诊断研究,并在美国权威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更被美国《临床核医学杂志》主编推选为审稿人,而在亚洲,仅有四人获得了这个职务。回国后,他将精力都放在了儿童核医学的诊断上,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已经成为北京市儿科核医学检查最为全面的科室,并针对神经母细胞瘤、儿童肾积水、胆道闭锁等疾病都有权威的诊断方法。“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这些奖项是对杨吉刚医学技术的认可,更是北京这座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肯定。他说“人一定要有理想,甚至要有梦想,再转化成行动,坚持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就会成功。”
从医20年,杨吉刚还会像小学老师对待学生般时时督促科室里的年轻学生们,因为他深知坚持学习才会走在前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出更多核医学领域人才。正是因为他始终对医学事业有着一颗不灭的赤子之心,才促使他在核医学的道路上能够二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前进。
4月5日2152,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一起了解杨吉刚医生的仁术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