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批评|古镇“查重率”高达99%,对贸易肯定_奇闻趣事网

封面批评|古镇“查重率”高达99%,对贸易肯定

奇闻趣事 2023-05-04 12:32www.bnfh.cn奇闻趣事

封面评论|古镇“查重率”高达99%,对商业确定性的追求正在蚕食独特性

蒋璟璟

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不知何时起,古镇渐渐“长”得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超乎想象的高。“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99%?连小吃都一模一样”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光明日报)

“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99%?”这一说法略显夸张。这种“夸张”,显然是源于情绪化的表达,是游客频频踩坑、失望之后发乎于心的吐槽。事实上,近年来“古镇的千篇一律”,愈发引发各方的关注和讨论。而最近,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很多人在安排行程时,“古镇”又成为很是纠结的选项,颇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味。

游览古镇,大众原本的期待乃是不一样的风物人情,要看的就是原生态、原汁原味。可现实中的古镇,其建筑、“特产”、小吃、纪念品几乎如出一辙,甚少有个性化和差异性可言。从根本上说,这是市场力量的形塑。随着某地古镇成为景点,其必然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地产开发,由此必然推高租金等经营成本。在此大前提下,那些能够脱颖而出占据街市商铺的,大概率只能是那些“成本消化能力强”“利润率高”的业态。

不少人都存在着类似的疑惑,也即“古镇为什么不卖当地的东西,而非要卖那些到处都有的小商品、小吃呢?”之于此,其实很好理解。,“古镇”也是“镇子”,其作为一种商业空间,自古以来本身就是卖“天南海北”的商品的,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不分本地外地;,也应该看到,当地还未必真有那么多适合摆上货架当商品的“物产”,就算少数几种“特产”,也不足以支撑旅游经济巨大的市场体量。

当下,古镇运营都是基于“复制成功经验”的思路,尽量减少试错成本。这种省事、求稳的心态,最终导致古镇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说到底,这并不是古镇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古镇真实的、原本的样子,与作为消费者涌入的游客群体的期待,本身有结构性的错位。商业上对确定性的追求,与旅途中对独特性的期许,往往存在着矛盾。要对此调和,需求供需两端共同探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