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田野公园周游记—白旄两村_奇闻趣事网

太湖田野公园周游记—白旄两村

奇闻趣事 2023-05-04 12:31www.bnfh.cn奇闻趣事

太湖郊野公园漫游记—白旄两村

春日的一个下午,我从82路公交车终点站沿着山水西路前行,转过路旁标有白旄渚的花景小品后,径直来到了白旄村湾。

S608白旄村路口

这一片由白旄渚和亮河渚合围而成的湖湾山地,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从梅梁湖半月形的湖湾开始,往上依次是湖、田、村、林、山,是军嶂山下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明代状元孙继皋和现代画家董欣宾就长眠在村后的白旄山下。

采茶的村民

从军嶂山俯瞰白旄村

初见白旄村,一般人对它的名字充满好奇,原来白旄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改造后的村广场上就并排立着五根不锈钢做成的仿古“白旄”。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南唐在军嶂山下屯兵以来,一千多年过去了,营盘早已无迹可循,白色飘带的旗帜和鼓角争鸣不再。

仿古“白旄”

徒步军嶂古道的途中,或是枇杷黄熟的初夏,或是桔子满枝的金秋,多次在南坡的进香小道上俯视过白旄村湾,又或是满山红叶的雨中,飘飘洒洒的雪中,不同的季节和阴晴各异的天气,山环水抱的白旄村风景百看不厌。其实早在三十年前,当我和年轻的伙伴们一起骑车沿着尚未拓宽改直的山水路绕行时,宁静安详的村庄就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徒步者从白旄村上山

白旄分前后两村,前湾居南,后湾在北,老环山公路通向下方的白旄后湾,新的山水西路从白旄前湾穿村而过,路旁十年前自愿搬离潮中拆除的断墙破壁已经穿衣打扮得整整齐齐,并且尽可能化妆了一番,勾勒出带马头墙的江南民居风。午后四点多,一轮圆月隐现在深蓝色的天幕中,与粉白墙黛瓦辉映。

整治后的村庄环境

白旄村最大的特点是地处军嶂山腹地,不通公路的年代,山高林茂,相对闭塞,水路走太湖,陆路走山道,往北翻过白旄岭到西林。今天虽然修通了旅游公路,但公共交通还是短板,82路公交车延伸线一天只有四班,村民出行要么私家车、电动车,要么走两、三公里到军嶂转车。许多已经搬离的村民劳作时还要从雪浪、南泉过来,多有不便,村中拆除的空地专门建有独具特色的工具房,桔子采收季节,黄灿灿的果实堆满一间间整齐的简易房。

搬离村民的工具房

橘子丰收季节

交通不便也是白旄村如今最大的看点,背山面湖、车少人稀,出产的水果、茶叶自带天然优势,尤其是杨梅有口皆碑,也是日渐热闹的山水城中不多的静谧村居。

蓝天中的白墙黛瓦

白旄村居

军嶂山区唯一的知青点就曾设在白旄,十年前还有知青饭店的店招,所在的地方如今改建成社区办公用房。白旄前湾有一棵130多年的丝绵木,寻找问询时村民不觉其“古”,村中东头留存着一家生面店,依稀可见自给自足的商品交换,路边一家出售自产鸡鸭禽蛋的摊点,居然是扫码自助销售。

白旄前湾生面店

与太湖沿岸的村子一样,在以粮为纲的年代,白旄村在沿湖地块种植水稻,不像今天以果品基地为人所知。世纪初发生太湖水事件后,开始退田还湖、湖底清淤,昔日的水田成为生态修复的试验田,一家水环境修复公司项目部的大门就开在村中刚刚建成的小广场旁。

半月形的白旄湖湾

十多年前,趁着太湖休养生息之机,从军嶂山另一侧刮过来搬村上楼的大风,吹散了部分祖祖辈辈定居于此的村民,也留下了愈发减少的坚守故土者。不知道路旁“百家舍”是指军队的后裔来自五湖四海百家姓还是说曾经300多户人家的白旄两村现在就剩下百来户?

村旁徒步的运动一族

茶果种植靠天吃饭,去年夏天持续干旱,众人合力从湖边逐级抽水浇灌,保住了就要到手的收成,屋漏偏遭连夜雨,冬春之交的寒潮又冻伤了成片的橘子树,春暖花开时满眼枯枝黄叶。无论是走是留,只要每户人家的一亩三分地还在,人们一样春种秋收,辛勤劳作不缀。

果园中劳作的村民

今天,白旄村湾所在的区域规划为长三角最大的太湖郊野公园,步步推进的建设中,从军嶂吴塘小镇开始的人行步道已经连通到村旁的公路。白旄两村经过村容村貌改造后应该一直保留下去,毕竟,有人生活居住的原乡村舍是郊野公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旄山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