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盗墓案揭秘盗墓细节曝光,手段令人震惊
中国盗墓界的“十大圈子”:介绍清东陵被盗背后的故事
最近,清东陵的被盗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到半年时间内,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竟两次被盗,不仅震惊了文物考古界,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甚至,这一事件受到了高层的高度重视。
清东陵的防盗措施可谓严密,包括地动检测装置和全范围的监控。盗墓贼仍然防不胜防。以秦始皇的祖坟被盗为例,尽管在保护区内,仍未能幸免。
最新消息显示,清昭西陵被盗案已经告破,5名嫌疑人落网,被盗文物被成功追回。这次盗窃并非通过地下作业完成,而是在昭西陵台基柱头上进行的。昭西陵是清东陵中目前确认尚未被盗的陵墓之一,也是清初孝庄皇太后的陵寝。
那么,为何高层对清东陵的被盗如此愤怒?原因在于,仅在2015年10月31日,清东陵内的更为严重的盗墓事件就发生了。康熙皇帝景陵区的妃园寝内的温僖贵妃墓被盗。据透露,事发时大约在凌晨4点左右,护陵园已发现盗墓行为。但盗墓贼表现得异常嚣张,在被发现后甚至追砍护陵员。
这个盗墓团伙共有9人,他们在盗墓时分工明确,部分人在外望风,监视陵县区内的保安动态。他们并未采用传统的洛阳铲挖掘或爆破,而是使用电动工具打洞,切出一个方形的盗洞。为了防止声响传出,作业时还用厚棉被覆盖洞口。
这个团伙并非首次作案,而是具有多次盗墓经验。他们使用的工具包括对讲机、防毒面具、高筒水靴、潜水泵、电缆以及自制的工具等。事发时,盗洞已经打通,盗墓贼进入墓室,将温僖贵妃的凤冠、朝靴、衣物、被褥等物品盗出。但由于过于慌张,部分物品未来得及带走便被丢弃。
分析已披露的信息,这个盗墓团伙很可能是跨地区作案的流动团伙,具有非常丰富的野外盗掘经验。这与过去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盗墓行为有所不同。现代盗墓团伙更加狡猾和难以捉摸,他们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也更加现代化。
那么,谁可能是这次温僖贵妃墓的盗墓贼呢?虽然不排除有当地盗墓者参与,但更大的可能是流动盗墓团伙。他们的作案特征与现代盗墓团伙的典型特征相符:跨地区作案,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具有丰富的野外盗掘经验。对于这样的团伙,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以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在民国时期,盗墓活动盛行于诸多地区,如辽宁、热河、河北、北京等地。在《民国盗墓史·秘笈圈》中,这些盗墓团伙被划分为十大圈系,包括辽沈帮、热河帮等。这些帮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不同的盗墓小圈子,它们像切割蛋糕一样,将地区划分为各自的地盘,并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互不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盗墓帮系的活动范围并非仅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而是基于当地传统习惯。例如,鲁南帮的活动范围就延伸到苏北的徐州、连云港一带。而长沙郊外的盗墓贼则形成了“帮中帮”,他们虽然没有成文的帮规,但却占据各自的地盘,只能在各自区域内挖掘。彼此间井水不犯河水,但如果有人跨越界限,则会引发不和。
这些盗墓贼在行业内有着自己的规则和道义。一方在自己的地盘挖洞子时,另一方即使偶然碰到,也会以礼相待,甚至分享所得。但如果有人试图在夜深人静时偷挖别人的洞子,这在行业内被视为不道义的行为。
在十大圈系中,势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当地古墓的数量。昌平、洹洛、关中、长沙等地的盗墓贼最为活跃,他们盗出了大量的宝物。这些盗墓贼的故事和他们的发现,构成了民国时期丰富而神秘的盗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