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历史文案(中华民族的苦难,中华民族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需要外界来告诉我什么是中华民族吗?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我探寻。我对中华民族的理解,是否完整?是否真实?当我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时,心中不禁泛起一些轻松话题下的沉重思考。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瑰宝、文化传承,但有时候,这些话题似乎变得空洞而乏味。我们嘴上说着文化自信,但内心却时常对比,这是真正的自信吗,还是一种不安的自我怀疑?
难道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仅仅依靠几次发明、几项文化遗产就能代表吗?不,真正的力量,深藏在我们的之中,它是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只要我们保持这份根基不动摇,就算现在失去一些文化遗产,未来也一定能够重新拿回来。
当下我们谈论历史、文化时,为何总是陷入封建、民不聊生的框架?为何总是被一些陈旧观念所束缚,无法看到我们民族真正的辉煌?几千年文化传承,我们怎么就能一次次登上世界之巅,创造出无数文化瑰宝?
我们不能因为古代百姓生活的艰辛,就忽视他们的创造与发明。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依然不断创新,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让人费解的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何在近代似乎迷失了自己?这种感受,犹如一个成年人突然对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小孩寄予厚望。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和历史没有足够的认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苦难中爬出来的民族。我并非在歌颂苦难,而是正视它。从古至今,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与兴盛。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前进与演变。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循环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为了创造、为了打破这个所谓的王朝周期律。
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某些相似性就躺平,认为无论如何都无法打破历史的循环。那些真正的人才和英雄,都是在挑战与困境中崭露头角。比如汉朝的名将韩信、彭越等人,他们就是在王朝最困难的时期出现,为国家的兴盛立下赫赫战功。
再举唐朝为例,诸如李靖、侯君集、尉迟恭、房玄龄、魏徵等名臣名将,犹如璀璨繁星,集中在唐朝的初期。
明朝亦不乏英才,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石碑上。
即便不列举这些名字,只要大家稍加思索,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大部分都会发现他们大多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那么,为何在中期和后期,尤其是中期,这样的人才明显减少了呢?
或许有人会说,封建王朝中期,因为已经登上了巅峰,没有了重大的挑战,所以难以涌现大量的人才。那么,封建王朝的后期呢?虽然挑战艰巨,一不小心就可能面临改朝换代的命运,但为何在这么大的王朝中,却难以找到足够的人才来应对挑战呢?
细想之下,每一个在封建王朝中期和后期崭露头角的人才,究竟是权臣、雄、枭雄居多,还是那些为江山社稷着想的人才更多呢?
正如古人所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因为经历了苦难的洗礼,才造就了大量的人才,使得古代王朝在一次次低谷中崛起,爬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王朝中期达到强盛时,君臣百姓都远离了苦难的历练,变得安逸,开始贪图享乐,甚至逃避苦难。那么,当王朝后期新的挑战来临时,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历练的君臣百姓,又怎能战胜这些更强大的挑战呢?
如果无法战胜,那么就需要新时代的人才,那些经历过苦难历练的人,来取代他们,完成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正如江山辈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就像史书中所述,每一个王朝都承袭了前朝的制度,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新的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正视苦难,且一脉相承。我们不必纠结于哪个朝代更强盛,民生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借用明成祖朱棣的话,“苟惟求之于言而不深究其实”。历史的真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获得什么长进。而不是为了黑而黑,紧紧抓着早已被抛弃的糟粕不放。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面对苦难的历练却选择逃避,甚至因为一些励志故事中含有苦难的成分就认为这是在歌颂苦难,那我们将何去何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如何统一?明犯大汉天威的匈奴如何虽远必诛?唐初的突厥来犯如何灭之?宋朝的靖康之耻如何洗雪?明朝倭寇犯边如何坚守国门?现实的答案可能是被人取代,或者被时代所淘汰。
如今的生活虽然美好,但这一切是如何得来的?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并未消失,反而更加艰难。我们更应该正视苦难的历练,突破、战胜苦难,做好迎接新巅峰的准备,踏入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在我们的封建历史中,有些人认为它是黑暗的、剥削的、压迫的。确实,封建历史中存在应该被时代摒弃的糟粕。如果我们盲目地将所有封建文化都归为糟粕,那就大错特错了。
试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克服苦难,将中国文化传承至今,我们的文化瑰宝又从何而来?今天的我们,在历史的一脉相承之下该如何定义?是全新的时代吗?如果不是伟大崛起,又何以谈复兴?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与封建有关的事物都是压迫的、剥削的。每一种秩序体系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封建时期确实存在专制,每一代王朝都在集权。但我们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如果不实行集权,我们的历史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呢?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集权,外戚势力将频繁干预政治,权臣们将肆意妄为,宦官们将掌握大权,土地兼并现象将更加严重,贪官污吏将层出不穷。这样的局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没有集权,贵族门阀将主导社会,各种势力范围将形成割据状态,地主阶级将垄断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敌的侵扰将更加频繁和严重。这样的混乱状况,使得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与盛唐时期的国泰民安、边疆稳固形成鲜明对比。
这并不是我们要走的路。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离不开集权制度的支撑。我们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史诗,历经千难万险,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这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传承的精髓。
我们不能错误地歌颂苦难,而应该正视苦难,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突破困境,创造更加辉煌的文明。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我们的历史才能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