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纪律片(豆瓣9.3,这位日本导演拍出最真
在东京繁华的有乐町街区,一家电影院门口的队伍曲折蜿蜒,宛如一条长龙。这一天,是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新作《再会长江》即将在有乐町放映的日子。
夜色中,电影院所在的八楼灯火通明,队伍如潮水般涌动。这个区域是东京的文艺中心,素有“日本百老汇”之称,今夜更是热闹非凡。
竹内亮身穿绘有长江轮廓的白色文化衫,站在队伍尽头。他的蓬松自然卷发型显得格外亲切。与观众一一握手、拥抱,感谢他们的到来并合影留念。此刻的他,像一位艺术家迎接自己的粉丝。
这个初夏的夜晚,竹内亮带着他的四部关于中国的电影版纪录片来到东京。《再会长江》是其中的一部佳作,影票早已售罄,现场座无虚席。中日嘉宾如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日本艺人小岛琉璃子、演员阿部力等都来到现场,与观众互动交流。
竹内亮感慨万分:“这么多日本人和中国人能够坐在一起看电影,真是太有意义了。”他表示,日本人看电影时非常安静,但在这里,他们可以与中国人一起鼓掌、欢笑,甚至因为同一个情节而放声哭泣。这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
《再会长江》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竹内亮与中国的情感纽带。这部作品记录了中国社会风貌的巨变,也展示了竹内亮的创作历程。
在纪录片中,竹内亮重返长江源头,拍摄了冰川融化的画面,捕捉到了“长江的第一滴水”。这是他的夙愿,也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十年前的遗憾,如今得以弥补。竹内亮带着对长江的热爱和敬意,将这部纪录片带回了日本。这一次,他希望通过镜头,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竹内亮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拥有超过600万粉丝,他的作品广受好评。他的镜头下的中日故事兼具他者视角与自我描述,让他在收获大量关注的也发现了创作的更多可能。
重访长江,是竹内亮心中的夙愿。他历时一年半拍摄完成了《再会长江》,其分集版本在全网放量已超过400万。这部作品在豆瓣获得了高达9.3的评分,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次的电影周活动,是竹内亮首次在日本举行放映活动。他选取了其他三部热门的纪录片与《再会长江》一同放映。一周的放映结束后,《再会长江》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70%,这一成绩让竹内亮备受鼓舞,更有信心朝着日本全国上映努力。
他没想到的是,会有这么多日本观众对中国纪录片感兴趣。竹内亮表示,他原本预估日本观众与华人观众的比例最多能达到2:8,但实际上大约是4:6。这一意外的发现让他更加坚定了拍摄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决心。他希望未来能够继续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再会长江》映照中日深情
疫情三年,尽管日本民众无法亲自踏足中国,却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不减反增。竹内亮导演发现,80%的日本观众是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而选择观看他的影片。甚至,当与他合影时,有些观众因思念与喜爱而眼眶湿润。
竹内亮感慨道:“大家都渴望了解中国的现状,但苦于无法获得更多信息。”回想起自己年轻时,日本荧屏上曾频繁展现中国的各种风貌,而如今,普通中国人早已在日本的电视屏幕上难觅踪迹。许多日本观众对此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渴望,表示正是通过这次放映,他们终于得以窥见中国的真实面貌。
十年前的《长江天地大纪行》不仅是竹内亮导演的重要作品,更是他迈向中国的契机。他深感长江对于日本人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源自其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深厚。许多日本观众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怀有浓厚兴趣,而长江沿岸正承载着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近年来,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也成为日本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在《再会长江》的拍摄过程中,竹内亮导演沿着长江一路探寻变化与故事。他重访了香格里拉的天幕下、摩梭族姑娘的新居、江豚保护基地以及热闹非凡的武汉渡江节。镜头下的他,不仅展现了长江沿岸地区的生活与文化风貌,更展现了人与人之间跨越国界的真挚情感。
其中,一个名叫任青茨姆的藏族姑娘的故事尤为动人。十年前的她,在香格里拉抱着羊羔与竹内亮相遇,青涩而腼腆。如今,她经营着一家高档藏式民宿,变得成熟而热情。她的变化与成长不仅令竹内亮感慨万分,更在YouTube上赢得了超过80万的播放量,成为该纪录片单集的最高纪录。
回顾整个拍摄过程,竹内亮导演发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大的变化。例如,十年前他邀请藏族的茨姆去上海曾遭遇困难,因为那时藏族人前往城市还是罕见之事。但这次重逢,茨姆的叔叔表示现在带她去任何地方都欢迎。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也反映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散步时,茨姆轻抚江水感慨道:“还真是挺凉的。”竹内亮笑着说:“这是从香格里拉流过来的。”他们之间的对话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广阔与多元,也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
作为导演,竹内亮在纪录片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变化与成长。他在青海长江源头遭遇高原反应,调侃自己从扛着摄像机到抱着氧气瓶;他在重庆江边与当地人流利地交流,深入体验当地文化;他在南京秦淮河上表示,早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家。他的变化与成长,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再会长江》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这部影片,竹内亮导演让中日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历史与情感。从竹内亮的微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开始,他的创作事业已经连续7年保持更新。其作品如《好久不见,武汉》和《再会长江》等,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关注,更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赞誉下,获得了新的创作可能性。
竹内亮的事业轨迹,就像他的心态一样,一直在挑战新的高度。他的纪录片拍摄足迹遍布全球,为了拍摄《华为的100个面孔》,他在短短两个月内跨越了中东、非洲、拉美11个国家,记录下海外华为员工的故事。在广东,他通过《我在广东》展现了不同国家和职业的外国人与广东的深厚缘分。他的创作热情不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更源于对世界的好奇。
竹内亮认为拍纪录片的快乐有三种:认识不同的人,享受创作过程,收到观众的反馈。他的内心驱动,其实是对真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洞察。正如他所言,“其实我们还是在做十年前做的事情,只是地方不同了。”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善于将个人经历与拍摄主题结合,以陌生化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这也让他在纪录片领域独树一帜。
这位中日混血的纪录片导演,女儿的到来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坦言,以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他,在女儿的责备下开始更多地关注家庭。而他坚持拍摄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让在日华人孩子能客观地认识现在的中国。他的镜头下,不仅有中国的山水风光,更有那些有魅力的人、有趣的文化。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竹内亮也面临了一些质疑。但他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的创作是出于真实。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日本观众看到真实的中国。他认为,真实的中国是主观的,他镜头下的真实只是其中一部分,无法代表全部。但他坚信,自己的作品能够拨开意义与偏见的云雾,触达一段段具体的生活。
眼下,正值盛夏,电影周告一段落。竹内亮已经启程前往北海道,拍摄新的作品《纵贯日本》。在这部纪录片中,他将带着家人进行一场从北海道到冲绳的房车旅行,寻找“日本第一&唯一”。他说,他想将日本的真实面貌展现给中国观众,也展现给一直住在中国的女儿。
竹内亮的纪录片,无论是横贯中国还是纵贯日本,都以其特有的生动与随性,展现着真实的生活。他坚信自己的创作理念,不受外界声音的影响,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他的故事,就像他的纪录片一样,充满魅力,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