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全面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其积极的世界观、健康的心理品质及良好的社会意识,增强其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少年。这两门课程犹如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指引他们前行。
作为社会生活的综合课程,这两门课程必须打通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品德教育需要直面现实社会生活,但又不应完全受其束缚。在试讲备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选取真实的社会生活事件进行重构,以引导尚不成熟的学生;教育也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提升与超越。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基础,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起点和标高。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教”,更重视“学”。它不仅要规划教学方向,还要考虑到师生的互动,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当我们翻开第一册《品德与生活》课本时,会被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所吸引:七彩的生活场景、可爱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对话提示框以及活泼的版面设计。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品德教育的理念。小学品德教学应避免枯燥的说教式课堂,而应探索新的活动形式,如创设趣味情境、设计游戏和活动,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理解。
在试讲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展现这些理念呢?
巧设情境游戏。我们应当利用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和游戏,将学习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可以让学员扮演,其他同学扮演行人和护栏,模拟真实的交通场景,激发兴趣并快速了解交通规则。
发挥活动的作用。除了游戏外,还应设计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家人的爱》一课中,通过“呵护小鸡蛋”的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呵护和付出。这样的活动使品德教育变得具体、可感。
走进现实生活。品德课程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教学设计也要回归现实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体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实践
一、引言
在教育的海洋中,教学设计犹如一艘坚固无比的航船,指引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知识的传递,更关乎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塑造。
二、教学设计的流程与深度解读
环节一:研读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蓝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深度解读教材,从教材编写的内容、结构、目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我们需要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了解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
例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主要分为四个大问题: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涵,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深入考虑这些主题和内涵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以“读懂妈妈爸爸的心”这一课为例,我们需要研读它所在的单元,了解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若干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只有深度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爱的理解从家庭之小爱发展为社会之大爱。
环节二:细读本课内容
除了对整个教材的研读,我们还需要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细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的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我们需要看懂图意,理解图画的意图和穿插,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我们还需要细读文字,包括提示语、对话、链接材料等,这些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
三、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
在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注重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授课过程。我们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和观察的感受,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解读教材,细读每一课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有道德、有品质、有责任感的学生。(3)精心裁剪教材
品德教材以版块形式呈现内容,编排方式多样,有的并列,有的递进。针对这些特点,参加无声上课的考生需要展现一双灵巧手,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裁剪教材。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把教材的精华浓缩在15分钟的教学里。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裁剪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高效。
(4)敏锐捕捉信息
品德教学应当回归学生生活,与实际情况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生活热点或相关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就像一对顺风耳,不断为课堂注入新鲜信息,使教材更加鲜活。在无生上课的教学设计中,尤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我们的国粹》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脸谱的内容,补充有关京剧脸谱的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环节二:深入了解学生
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背景、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无论是面对有学生的课堂还是无声的试讲,我们都应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大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方式需要符合他们的接受和感知方式,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环节三:精心制定教学方案
一、有效且简洁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体现有效性和简约性原则。例如,在《说声谢谢》一课的导入中,可以通过欣赏温馨和谐的画面,让学生表演节目,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感谢的情境和原因,简洁有效地引出课题。
二、设计实践活动
品德课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设计实践活动时,需要注意目的性要准,生活性要实。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去商场调查购物场所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生活性”。
三、有力的小结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小结环节。在小结设计上要凸显此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收获分享来进行。
四、明确的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是试讲环节的重要收尾部分,任务要明确、具体,避免大而空的作业要求。作业要易于学生操作,具有针对性。
通过对小学思品教材的梳理和简单分析,我们对思品课的整体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参加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环节时,除了备好课,还需要注意展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高效。在面试试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合肥地区的小学教师面试来说,通常采用无生上课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对待。无生上课要求教师们模拟有学生的情境,不仅展示专业技能,还要展示表演技巧。在试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的表情要自然,不要过于紧张或僵硬。仪态要端庄得体,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装扮方面,不需要过于成人化,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度。
教学内容环节必须熟悉,思路要清晰。在试讲时,不受评委老师的影响,保持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内容设计要突出重点,有自己的亮点,这样才能吸引评委的注意力。
试讲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展现出对教学内容的热情。语言要干净利索,口齿清晰,避免使用口头禅。语言还要有穿透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评价也是试讲中重要的一环。评价要遵循多样化原则、激励原则和客观真实原则。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于主观臆断。
观点要正确,回避不熟悉的内容。在试讲中,观点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挖掘教材过于深入的内容。
想要在面试中脱颖而出,除了关注考试内容外,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语言和情感表达。考教师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微信公共号“17学堂”,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课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