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至图十一展示了南阳地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岩石景观和巨石文化遗迹。这些图片不仅展现了南阳地区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杨楼镇赵店村的房山摞摞石,到卧龙区潦河坡镇的悬天楼支石,再到南召县皇后乡的王村小石栏山大石棚,每一处都充满了神秘和古老的气息。这些巨石景观不仅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研究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南阳岩石文(岩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人文学界、考古学界的广泛认可。中国科学院大学专家也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确认南阳岩画天文台可能为研究文明起源提供宝贵的天文学资料。今天推出的《远古时期的南阳巨石文化》研究,是南阳岩石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南阳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远古文明的神秘。
远古时期,人类对石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崇拜。石头不仅是生活的工具,更是精神的寄托。人们在石头上雕琢生活,镌刻文化,使其成为人类文明的起点。南阳发现的巨石文化遗迹,如分布广泛、体量巨大的石头,散发着古朴神秘的气息,为岩石文(岩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门类。这些遗迹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远古时代人类建造巨石建筑技术的思考。
巨石文化是全球分布极广的一种文化现象,南阳的巨石文化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巨石文化如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智利复活节岛巨石、马耳他巨石庙等共同构成了人类石头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我国,巨石文化在秦汉时代已被人们注意,并记载于《汉书·五行志》等文献中。
通过对南阳巨石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些巨石景观和遗迹是南阳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岩石文研究,我们在路上,期待未来更多的发现和探索。自1969年起,我国的考古专家对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以及西藏等广大地区发现的史前巨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在河南的嵩山余脉具茨山,我省文物工作者在风后岭、老山坪一带发现了丰富的巨石文化遗存。南阳的巨石文化遗迹,则是在2010年发现方城岩画时被发现,存量巨大,引人注目。
二、南阳发现的巨石文化遗存及其分类
南阳的巨石文化主要分布在伏牛山、桐柏山的低山丘陵地带。笔者主要考察了卧龙区的安皋镇狼背猪娃山、王村乡磨山等地,以及南召县的四棵树乡神仙崖山、皇后乡王村小石栏山等地。除此之外,与南阳山水相连但不属于同一行政区域的平顶山舞钢市九龙山、驻马店泌阳县春水镇的蛤蟆石山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巨石文化。
南阳地区的巨石文化不仅数量众多,形式多样,而且与那些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巨石文化相比也毫不逊色,反而更为丰富,独具特色和风格。
在这里,我将这些远古堆砌的巨石分为摞摞石、支石、垒石、列石、石棚、独石、祭祀用巨石阵、石室等类型,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介绍。
(一)摞摞石
摞摞石是指石头上面再摞上石头的构造。在南阳的浅山丘陵的远古文化遗存地都有发现。其中,位于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子房山北部的一处摞摞石尤为壮观。两块巨石叠压,上压石长7.5米、宽5.1米、厚4.1米,下垫石长6.3米、高2.5米、厚3.5米。叠压的二块巨石南北长,两头悬空,接触面在正中。这种巨石构造主要作用是标明方位和彰显力量、获取精神力。
(二)支石
支石是用小石头支撑起一块巨大石头的结构,下面悬空形成空间。这种结构不仅能指示方位,还能利用石头支起的空间挡风避雨。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在支起的空间中磨刻的文化元素——圆形成排爻窝和符号。
最险的支石位于卧龙区潦河坡镇沟口村的一处山头上。被支架起的巨石呈心形,长4.3米,前宽后窄,最宽处4.6米、最窄处0.9米、石厚1.45米。约三分之一在山梁上,三分之二悬空,被一小石块支起。在此巨石附近,还发现了罕见的两排并列的九个圆形凹穴,以及猴形石雕塑等。
(三)垒石
垒石是由多块巨石堆砌而成的石碓造型。这种巨石文化不仅有标示方位的作用,更有祭祀作用,或许还有古人“引导神灵下界”的接引作用。南阳地区的垒石造型独特且富有深意,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垒石造型更是值得详细探究。位于卧龙区安皋镇狼背猪娃山峰北海拔230米处,有两处独特的垒石造型,它们由多块巨石堆叠而成,却又彼此独立。从远处看,它们像两个人形,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石老头和石老婆。这两处巨石造型各具特色,一处基本为一独石,另一处则由三块巨石堆垒而成,顶端还刻有多种爻窝。在巨石的左下方,还有一块平坦的石头,上面刻有一个长达0.9米的十字图案,其左上角还有一个磨刻的圆形凹穴。这些图案似乎在诉说着巨石建造的目的和意义。
在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子房山南坡的海拔260米悬崖处,有一处更为壮观的垒石造型。这里共有八块巨石堆叠,整体高达8.5米,立于悬崖之上,可观子房山周围的田野、河流和村庄。这处巨石造型仿佛是古人的杰作,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列石,则是由众多石块组成的一列或数列不规则的巨石阵,具有纪念、祭祀或修行的作用。南阳地区有多处列石遗迹,其中南召县的东马沟村大石山和马沟村的列石最为典型。这些列石大小不一,分布有序,上面的人工磨制痕迹证明了它们的不凡来历。
石棚,则是用小块石头支起巨大的石块,下面形成空间。这种巨石摆放形式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在南阳地区并不多见。南召县皇后乡王村小石栏山石屋沟的一处巨大石棚却格外引人注目。这块巨大石头呈半圆形,被多块石头支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棚盖。进入其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热汗顿消,凉意沁心。
独石一般被用作图腾石或崇拜的圣物。在南阳,有许多远古遗留下来的独石造型。这里介绍的是龙巨石图腾雕塑和眼镜王蛇巨石图腾雕塑。龙是中华民族远古就形成的图腾之一,而眼镜王蛇巨石雕塑则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仿佛一条巨蛇伏在山腰,昂首向上,充满了神秘和威严。
南阳地区的巨石文化丰富多彩,这些巨石造型、垒石、列石、石棚和独石等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老的东南方,两公里外的海拔259米处,伫立着一尊巨大的眼镜王蛇雕塑。这尊雕塑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露出地面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7.4米。它的头部直立,宽度达到4.7米,嘴巴张开,上下颚之间高达1.55米的距离,嘴部向内凹进了1.2米。这尊雕塑生动再现了眼镜王蛇的威严与力量。
关于蛇图腾的崇拜,我们可以从古人的传说中寻找到线索。从远古的三皇传说来看,伏羲和女娲都被描绘成蛇身。在埃及宗教中,蛇被视为神物;而在印度宗教里,眼镜王蛇更是三大神之一湿婆的凡间化身。蛇图腾在中国可能有着更为久远的起源,后来逐渐演化为以龙为象征,实际上龙的前身就是蛇。
马作为大型动物,是雄壮勇武的象征。马是古人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它的形象被用作图腾雕塑。马擅长奔跑,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马一直是战争、交通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从天子到士人,马的地位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称呼。位于南召县石门乡桑园村海拔230米处的山梁上,立着一尊形似马的巨石图腾。这尊巨石长4.9米,形状十分逼真。
龟是长寿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将龟视为吉祥物。在南召地区发现了许多龟形的巨石雕塑。其中在南召县石门乡小石庙山头的巨石宫殿门口右边,一尊海龟形状的巨石引人注目。在方城县独树镇灵山海拔440米的山半腰处和方城县杨楼镇张沟村燕子顶山海拔220米处,也发现了龟形巨石雕塑。这些雕塑都是古代人们对龟的崇拜的体现。
古代人们还将鸟作为崇拜的图腾。太阳的图像常常表现为一个圆内画一只鸟,即三足鸟或金鸟。鸟和太阳联系在一起是光明的象征、万物之本。《诗经》和《史记》等古籍记载了关于鸟的崇拜和神话传说。在鸭河工区梦山村三梦组海拔200米的山腰处,有一尊独石塑造的鸟状巨石雕塑。这尊雕塑长3.9米,形象生动逼真。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种桑养蚕的传统。蚕丝的利用始于渔猎时代末期,养蚕始于农耕时代初期。在南召地区,历史上就是蚕丝的重要产地,至今仍有蚕农靠山坡养蚕。蚕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之一,在南召地区可能有蚕巨石图腾的存在。
这些巨石图腾雕塑都是古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的体现。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雕塑,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在南召县和南阳市的群山之间,隐藏着一段远古的文明记忆。这些记忆被镌刻在巨石之上,成为我们探寻古人生活的重要线索。
在南河店镇竹园村的石人沟山,海拔250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几处蚕的巨石雕塑。这些雕塑应是古人敬祀蚕神之处,其中最为神奇的是一处海拔229米的地方,那里有一块被人工磨刻成蚕形状的石块,仿佛蚕虫正在蠕动,贪吃柞叶。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安置在南召县云阳镇的蚕博物馆内。
鸭河工区二梦山腰的一处巨石图腾更是令人惊叹。这座巨蚕图腾总长27.2米,由11节独石组成,仿佛一条真实的蚕在山坡上蠕动。这座巨大的图腾见证了古人对蚕丝制衣的重视,也是他们对蚕神的深深敬祀。
除了蚕图腾,还有猪、刺猬、猴、青蛙等巨石图腾在南召县和方城县被发现。这些图腾都是远古先民祭拜或崇拜的对象,反映了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财富的期盼。
猪一度是财富的象征,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大王墓陪葬的400多个猪下颚骨就显示了古人对猪的重视。刺猬、猴子、青蛙等动物也被古人雕刻成巨石图腾,既有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也有对生育和繁殖的期盼。
这些巨石图腾是远古文明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传承。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