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民新片《冲撞》:唯有青春才是最重要的
冬至的钟声已经敲响,宣告着2021年的结束和新的开始。在北方,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围坐一堂,共享饺子,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阳光开始渐渐洒满大地,万物苏醒,生机勃勃。青春与活力,如同这冬至后的阳光,温暖而炽热。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日子里,北京的电影导演盛志民急匆匆地告别了朋友聚会,向着万达电影公司赶去。四环路上车辆如织,却出人意料地没有遇到严重的堵车,他提前抵达了目的地。
与此卫西谛,盛志民导演的老友,也在急匆匆地赶往万达电影公司。他们的友谊起源于西祠胡同的后窗电影之夜,今天他将受盛志民之托帮忙完成一项任务。
在遥远的长春,史今正与几位朋友在电影院里沉浸于一部名为《冲撞》的电影之中。史今也曾是西祠胡同后窗电影的忠实观众,他还曾是长春学电影小组的组织者,致力于在长春推广观影活动。
冬至这一天,尽管他们身处不同城市,却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通过网络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和青春仿佛都与电影息息相关,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彼此的生活。盛志民导演的《冲撞》正在长春放映,映后他将与卫西谛一起畅谈这部电影带给他们的感悟与启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他们青春与梦想的见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的对话和交流,感受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主持人: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朱琳。在此,我们先不着急离开,因为我们即将开展一场精彩的映后交流会。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两位特别的嘉宾,来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的见解和心得。让我们来介绍一下我们影片《冲撞》的导演盛志民先生。他的作品如《浮生》和《再见乌托邦》,都深受观众喜爱。另一位嘉宾是著名的影评人、作家卫西谛先生。本次我们观看的影片《冲撞》入围了中国长春电影节影坛之冰雪世界主题单元展映,这无疑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接下来,请工作人员进行连线,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的两位嘉宾吧!各位嘉宾,大家晚上好,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想对观众朋友们说的呢?
盛志民:
各位观众晚上好!我非常感谢今天能在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与大家共同分享这部电影。我也要感谢长春电影节和万达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此次,《冲撞》在东三省的首次公开售票放映,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主持人:
确实如此,盛导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本次交流会的另一位重要嘉宾,著名影评人、作家卫西谛先生。卫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参与今天的映后交流会。
卫西谛: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今天的交流会。对于这部电影,我个人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接下来,我很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影体会,并期待与导演和其他观众进行深入交流。
主持人:
卫西谛与盛志民:深度探讨《冲撞》背后的故事
卫西谛:
我与盛导是多年的老朋友,他在文艺界的活跃程度无需置疑,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戏剧,他都是资深多面手。这次他选择了青春气息浓厚的题材,我深感好奇。今天,借此机会与盛导深入探讨一下。从《再见乌托邦》开始,你一直聚焦于年轻人的状态,能否分享一下这部影片的初衷?
盛志民:
当初在“坏猴子”新导演扶持计划期间,一位导演曾对冰球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放弃。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冰球环境中的独特生态。国内的冰球运动最初仅在东北盛行,后来北京也开始出现一批冰球俱乐部。在这两种生态中,我感受到了参与其中的少年们身上所折射出的当代新变化和面貌。这个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特别关注青少年,他们身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眼神,能看到他们世界中的真实。面对新世界,他们的内心折射让我特别兴奋。
卫西谛:
谈到这部影片,我认为可以从片名《冲撞》开始。它无疑表现了冰球运动在球场上的激烈肢体动作;我也感受到影片主人公两种人生的冲突。在这部影片中,盛导如何巧妙地融合了这两种元素,呈现出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期待听到你的分享。
盛志民:
确实,《冲撞》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冰球运动的激烈性,也反映了主人公在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在影片中尽力捕捉了这些瞬间的真实和情感的深度。通过冰球这个载体,我希望让观众看到当代少年的精神面貌和他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每一个冲撞,都是他们成长的脚步,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对话。
卫西谛:
冰场之上,两位青年相遇,他们分别来自东北和北京,他们的故事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小博,这位来自东北的小伙子,身上流淌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他的座右铭是:“没有人能记住传球的人,只记得射门得分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射门!”这是一种追求成功、渴望胜利的价值观念。当他踏入北京这片热土时,他遭遇了另一种价值观——更为现代、强调团队精神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与他之前所信奉的截然不同,强调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成就。
盛志民认为,这两种价值观在冰场上碰撞,却都没有取得胜利。小博的教练曾告诉他:“只有获得成功才有机会能够赢得这个世界。”当他带着这个信念来到北京时,他发现原有的价值观被全新的规则所替代。这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团队配合,否则将被淘汰。这种转变既吊诡又引人深思。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那位洋人教练,他提倡追随内心的声音。两种价值观混杂在一起,究竟哪一种会对这两个年轻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呢?在我看来,尽管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异,但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的青春之路都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这种冲突和矛盾正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主题。
小博在北京的日子里,曾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他与外籍教练交谈时提及老李,虽然他认为老李是个老顽固,但也不否认他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小博对于冰球的热爱源于对得分的执着追求,他始终坚信这一点,即便从主力队员降为第四组替补,面临被世界抛弃的困境。他的信念转变了,不再单纯追求射门得分,而是选择传球。这种改变背后的故事令人好奇,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与此成长于北京的子昭也因某种挫折无法继续打球,他的挫折又从何而来?
卫西谛对此话题颇感兴趣,特别是看过盛志民的纪录片《再见乌托邦》后。该片以魔岩三杰为背景探讨理想主义,反映了向理想主义时代告别的情感。回到之前的讨论主题,卫西谛觉得理想主义在当下这个时代似乎更加闪耀、更加扑朔迷离。在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中,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赢球、如何证明自我,还有如何挣钱的问题。这种功利色彩在他们身上似乎比过去时代的年轻人更加明显。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无疑能够反映出他们真实的人生态度。子昭的故事,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他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却面临着无法追求自己梦想的困境。他孤独而迷茫,寄望于小博能助他一臂之力。小博也有自己的考量,凭什么要帮他?但关键节点在于,小博最终接受了子昭的求助,才得以赴加拿大实现梦想。
这种真实的行为与对现实的态度,正是新一代00后年轻人的写照。他们有着自己的处世方式,清楚世界的残酷,却仍保留着少年的拼搏精神。电影的魅力,正源于此。它捕捉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心声,展现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卫西谛提到子昭这一角色时,充满了兴趣。在他看来,子昭是近年来电影中的一个颇具深意的人物。作为富二代,子昭却渴望过自己的生活,这使得影片的走向并没有落入阶层冲突的俗套。导演在子昭身上注入了深刻的思考,让我们看到更多关于现实的折射。
盛志民则表示,无论少年们出身何方,他们都保持着纯真的本质。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残酷现实,他们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世界的真实认知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子昭以未来和家庭作为交换,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种决断显示出他已迈向成熟。但对青少年而言,交换这个概念并不常见,它更像是一种成人世界的规则。在我心中,无论是在青春的未来还是人生的舞台上,他所做的选择都显得尤为珍贵。现实虽然残酷,但他依然坚定前行。
最近北京顺义别墅区的一位年轻女生看过某影片后表示感谢,她提到阶级固化的问题。在阶级固化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在面对人生关键时刻时,他们的焦虑、困惑以及对美好的向往都是真实的。真实,是最关键的。
盛志民:当小博选择放下坚持追寻新旅程到加拿大时,我感到他们正踏入真正的人生历程。我避免谈论阶级差异和贫富关联,因为这些话题虽重要,却并非电影的核心。我更想聚焦于这群少年成长蜕变的瞬间。
对于这次在东北,特别是在长春的放映,我满怀期待。这部电影的发行之路颇为艰难,是市场接受度相对较低的类型。我非常期待听到在座的年轻人和东北的朋友们对这部影片的真实感受。你们的反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主持人:好的,让我们把时间交给观众,大家可以举手提问。
提问观众1:盛导您好!我对影片中两位男主角的表演非常欣赏,但听说他们都是首次尝试表演。在选择主角时,您为何会选择非职业演员而非专业演员?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不同之处吗?盛导能为我们解答一下吗?我非常好奇您的想法和初衷。盛志民导演:
感谢你的发言。对于这部冰球运动题材的电影,我在选角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我们的主要演员,包括杨梓航和张文翰,都是实打实的冰球运动员。杨梓航曾是国家少年队的一员,他若持续打球,很有可能进入国家队。而现在,他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继续追求艺术的梦想。张文翰则是有着超过6年的冰球经验。
在选角过程中,我们几乎找遍了国内所有能找到的十八岁以下冰球运动员。为什么?因为冰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运动员们少年时期热血、汗水与记忆的载体。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会打球、能在冰场上展现速度和力量的演员。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还原冰球运动的魅力。
对于你的观点,我深表赞同。我们这部电影虽然以青少年为主角,但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世界的真实面貌,消除阶级和差距的隔阂。关于你提到的“大壮”,我们的目的是让他像一个真实的孩子,像你我身边的同龄人。你提到的冰球镜头,我也非常感谢你的赞赏。拍摄冰上镜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当我们看到最终呈现出的美丽画面,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再次感谢你的赞赏和支持。
提问人2:
导演好,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电影,主角们都是青少年。但我感受到的导演视角似乎比他们表现出的状态稍微高一些。特别是在描述某些情感时,有些角色仿佛是从一个高处俯瞰的视角去描绘的。对于电影中的男主角小博带去北京的大壮,我感觉他像一个真实的孩子,和我这个真正的00后有相似之处。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对于导演所表达的主题,我深表赞同。例如,世界本就如此,无需过分强调阶级差距和世界的不同。在这方面,导演的表达非常出色。我非常喜欢电影中的冰球镜头,因为我是相关专业的,知道拍摄这些镜头的难度非常大。有些镜头拍摄得非常精彩,所以我要感谢导演及其团队的努力和付出。盛志民导演,非常感谢您!对于您关注并呈现出这一群零零后真挚情感和现实处境的作品,我深感赞赏。这部影片名为《冲撞》,我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它所蕴含的多层次含义。从直观上看,它呈现了身体层面的冲撞,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冲突和挣扎。它也揭示了文化层面的冲撞,特别是在描述来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在追求梦想和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挑战。
我特别欣赏您在电影中描绘的富二代角色小博。他来自东北,与国外的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真实的文化冲突。您对于电影结尾的处理也令我印象深刻,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您的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冲突和背景设定在东北,让电影更贴近现实生活,深入反映了零零后的思想状态。影片中的角色子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作为富二代的形象,却没有那些常见的令人反感的富二代特点,反而表现得非常真实和深入人心。
您在历时四年的制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能够拍出这样一部真实而深入人心的电影,实在令人敬佩。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思考,我会将我的观影感受分享给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优秀的作品。再次感谢您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部真实、震撼的电影佳作!盛志民: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和支持。在这四年疫情期间,制作这部影片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我正好赶上了中国电影投资相对充裕的时期,在17、18年间得以拍摄。但拍摄完成后,我总感觉没有足够地展现孩子们的真实面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基于现实,描绘了两位男孩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孩子们真实的态度和生活所散发出的力量,是故事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更贴近现实,我找了另一位摄影师,去波士顿拍摄子昭,去青岛拍摄大壮,并重返东北,正好遇到小博杨梓航正在备战高考。我发现现实生活比电影更有看点。杨梓航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毅然决定放弃原本规划好的体育道路,选择追求全新的人生。他初二时就辍学,经过四个月的高考补习,以422分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跃过所有障碍,未来他可能还会面临更加残酷的挑战。
现在,他的人生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而这部电影,虽然只是帮了一点小忙,但我认为结尾部分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我作为第一代摇滚乐人,虽然对电影的形式并不十分在意,是否拥有清晰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情感是否能够传递出来!疫情让我停下脚步,有时间去思考,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重新审视故事和人物。电影完成了,而那些少年们也已经长大,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变化。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可能是记录这个时代的最好方式。我要感谢电影,感谢每一位观众。冬至快乐!我不知道未来是否还有机会让东北的观众看到这部电影,如果大家觉得有意思,就请和朋友们一起宣传吧。我要感谢卫老师、万达的朋友们、长春电影节以及所有在冬至夜晚陪伴我们的人。虽然很想再去长春,但因为疫情无法前往。感谢大家的支持!赶紧回家吃饺子吧!在观影之后,盛志民与史今通过微信进行了深入交流。史今回忆起了当年长春学习电影小组的那些老朋友,他们如今大多都专注于下一代的培育,聚会越来越少。而这部影片的魔力就在于,它让老朋友重新聚在了一起。
《冲撞》这部佳作即将于 12 月 27 日 15:30 在 2021HiShorts!厦门短片周闪亮登场。导演盛志明也将亲临现场,与观众共享影片背后的故事和感悟。
还有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再见乌托邦》。这部影片曾吸引了窦唯的注意,他看过后表示:“这都是证据。”这句话充满了深意,让人对这部影片更加期待。无论是剧情的转折还是情感的表达,都无疑将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