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核的“隐藏新世界”:并非完全固态
地球的内核或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并非一个单调的铁球,而是隐藏着令人惊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笃信地球的内地核是一个由压缩铁合金构成的固体球,被液态的外地核环绕。新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画面:内地核可能拥有从硬质到半软糊状结构再到液态金属等多种状态。
随着我们逐渐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地球的内核正在向我们展示它的真实面貌。它不再是一个单调的铁球,而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神秘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地球的内核仍然像儒勒·凡尔纳在1864年发表的小说《地心游记》中所描述的那样神秘。尽管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球并非一个空心世界,但地球的内部几乎还未被探索过。巨大的热量和压力使得人类和人造探测器都难以深入,除非发生某些极端事件,否则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直接观察到地核的真实面貌。
地球物理学家主要依靠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情况。通过测量这些大规模振动的特性,科学家可以重建地球内部的运行图像,这就像是对地球进行的一场“CT扫描”。新的研究源于对地震波数据的观测与模拟之间的数字不匹配问题。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区域的地震横波出现了意外的偏转。这些观测结果挑战了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在深入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内地核表面存在液态和“糊状”的半固态铁,而非全部是固体铁球的话,那么他们所观察到的地震波数据就能够得到解释。这意味着内地核的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有坚硬的表面,也有熔化的或糊状的铁。这种铁的黏稠度范围的多样性令人惊讶。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新知识,而且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地球磁场的理解。旋转的液体外地核虽然是驱动地球磁场的重要因素,但内地核对磁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表明,包括火星在内的其他一些行星具有液体核心但缺乏内核和磁场。对内地核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行星内部与其磁场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增添新的视角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