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谥号”但凡是这个字的,肯定都是疯疯癫癫的糊涂蛋
在古代中国,统治者的生死荣辱往往与他们的谥号紧密相连。每当一位统治者离世,后人总会给予他们一个谥号,用以总结和评价他们的生平。其中,“谥号”的存在,颇有些“盖棺论定”的意味。
对于大多数统治者来说,谥号是由继任的皇帝所定,因此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主观色彩。明君还是昏君,自有公论,儿子皇帝在定谥号时自然会遵循一定的规则。恶谥一般是末代皇帝的专属,常常由新王朝的开创者所定。而对于昏庸的先帝,儿子皇帝在定谥号时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美谥不可取,恶谥则违孝道。他们通常会选择字面意思比较平常的谥号。
在中国文字中,有些字被特定地用来形容昏君,例如“灵”。只要一见到“某灵帝”这样的谥号,人们便会知道这位统治者必然有所欠缺。今天,我们要聊聊历史上那些谥号为“灵”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生前所做的荒唐事。
第一位要聊的是晋灵公夷皋。他在公元前620年继承诸侯大位,在位十四年。由于缺乏管教,他成为了一个昏庸的统治者。在众大臣的唆使下,夷皋成为了一个贪慕享乐的糊涂蛋。据说,他为了享乐,斥巨资修建了一座高台,每天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他还喜怒无常,因小事伤害他人。赵盾作为忠直之臣,多次劝说夷皋宽以待人,但夷皋不仅不改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最终,赵盾的弟弟赵穿诛杀了这位昏庸的晋灵公。
郑灵公对子公二人发笑感到困惑,遂询问缘由。子公便以“食指大动”的预感描述给他听。这位郑国的国君似乎并不懂得礼节,他对子公的言辞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挑衅地让子公亲眼目睹他畅饮整锅乌龟汤,一滴也没有分给二人。子公心中不悦,随即伸指入汤,品味其味。郑灵公见此大怒,欲当众处死子公。幸好子家出面求情,才使情况有所缓和。
离开王宫后,子公与子家对刚才的事件仍心有余悸,他们认为郑灵公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诸侯。他们开始密谋将其铲除。夏季来临之际,子家和子公联手发动叛乱,最终杀死了郑灵公。
在当时的礼仪规矩中,国君若在饭时召见士大夫而没有重要的事情,应当为他们备饭赏赐。若未留大臣吃饭,便是一件极其失礼的事情。显然,郑灵公并不懂得这一点。就这样,一碗王八汤引发的矛盾,让郑灵公与士大夫反目成仇,最终导致了他的背叛和被杀。这一事件揭示了礼仪在维护统治中的重要性,也警示了领导者应尊重和理解其臣子的基本需求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