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厨师的地位是怎样的呢?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流传着许多与吃有关的故事。从苏东坡遍尝天下美食,到公子宋因一碗甲鱼汤而引发,再到张翰因迷恋美食而辞官,无不展现出中国人对吃的热爱。这种热爱,仿佛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仿佛与饮食息息相关,有君必有臣,犹如有吃饭的人便有厨师。那么,古代厨师的地位究竟如何?他们是被视为低人一等,还是受人尊重呢?
我们的祖先伏羲,不仅创立了八卦,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还教会人们捕鱼,驯养野兽,为家畜的繁衍奠定了基础。他身为厨人,以职业命名,被称为“庖牺”或“伏牺”,可见厨师的地位并非卑微。
老子曾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同样地,我们的目录学鼻祖刘向也提出过一个国君如同美食家,大臣们则如厨师,各有所长,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从这一角度看,厨师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伊尹,曾是商代汤王的妻子陪嫁奴隶,以厨师的身份出身,却凭借烹饪原理,阐述了安邦立国的大道,辅佐汤王成就商王朝的根基。商王武丁也曾赞美他的宰相傅说,用厨事喻治国。
因厨艺高超而得高官厚禄者亦不少。如汉代更始帝刘玄赐封功臣官爵中,不乏膳夫庖人;北魏洛阳的侯刚,因善烹饪而进宫,最终官至尝食典御,进爵为公。
在古代,“吃”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调味品,更是关乎保命与升官的大计。如毛脩之被俘后,因一碗羊肉汤不仅未被处死,还被封为太官令,职位连连晋升。
厨师的地位在历史中还有着保命的功效。如唐代越州观察使刘汉宏在追杀时伪装成厨师,逃过一劫。县令陆存也诈称自己是厨师,从而捡回一条命。
明代宰相张居正对美食有着极高的要求,当他品尝到吴地风味的菜肴时,赞不绝口,从此吴地菜肴身价倍增,吴地厨师也备受瞩目,其薪酬丰厚。
至于“君子远庖厨”的说法,并非因为庖厨是下等人甚至小人,而是源于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君子之所以将厨房建在远处,是因为他们不忍心看到宰杀禽兽的场面,体现了君子的仁慈之心。
在古代社会,厨师不仅被尊重,名人的推崇也使他们地位更显高尚。他们的手艺不仅关乎饮食,更关乎生命、政治与文化。这些关于吃的故事,不过是历史的小插曲,却展现了古代厨师的重要地位和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