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食品色素可能导致癌症和DNA损伤
在食品工业中,人造食品色素因其能赋予食品更吸引人的色泽而被广泛使用。这些色素最早在19世纪末诞生,源于煤,如今则主要是由萘这种二环芳族烃提取的化学物质合成,最终制成偶氮染料。尽管有诸多争议,但食品制造商仍倾向于使用人造食品色素,原因在于其成本低廉、色泽更为鲜艳且持久。过去一个世纪里,已经研发出数百种人造食品色素,其中大部分具有毒性。按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规定,只有少部分被批准用于食品制作。
来自全球各地的报道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早发性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到2030年,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预计分别将增加90%和124%。这一现象的背后,一个可能的推手是全球范围内西方化饮食的普及。这种饮食模式以红肉、加工肉类、添加糖和细粮食物为主。超过六成的标准美国饮食由超加工食物构成,这些高盐高糖高油的食品与结肠癌和直肠癌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药学院的洛恩·霍夫塞斯教授指出,超加工食物中丰富的色彩背后隐藏的健康威胁不容忽视。许多色彩斑斓的食物,如拐杖糖、甜饼、蔓越莓酱和烤火腿等,其颜色都是人工合成的。有证据表明,这些人造食用色素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虽然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些色素能够通过与细胞内DNA和蛋白质结合或者刺激人体炎症机制,对结肠和直肠造成潜在的健康危机。
DNA损伤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主要诱因。当癌症驱动基因发生损伤时,就会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并变成癌细胞。而炎症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当人体免疫系统释放炎性细胞以应对伤害或病原体时,就会出现炎症。长期的炎症反应会释放破坏DNA的自由基分子,伤害健康细胞。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慢性轻微炎症反应也可能持续破坏细胞健康,而这一过程可能被人造食品色素进一步加剧。
目前虽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人造食品色素未被直接归类为致癌物,但已有研究表明,这些色素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产生已知的致癌分子。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享受色彩缤纷的美食时,也需要对人造食品色素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保持警惕。更多深入的研究需要开展,以更全面地了解人造食品色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近期,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人造食品色素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在霍夫塞斯的领导下,研究团队发现人造食品色素会破坏啮齿类动物的DNA。特别是阿洛拉红这种色素,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啮齿类动物进行体外暴露,随着剂量和使用时间的增加,可导致结肠癌细胞DNA损伤。这一结论尚需在动物和人类模型中进行进一步验证,以确认这些色素是否直接对DNA造成损伤。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发现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尤为引人担忧。众所周知,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毒素的影响,而他们正处于发育阶段。考虑到人造食品色素在儿童食品中的普遍应用,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家大型超市销售的儿童食品中,超过40%的食品都含有人造食品色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检验长期接触这些色素对儿童健康的具体影响。
那么,如何降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呢?尽管科学家们仍在研究人造食品色素与癌症之间的潜在联系,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例如,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增加身体活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全谷物和农产品,减少酒精饮料的摄入,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虽然这意味着要少吃一些色彩缤纷的超加工食品,但长期来看,这对肠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在享受美食的也要关注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