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逐渐收紧补贴或将取消,新能源产业劣币良币现真身的时候来了
在北京这座现代化都市,新能源车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忙的主路、高耸的办公楼,到地下车库和宁静的居民小区,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车的普及,挂着绿色牌照的车辆已经司空见惯,成为了城市的新常态。
的确,新能源车正在迅速占领市场,其销量节节攀升。在最近的9月,整体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2.1万辆,市场整体同比上涨了54.8%。其中,比亚迪表现尤为突出,成为首个单月销量超过2万辆的车企。尽管销量数据令人振奋,但对于已经购车的车主来说,新能源车的使用仍然存在着诸多不便,尤其是续航和充电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阶段,像广州等区域插电混动车型因其优惠条件仍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在整个新能源车型销量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其中,华晨宝马的5系和X1插电混动车型尤为受欢迎。销量数据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挑战。
今年6月12日施行的新能源补贴新政引起了广泛关注。政策规定,续航小于300公里的纯电车型补贴大幅下调了50%,而小于150公里续航的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业内专家预测,补贴政策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取消。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即使车企降价,消费者承担的车价也将上涨至少30%。可以想象,一旦补贴取消,新能源车的售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意味着续航里程将成为新车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重要标准。对于车企来说,政策收紧将改变现有品牌的格局。销量不达标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困境,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将愈发频繁。
从2009年到2017年,新能源汽车国家与地方两级补贴总额高达惊人的1600亿元。在这一政策鼓励下,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投资领域,形成了所谓的“造车新势力”。这些新兴车企更多地是注重销售概念,而在车辆机械本身的积累上几乎为零。政策的收紧将有助于淘汰这些投机取巧的企业。
国家补贴对于企业家来说并非随处可见的机会。无论是传统造车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只有运作得当,才能赚取丰厚的利润并赢得声誉。补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像催熟的水果一样,外表看似光鲜,但内在品质却大打折扣。
新政实施后,那些续航距离短、打着低价旗号的电动车型已经逐渐消失。纯电车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幼稚阶段。从大局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细节做工和车身零部件的质量上仍有待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车新势力”近期确实有所消停。那些主攻A00、A0级市场的车企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它们需要在质量、产品特色、续航、价格等方面进行深入优化,而不仅仅是兜售概念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
综合来看,取消补贴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产能过剩问题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市场驱动力偏弱以及关键技术待突破等问题仍值得关注。补贴的存在让一些企业在技术上止步不前,只有政策收紧才能体现各家车企的真正实力,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