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
在当今社会,泛娱乐化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它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借助现代媒介的力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为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文化体验。这一现象以大众为对象,呈现出泛娱乐化的特点。
泛娱乐化是信息全球化时代资本控制下的必然产物。媒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不断追求内容的浅薄与空洞。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逐渐降低,而娱乐却是最能与大众建立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
泛娱乐化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市场化竞争使得新闻媒体纷纷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甚至是格调不高的需求。选秀节目的热潮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们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肯定与鼓励,以及对追星族行为的积极评价,对公众产生了消极引导。媒体对收视率、发行量的过分追求也使得新闻策划逐渐走入误区。
在泛娱乐化的风潮中,原有的传媒管理体系已显得苍白无力。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保证中国新闻媒体健康发展、引领群众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制度体系。也需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通过他律与自律,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泛娱乐化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精英阶层话语权的缺失。各类娱乐节目、报纸中的恶搞视频、网络中的暴力描写等,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在追求利润的是否忽视了社会的道德教化?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是否应该承担起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真善美前进的义务?
优秀的知识分子既承担着知识传承道德教化的重任,更应在媒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主导舆论、臧否时事。一个由优秀知识分子话语主导的媒体,才能远离媚俗,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与希望!
“泛娱乐”并不全是贬义,它也有积极意义。大众传播的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对受众合理要求的积极回应。在制作娱乐节目的过程中,也需要承担起自我责任、团队责任和社会责任。否则,容易将文化导向低俗,形成低俗文化的泛滥。
泛娱乐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在享受娱乐带来的愉悦时,我们也应关注其背后的影响和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在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大众传媒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转型。再也无法简单地充当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工具,现在的传媒环境,更加多元且充满活力。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葛红教授认为,虽然大众传播的泛娱乐化现象引人关注,但一个自由欢笑的社会总优于拘谨压抑的环境。泛娱乐化不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
这一现象并非无懈可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赵雅文教授在《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三大危害:降低受众文化品位、减弱受众社会责任感和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深入探究,泛娱乐化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远不止降低文化品位这么简单。尤其是电视等受众面极广的媒体,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受众的基本判断能力受到损害。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受众对善恶美丑的概念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丧失区分高雅与低俗的能力。更甚者,一些本应该严肃对待的内容,以娱乐的方式加工后传播,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如果连责任都变成了一种娱乐,将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比如香港“古惑仔”电影的流行,就扭曲了人们对黑社会威胁的认知,推崇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面对这样的现状,大众传媒应该深刻反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能忽视受众判断能力和欣赏品位的下降以及社会上诸多不和谐因素。除了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大众传媒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质问自己:社会的和谐与媒体的泛娱乐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媒体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