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三年为什么不贴春联,三年不贴春联_民风民俗

死人三年为什么不贴春联,三年不贴春联

民风民俗 2023-05-17 12:40www.bnfh.cn民俗风情

三年不贴春联的传说是从汉代来的古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我们这里一个村的风俗都不一样,有的人家真的就是三年不贴春联,但,大多数家庭第一年都选择不贴春联,因为亲人故去的时候,一般都是白纸封门,可是到了第二年,纷纷铲去门上的白纸,换成蓝色春联,再过年的时候就算第三年年满了,就能贴红色的春联了。

1、上辈故去,三年不贴春联,有什么传说?

在我们河北农村,如果上辈人去世,不满三年为了守孝,有很多禁忌。第一件事就是这三年春节的时候,春联怎么贴,三年不贴春联的传说是从汉代来的古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守孝又叫丁忧,是儒家礼教的旧制,盛于汉代,很多人都以为这个馊主意是孔夫子想的,其实不然是《仪礼·丧服》中所提出的,后来记载在《礼记》中,天子以下,丧服分为五个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服丧守孝的年月分别为三年、期年(一年)、九个月、七个月、五个月、三个月,说白了就是,居丧制度从汉武帝开始,到两汉时期,只有帝王将相才受三年守孝的约束,到了黎民百姓那里就剩下三个月的服丧期限了,至于服不服丧根本就没人管,也不是强制性的。东汉末年,郑玄、王肃等真正的学问宗师,提出了“礼不下庶人”的概念,让普通百姓不必受此繁琐无聊的脑残规矩束缚,

可惜普通百姓根本就没人听。,守孝三年中的一些禁忌流传至今也就不足为奇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我们这里一个村的风俗都不一样,有的人家真的就是三年不贴春联,但,大多数家庭第一年都选择不贴春联,因为亲人故去的时候,一般都是白纸封门,可是到了第二年,纷纷铲去门上的白纸,换成蓝色春联,再过年的时候就算第三年年满了,就能贴红色的春联了。

只是,亲人故去的第一年,过年时不能出去拜年,也不接受别人到自家来拜年,初一早晨都是大门紧闭的,这一年儿女们服饰上要穿素服,脚上要穿白鞋。热孝期间尽量不去参加别人的婚宴,怕人家嫌弃,过年是喜庆的事,遇到白事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还能像没事人一样去贴红色对联吧。这个习俗沿袭至今,虽说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足以表达对过世亲人的追思,过年的时候,红色代表喜庆,所有的春联都是红色,对于逝者来说很不尊敬,

2、家里有老人去世,为什么3年不能贴春联?

过去这叫“守制”,父亲去世守孝两年半,母亲去世守孝三年,期间不得娱乐,不得婚嫁,不做寿,不得拜年,不参加红事,不挂红灯,不贴春联,不放鞭炮,一切低调肃穆,表示对先人的缅怀和尊重。春联不是对联,过去对联有很多种,楹联,厅联,堂联而春联就是过春节大门,二门上贴的,都是红底,代表喜庆,家有白事不适合,与“守制”有悖,等三年守制期满,才可穿吉服,办红事等等,

3、过年了,过逝没满三年家里能不能贴春联?

“中华美德传天下,中华文明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凝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的传统节日即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居其首,历史上,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庆祝春节的习俗中最重要的当是帖春联了。贴春联是春节最重要的标志,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纸黑字、吉语祥意、平仄对丈,意为喜气洋洋迎新春、欢乐祥和过大年,表达了家家户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由于是春节传统习俗,表现的是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所以,人们往往在腊月二十九或大年三十的上午就开始贴春联了,是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贴春联呢?按照习俗,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贴春联的。如果有家人或"近门"的人过逝不满三年,不仅自己家里,包括未出"五伏"的及其他"近门"的人的家里都是不能贴春联的,原因也是习俗约定俗成的。

本门宗族及"近门"中有人过逝未满三年的,本门宗族及"近门"的人就要为逝者服丧守孝三年以表示哀悼,三年之内在过年的时候,是不能欢庆娱乐、燃放鞭炮喜迎新春的,更不能贴红贴花贴春联的,否则,就是对逝者的不孝、对丧主家的不尊、对宗族的叛逆,如有个别的更要违俗贴春联放鞭炮的,那丧主家只好与其断绝往来、断绝关系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