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有功德,12问念经为什么会有功德呢原_民风民俗

为什么读经有功德,12问念经为什么会有功德呢原

民风民俗 2023-05-16 21:01www.bnfh.cn民俗风情

1,12问念经为什么会有功德呢原理是什么

你好!佛教认为,生命有六种形态,即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除了人与畜生有肉体,其余四道都没有肉体。而念佛经,不仅自己可开智慧,其它看不见的众生听到也会开智慧,学佛修行。,念经可利己利人,故有功德。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2,为什么诵经会产生功德

可以的。用至诚心、清净心去诵。如法回向,冥阳两利。
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够排遣睡眠;二天魔惊惶怖畏;三音声遍及十方;四三途(血途、刀途、火途)中止苦患;五 外面的音声不会进入;六 令心不散乱;七 勇猛精进;八 一切佛欢喜;九 佛法正定现;十往生净土。

3,为什么诵经持咒能有殊胜功德

功德1、经文内容包含了人生宇宙真理、解脱之道,至心诵念经文可以使自己明理、悟道、得解脱;咒语包含了各种正能量,里面的内容有些是大护法、大菩萨等的名号,有些是纯正的信念,持咒以声音为载体,众生能够听闻,鬼神钦敬,能够使持咒人心智清明、无病无灾。功德2、念诵经文及咒语,不但使自身明理悟道,还能使听闻之人得到利益,明理悟道,得到解脱,功莫大焉;功德3、至心念诵经文咒语,为佛法流传驻世也做出了贡献,功莫大焉!

4,为什么念经会有功德福报而念其它课文却没有普通人难理解

你念写着只写三个字做好人的白纸也会有功德你念只写不偷盗三个字的白纸也会有功德你念孝顺父母的白纸也会有功德你念圣经,儒家经典,也会有功德你念易经,道家经典,佛家经典也会有功德。不过,越教你好的功德力越大。,有些东西你念了但不懂什么意思。但也会有功德。比如叫一个孩子念做好人,他不理解什么意思。但也会有功德念佛经亦复如是。不过念佛经功德要高于一般的经典。
你好!你静心念1、2、3都能成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5,为什么读地藏经有功德

读哪部经都有功德,功德也有大小之别的,一乘实教的法华经功德更大, 你读一句 法华经 ,写一句 法华经 ,讲一句 法华经 ,哪怕问一句《法华经》,你的功德比虚空级的大法师面对整 银河系无量的众生,讲无量的经典,把这些无量的众生都培养成 阿罗汉和辟支佛,而你的功德比这个还要大无量倍!
可以利益本地所有有缘饿鬼道众生,自己增加福报,消除业障,自家祖先可以借此功德往生善趣或者直接往生佛国净土,,其功德的大小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心念心态,以及,有否戒定慧的力量而决定,假如,运用大菩提心进行念经观想,则力量会更大!个人意见仅供交流!

6,为什么念经会有功德

诵经之时身口意与佛相应感应道交故得功德,但平时亦应身口意与佛相应,这样方可福寿绵绵,大道可期!
居士问念经、读经能明理,按佛说的方法去做,会得到好的果报;可不明白,单是念经、诵经、念佛号这个事上,为什么会有功德?  智渡法师答至少能借“念经、诵经、念佛号这个事”来安定身心,即有安定身心的功德,单此功德即不可思议,其它如经论所述  1、《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从现生的法乐、所生不离诸佛,圆满一切佛法,清净一切佛土,到究竟成佛。约六十六种功德。」  2、《杂阿含经》念佛不堕恶趣。  3、《大智度论》「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  (注何为念佛「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大智度论》)

7,为什么诵念地藏经功德很大

【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其不能作佛,常作众生者,以其自无慧力,不能觉悟,又无善知识为之开导,由是以本具佛性之妙心,作起惑造业之根本,致令长劫轮回,了无出期,可不哀哉。故我世尊,初成正觉,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欲令一切众生悉皆图报父母之恩,特为表彰地藏菩萨往劫因救母故,广发菩提之誓愿,以作未来众生得出苦海之舟航。全部经文,理事详明,文词显豁。圆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及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心不能转业,业即能缚心等义。而地藏往劫救母二事,于此义意,更为真切著明。诚可谓险道之导师,昏衢之慧炬,贫乏之宝藏,凶岁之稻粮。俾一切迷昧众生速得觉悟,一切孝顺儿女有所师承。经之利益,莫能宣说。西天东土,读此经而兴起者,何可胜数。】——印光大师关于《地藏经》的开示
因为,地藏经的功德威力不可思议!
可以利益本地所有有缘饿鬼道众生,自己增加福报,消除业障,自家祖先可以借此功德往生善趣或者直接往生佛国净土,,其功德的大小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心念心态,以及,有否戒定慧的力量而决定,假如,运用大菩提心进行念经观想,则力量会更大!个人意见仅供交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