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怎么利用羌碉的,历史上的羌族是怎样的_民风民俗

羌族怎么利用羌碉的,历史上的羌族是怎样的

民风民俗 2023-05-16 15:08www.bnfh.cn民俗风情

西汉的护羌校尉,勉强还是能够兢兢业业,调和羌族内外矛盾,使得羌族稳定发展的。党项族原属于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古羌人的后代——能歌善舞的羌族人,对于古羌族,可能大家都听说它的名字,羌族的起源和与汉的接触古代所说的羌族,其实并不是具体指哪一个部族。

1、历史上的羌族是怎样的?现在的羌族是西羌的后人,还是汉人始祖“古羌人”的后人?

历史有一定的残酷性,并不是每个族群都能发展壮大,实际上大多数族群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在绚烂之后即归于寂灭,逐渐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仅仅保存着为数甚少的几个定居点。羌族就是这样,上古时期的羌方甲骨文里多见“伐羌”、“获羌”、“用羌”、“来羌”等语辞,武丁之后的卜辞则有“羌方”之说,当时羌已经战败,殷王命周边诸侯戍之。

这个被殷人称为“羌”的族群,显然经历了一个繁盛而后衰落的过程,这个衰落的转折点大约就是商末周初。从上古文献可以看到,五帝时期就已经存在氐羌民族,舜、禹曾与羌人打过交道,甚至有记载说大禹曾分封舜帝幼子于西北,后来成为羌族酋长,这种友好的关系大约结束于殷商的某个时期,随着殷商的向西扩张,羌人与之发生了百年冲突。

经过武丁时期的决战,羌人大概彻底衰落了,从甲骨文反应的人口数量来看,当时的羌方族群也是规模很大的。按照羌族自己的史诗传说,他们祖先曾经生活在西北草原,后来南迁进入岷江地区,这种传说是可靠的,因为武王伐纣时曾经联络了羌人,那个时候的羌人与庸、蜀、髳、微等并称,当知已经完成迁徙了,商末周初已经在岷江地区。

《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晋书·姚弋仲载记》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史记·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13-前12世纪是欧亚草原青铜文化播迁的一个高峰时期,轻便马车和青铜武器普遍传播,崛起了一波以鬼方和犬戎为代表的军事游牧人,

可以想见,羌人的真实处境与周人差不多,都处在殷商大帝国和新一代游牧民的腹背夹击之中,十分的艰难痛苦。在此背景下,羌人被迫南迁了,时间大约就在公元前13-12世纪,当时他们受到了武丁的重创,复又被新崛起的戎人挤压。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说到,一支魔兵忽然出现,九支羌人逃到了大雪山的后面,才得以逃脱,《羌戈大战》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冲散各逃生。

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山。白衣女神立云间,三块白石抛下山,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变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立云中间,挡住了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这支魔兵自然不是殷商、周人或者秦人,应该就是公元前13-前12世纪兴起的诸部戎人。在迁徙之前,他们分布甚广,过着一种典型的游牧民生活,西面甚至能到西域东部,

这个迁徙过程应该是持续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六个世纪之久。《后汉书》记载到,他们一次迁徙,大约就是秦献公时期,自此就集中分布在了川北、青海、西藏交界地带,休养生息五六百年,随之而来的是另一波兴盛,这波兴盛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后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后汉书·西羌传》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