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皈依守哪些戒律,皈依需要守什么戒律_民风民俗

道教皈依守哪些戒律,皈依需要守什么戒律

民风民俗 2023-05-15 19:49www.bnfh.cn民俗风情

道教分化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想尔九戒”亦被视为道教最早的戒律,娘胎里时皈依的自然,哺乳期时皈依的有奶就是娘,少不更事时皈依的父母,学生时期皈依的课本,走向社会时皈依的岗位,成家立业后皈依的现实,这些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刻不容缓,是心灵皈依的必修课,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越丰富越好,打底子的事麻糊不得,与建个高楼大厦的事一模一样。

1、皈依需要守什么戒律?

娘胎里时皈依的自然,哺乳期时皈依的有奶就是娘,少不更事时皈依的父母,学生时期皈依的课本,走向社会时皈依的岗位,成家立业后皈依的现实,这些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刻不容缓,是心灵皈依的必修课,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越丰富越好,打底子的事麻糊不得,与建个高楼大厦的事一模一样。皈依不在形式,初心为第一,守诚为第二,使命为第三,生活是教材,大自然是导师,大隐在市说的一点没错,即现实,又合理,是成德的最好道场,没这再好的环境,缺啥能补啥,才能更好的体会啥,符合人道的精氣神,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出问题,这是经验,教训必得汲取,

戒律是由境界决定的,孙的戒律没八戒的多,在于一个诚,而这个诚是五百年的压力形成的,并非自我养成的,老猪嘛没八戒了可成不了净坛使者,沙僧的戒律更少,敢勇挑重担,而小龙马的戒律就一个吃食的问题。唐僧能成正果所靠的力量就这些,佛果比仙桃的味道营养好质量高,人得道了升天的是鸡犬,佛证道了占尽便宜的是和龙,

2、道教的“三皈”、“九戒”、“十二愿”都有哪些内容?

道教,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道教分化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

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想尔九戒”是道教创立及发展初期对行持之事始有明确规定的条列,重点强调人的言行需合乎道意,亦即道的内在价值,“想尔九戒”亦被视为道教最早的戒律。

依据陆修静《道门科略》所载,当时天师以神的名义设立命籍,教徒定时集会以核户籍之实,并于检查教徒有否违反戒律、禁忌的行为,教徒在散会返家后,亦须向家人传达“科禁威仪”,共同遵守。道教“十二”者,数也,“愿”者,心念、祈盼也。“十二愿”是道教徒日诵功课时,虔诚发心祈愿的功德事,也是修行、度人的具体表征,

故历来道教徒均依此口诵而心维、奉道而行之。十二愿者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升,还祈愿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孤魂,四生六道,一切含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