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命运如何,古代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_民风民俗

古代人的命运如何,古代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民风民俗 2023-05-15 06:29www.bnfh.cn民俗风情

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不得不说还是要感谢如今的物质经济条件的,以及较好的医疗条件,还要珍惜现在和平的环境,大多数的老百姓对这些病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只要有了类似的病,死的就不是一两个人这么简单了,古代由于是农耕社会,不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物质都极度匮乏。

1、古代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古代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自古以来,谁都怕死,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帝王们,他们个个怕死,舍不得他们应有尽有的荣华富贵,至高无上的皇权,尤其是秦始皇几度寻找长生不老药,四处巡游找什么仙丹妙药,其不知,却死在了求长生的路上,惨兮兮,憾兮兮!败兮兮!亡兮兮!如果他不把生死看待的那么重要,一心一意来管理朝政,如果他把生死看淡了,把他的大儿子扶苏老早重视起来,也不至于让奸人李斯惑害死,造成有才有能力的人冤死了,正因为秦始皇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导致他一手葬送了秦国快速灭亡,这个古代先例,警示人们,对待生死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这是谁也躲不过的,这是人生必然!自然规律,是命不可违!还是恭敬的接受吧!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阅)!。

2、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范进中举”,范进考了一辈子乡试,一直到54岁才中举,结果就高兴地疯了。家庭的境遇也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仅仅是中了“举人”,就更不要说“进士”了。要说“进士”,还得先从科举谈起,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完善到了极点。就算是与今天的高考,也不嫌多让,

明清时期,科举正式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院试,就可以称为“秀才”;通过乡试,第一名叫解(jiè)元,其余的就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其余的就称为“贡士”,共取三百名;通过殿试,就可以称为“进士”,共取三百名,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的人称为“三元及第”,极少,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就出了15人,妥妥的都是学霸,

进士也分三等。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三名,这个大家都知道,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就三名。名次出来后立即授职,状元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都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二甲、三甲按照殿试名次,可以当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最低也是知县。

不要瞧不起知县,顾名思义,知县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而且,在古代,做一个知县那真是为所欲为,“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开玩笑的,甚至在,孔庙内先师门两侧,刻有元、明、清三代进士碑,刻录进士姓名、籍贯和名次,将名字刻在孔圣先师旁边,可见荣耀。甚至在明朝形成了不是进士都不能进内阁的惯例,不能进内阁,也就是说不能做“宰相”,重要性可想而知,

3、古代人为什么寿命都很短?

是物质,经济方面跟不上。古代由于是农耕社会,不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物质都极度匮乏,吃不饱,穿不暖,饮食没有营养,生存状况困窘,所以也就不期望一般的老百姓能有什么好身体了。再加上天灾人祸,由于没有先进的预警措施,大多数人就只有被动地承受着,就是医疗卫生水跟不上。如果医疗卫生水平也能够提高,这对维护人体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也有一定的作用,

可是,古代只要有些感冒,就可以要了一个人的命。由于古代对于生病的家禽,腐烂的食物等处理不当,一不小心就会形成流感,大多数的老百姓对这些病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只要有了类似的病,死的就不是一两个人这么简单了,上位者也怕这些,只要村子里有几个人得了传染病,那一个村子的男女老少也就别想活命了,战乱频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