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清明,为什么清明会选择在4月5日_民风民俗

为什么会有清明,为什么清明会选择在4月5日

民风民俗 2023-05-15 06:28www.bnfh.cn民俗风情

清明从阳历看,日期相对固定,多是在4月4日或5日,不全是4月5日,会有前后误差一天的,4月4日清明或5日清明的几乎一样多,4月6日清明的就少许多,19年才会有有一次。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1、为什么清明会选择在4月5日,有什么依据?

一年一度的传统清明节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得蛮对啊!挺应景适情的,这是唐朝杜牧的名作,而杜牧是我个人偏爱的我国古代诗人之一。大家想必早都知道了,宋朝画家张择端有一幅传世名作叫《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年间在清明时节前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热闹情景,

可是,清明节咱们国人为什么要“上河”呢?其实,清明节并非自古就是国人祭扫祖坟、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为节日,在两汉还并不明显,到隋唐略为成型,但尚未涉及扫墓、祭祖,更多的还只是反映气候轮回与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些牵涉清明的诗歌,无论是杜甫的“渡头翠柳艳明媚”,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都还看不到具体祭扫追悼的含义来。

有祖宗崇拜的清明节始于宋朝,晚于李唐三百余载,那么,既然先人的坟墓都是葬在山里边的,若要扫墓的话,就应该是“上山”、“上坟”才对,却为何变成“上河”了呢?这就要联系到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接踵的另一个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了。与清明节先冷清后热闹的际遇正好相反的是,上巳节是先热闹后冷清,早在汉朝时就已十分繁荣,至唐朝已达到鼎盛,

《诗经》里的《郑风·溱洧》篇,描写的就是三月三上巳节;还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叙述文人在上巳节“曲水流觞”,李唐杜甫的《丽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名句。我们看到,这里所举的三篇诗文,都有“水”(其实就是河)在里面“溱”和“洧”是先秦北方两条大河的名字;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觞”于“曲水”;唐朝的“丽人”们集聚于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边”,

可见,“水”是上巳节的一个关键词,三月三是古人一个亲水的日子。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了宋朝的“清明上河”,其实是在庆祝和度过(更多的是缅怀)一个离大家已渐行渐远的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因到宋朝时,随着清明节的迅速崛起,上巳节已经比较凋敝了。其实,清明节还“合并”了早它三两天的寒食节,上坟、祭奠原本是寒食节的重要传统习俗。

2、清明节怎么来的?为什么取清明二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