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哪个节气,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_民风民俗

清明节哪个节气,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

民风民俗 2023-05-14 16:09www.bnfh.cn民俗风情

清明节气是24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清明节与清明节气融合,大致始于唐朝,24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一种特定的自然表现,也就是物候现象,清明节不止是祭祖添土扫墓,更重要的是清明节是双重节日,至于清明节,上古时期也有祭祀天地祖先的行为。

1、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

不一样。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祖的节日,民间有传说,是纪念介子推设定的,但这只是传说而已,根据史料,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清明节气是24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节气是一种自然的物候变化,是我国先祖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来的气候规律。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24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一种特定的自然表现,也就是物候现象。古时,人们没有日历,判定农耕时间基本上依靠节气的物候现象,比如,看到泡桐开花了,就知道清明节气来,就要开始种瓜种豆了。24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至于清明节,上古时期也有祭祀天地祖先的行为。

后来民间传说较多的是春秋时间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逃命途中,慌不择路,误入山野,又累又饿,无力前行,随臣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恢复了精神的重耳成功逃脱了追捕,数年后,重耳返回国内,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有权有势后,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主动向大王讨赏。介子推没有这样做,而是悄悄地收拾行李回到山西绵山侍奉老母亲去了,晋文公知道后,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听说后,带着母亲上山躲了起来,绵山山高林密。有人给晋文公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从无火一面出来,晋文公采纳。于是,绵山烈火熊熊,

待火灭,晋文公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已经死亡的介子推及其母亲。晋文公大哭,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二人,装殓时,有人发现了一份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防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意思是这天不准生火造饭,第二年,晋文公到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于是,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通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事故凄婉动人,极大地削减了人们观赏春天美景的心情。清明节与清明节气融合,大致始于唐朝,唐朝时期,人们传承了寒食节习俗,杂糅了多地民俗,一方面踏青赏景,一方面上坟祭祀先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寒食江畔》展示的就是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复杂心情,

2、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古人为什么要把祭祖扫墓的时候确定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呢?

清明节的两大主题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说到底,都是户外活动。既然是户外活动,在时间上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这是祭祖扫墓选择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的最根本原因,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正是大江南北户外祭祀活动的最恰当时机清明的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春秋两祭祀活动中的“春”祭,而且是墓祭,也就是上坟扫墓,不同于秋祭的家祭或者家族的庙祭,是要到户外去的。

清明节是在古代就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较大的特点,因为和今天一样,唐宋之后,也是在全国范围设扫墓假期,也是放假的!一个全国性的假期,要照顾到南北不同的物侯特点。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影响,感觉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真实的情况是这一时节,大自然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个时候,中华大地大部分地方都进入了温暖的、生机勃勃的春天,非常适合在郊外的墓地祭扫祭祀户外活动,清明时节,是举行其他传统习俗活动的最好时机我们都知道,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而这两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活动,都只有选择在清明节气,也就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生气旺盛、阴气衰退的时候才比较合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