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_民风民俗

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民风民俗 2024-08-28 21:07www.bnfh.cn民俗风情
        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仰望夜空中的皎洁明月,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里,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中秋节之夜,苏轼在翰林学士任上,心情复杂,思念弟弟苏辙,便作此词以寄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词中既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哲理思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直入主题,描绘了一个对月独酌的场景。苏轼举杯问天,月亮何时才有?这一问蕴含着他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接着,他设想天上的宫阙,那里的时间是否也如人间一样流转不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想象自己乘风归去,来到天上的宫殿,那里的高寒让他望而却步。这段描写不仅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不舍。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在月光下起舞,影子随着舞姿摇曳,这一刻的欢愉让他感到人间生活的美好。苏轼用优美的笔触,描绘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依恋。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穿过红色的楼阁,洒在低矮的绣窗上,照着那些无法入眠的人们。这一描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质问月亮,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才圆满?这一问中包含了他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团圆的渴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认为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这一哲理性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豁达的态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的结尾,苏轼表达了他最真挚的愿望希望所有人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这句词流传千古,成为中秋节寄托思念和祝福的经典表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仅是一首写月的词,更是一首寄托思念、表达哲理的作品。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普遍情感和人生智慧。
在今天,每逢中秋佳节,无论是亲友团聚,还是远在他乡的人们,都会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心中的情感。月亮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成为了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与亲人团聚。通过这首千古名篇,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同样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处何地,仰望明月,心中自有一份温暖与安慰。这便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中秋节里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让我们在这个中秋节,共同品味这首千古佳作,感受苏轼笔下的月夜之美,体会那份穿越时空的思念与祝福。无论何时何地,愿我们都能与亲人共享这皎洁的月光,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美好的中秋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