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收什么庄稼,2020年是什么年_民风民俗

今年收什么庄稼,2020年是什么年

民风民俗 2023-05-20 20:14www.bnfh.cn民俗风情

我们这里的这样的俗话是这样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那今年的庄稼到底会如何呢?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份,所以我们北方的天气一直热不起来,本来干旱的地方,如今几天一场雨,地里倒是不缺墒,比较适合刚发芽不久的玉米生长,也对地里的红富士膨大有好处。

农村里,一般收完小麦,可以在地里种什么庄稼?

种什么都赔钱,这也是农民的悲哀。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到了极致,现在50岁以上的农民是见不得土地荒芜,不计成本赔钱也种些粮食作物,再过几年,如果政策再不改,土地都种上树了,到时候,都成了森林,气候也好了,那些专家鼓吹的在越南,缅甸等东南亚种粮都实现了,只是不知道遇到战争,天灾,没粮食老百姓咋办,那些吹牛的专家肯定没问题,儿孙早办绿卡了。

农村俗语“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是什么意思?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这是农民们收菜的农谚。还没等霜降呢,村里的农民们就开始在自家小菜园里拔仨俩萝卜回来尝新鲜了,现在的萝卜已经开始清脆甘甜了。霜降是是农民收萝卜的日子,萝卜是靠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养分促进根系生长,但一旦霜降后,叶子会被霜打坏,枯萎,萝卜也会随之停止生长。霜降收萝卜是我们农民必做的事情,因为此时的萝卜叶子很有食用价值,萝卜樱处理出来也是一种很好的菜。

大白菜相比萝卜就不着急了,它的外面包裹的叶子不怕霜打,因为白菜是从心里往外长,只要白菜心一直长,不着急收菜。但立冬时就得收白菜了,白菜虽然不怕霜打,但它怕冷冻,冻透了的的菜不好储存,所以立冬是收白菜的季节。小雪时所有蔬菜都回来,那就是要下雪了,天很冷了,比较耐冻的各种菜也要收回来了,不然一场雪捂下来,菜就真的留在雪地里了。

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2019年几月立秋,庄稼收成如何?

2019年立秋在阳历的8月8日,阴历的7月8号,连在一起看见到了3个8,这数字我喜欢,会不会是要发的节奏呢?今年的立秋在农历的七月,按照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来看,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俗语到底可信度有多少,这还真没法判定,毕竟庄稼收成是否好和节气有关系,也和后期的管理有关系,不管不顾的情况下,草占了地,即便是好年景也未必见得有收成。

关于节气影响庄稼的说法有很多,有大暑阴几天,遍地是黄金,如此看来,即便是7月立秋,还得看大暑中伏期间的天气好坏。所以对于农村俗语还是要理智一些,只能做个大致参考而已。那今年的庄稼到底会如何呢?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份,所以我们北方的天气一直热不起来,本来干旱的地方,如今几天一场雨,地里倒是不缺墒,比较适合刚发芽不久的玉米生长,也对地里的红富士膨大有好处。

,对于种西瓜的瓜农和现在正在采收的桃子来说,这天气有点不地道,本该上色积累糖分的时候,却因为过分的雨水,使得水果风味大减,影响了收成。,农业生产不能仅凭几句谚语就来判断丰收,各地种植作物时间都不一样,只能说每年的农业生产中,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每年对于庄稼的期盼,我们都是满心欢喜的希望大丰收。

农村老话“七月立秋,种啥啥收”,今年又是大丰收年吗?你家乡农作物长势喜人吗?

我们这里的这样的俗话是这样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对于这样的一句俗语在我刚开始种地的时候也是不明不白的。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到种植的时候我按时种植,该上肥料的时候上肥料,该浇水就浇水,该打农药就打农药,我觉得这样的话就能够取得大丰收。”简单说就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可惜在种植土地这几年发现了咱们有智慧的老一辈的人出来的一些关于农业,气候等的谚语对于庄稼的生长和收成有着一定的关系。

2018年立秋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六,这一年就真的能够应验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这句俗语。在2018年清明节后的一场倒春寒,也造成了我们这里的小麦不出穗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了小麦产量的歉收。去年我们这里的小麦的产量只有650--800斤之间。而大蒜也受到了影响,既不出苔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个情况对于我们蒜农带来的是正面的影响,本来去年的大蒜种植面积比较大,本以为蒜苔又可能会出现滞销的情况,谁知道蒜苔的价格能够稳定在0.8-1.0块钱一斤。

主要是蒜苔的亩产量减少了,每亩地只有200斤左右。往年来说最少得350-400斤之间。到了夏季农作物的时候又出现这几年很少见的持续50多天的干旱,而到了快收获的时候我们这里又碰上了十几年不遇的台风温比亚的影响,基本上所有的玉米都被刮倒伏了。去年玉米的产量只有900斤左右。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来看,阴历七月分阳历8月份正是农作物进入开花结果期,如果说室外气温能够维持着高温的话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