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伏是怎么算的,是怎么计算的_民风民俗

2017三伏是怎么算的,是怎么计算的

民风民俗 2023-05-19 15:15www.bnfh.cn民俗风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什么是三伏天,这个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一般是小暑到处暑之间,大约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这个时间并不固定,怎么计算呢,这个非常的复杂,跟传统文化里面的支干算法,也就是十大天支干跟12地相组成的60组不同的日期来进行的。

1、“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三伏天是哪些?是怎么计算的?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

2、伏天怎么计算的?只有三伏吗?

三伏天是中国独有的民俗,他的历史久远,据考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二年,秦德公设立伏日,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盛夏来临,人们最好都隐伏起来,以避开酷暑。伏,就是要向狗一样趴着,嗯,这是大河我编的,咱也皮一下,秦德公肯定不会想到,在之后的2500年来,三伏天居然深刻的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那么,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如何确定哪?秦国是虎狼之国,各诸侯并不买账,,当秦朝统一中国后,形式就不一样了。人们特别重视三伏天的风俗,,对于如何确定三伏天的具体时间,民间没有统一。一直到汉朝,朝廷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设立伏日的本意就是避暑,于是乎,便要求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气候现状灵活选择伏日,不必求同。

注意,这时候,三伏天就是各地自行规定,根据当地炎热的气候来定,后来,随着皇权的逐步加强,以及天文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伏日的计算逐步就明确了,以农历为准,“夏至三庚”,即在夏至后,从第3个“庚”日开始算起,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也是10天。

以今年为例,2018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6月27日庚寅,7月7日庚子,7月17日的庚戌,7月27日庚申,8月6日庚午日,8月7日立秋。所以,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6日出伏,说了这么多,你会计算了吗?有的人觉得,这些天干地支,看起来就晕,就算会计算了,又有什么卵用!其实,在你的血液里,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当你每天都在琢磨的时候,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突然感觉到,一理通百理融,这种美妙就象醍醐灌顶一样,一下子就开悟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