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清明节,为什么中国有清明节的习俗_民风民俗

为什么会有清明节,为什么中国有清明节的习俗

民风民俗 2023-05-19 15:03www.bnfh.cn民俗风情

自古就有清明节,为何我感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算的而非阴历。清明节咱们国人为什么要“上河”呢,有祖宗崇拜的清明节始于宋朝,晚于李唐三百余载,”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蚕花会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1、为什么清明会选择在4月5日,有什么依据?

一年一度的传统清明节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得蛮对啊!挺应景适情的,这是唐朝杜牧的名作,而杜牧是我个人偏爱的我国古代诗人之一。大家想必早都知道了,宋朝画家张择端有一幅传世名作叫《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年间在清明时节前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热闹情景,

可是,清明节咱们国人为什么要“上河”呢?其实,清明节并非自古就是国人祭扫祖坟、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为节日,在两汉还并不明显,到隋唐略为成型,但尚未涉及扫墓、祭祖,更多的还只是反映气候轮回与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些牵涉清明的诗歌,无论是杜甫的“渡头翠柳艳明媚”,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都还看不到具体祭扫追悼的含义来。

有祖宗崇拜的清明节始于宋朝,晚于李唐三百余载,那么,既然先人的坟墓都是葬在山里边的,若要扫墓的话,就应该是“上山”、“上坟”才对,却为何变成“上河”了呢?这就要联系到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接踵的另一个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了。与清明节先冷清后热闹的际遇正好相反的是,上巳节是先热闹后冷清,早在汉朝时就已十分繁荣,至唐朝已达到鼎盛,

《诗经》里的《郑风·溱洧》篇,描写的就是三月三上巳节;还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叙述文人在上巳节“曲水流觞”,李唐杜甫的《丽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名句。我们看到,这里所举的三篇诗文,都有“水”(其实就是河)在里面“溱”和“洧”是先秦北方两条大河的名字;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觞”于“曲水”;唐朝的“丽人”们集聚于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边”,

可见,“水”是上巳节的一个关键词,三月三是古人一个亲水的日子。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了宋朝的“清明上河”,其实是在庆祝和度过(更多的是缅怀)一个离大家已渐行渐远的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因到宋朝时,随着清明节的迅速崛起,上巳节已经比较凋敝了。其实,清明节还“合并”了早它三两天的寒食节,上坟、祭奠原本是寒食节的重要传统习俗。

2、为什么中国有清明节的习俗?为什么又烧香烧纸钱?又是谁发明的?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踏青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