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又叫什么,哪一个不是农历六月的另称_民风民俗
农历六月又叫什么,哪一个不是农历六月的另称
民风民俗 2023-05-19 06:38
www.bnfh.cn
民俗风情
1,哪一个不是农历六月的另称
2,阴历的6月又叫甚么
3,农历六月是几月
农历六月初一是阳历七月三号农历六月二十九是阳历七月三十一号
4,阴历6月称何月
农历即阴历,阴历6月称为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农历各月份的别称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五月榴月、薄月、仲夏;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农历七月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兰月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巧月七月七日是中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5,在我国古代农历每月的每一天称为什么
古代的日期计算是用天干地支,天干共十个字,,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比如今天排下来就是庚寅年丁亥月壬申日。应该不会每天都有一个名称。我知道初一是“朔”,还有个名字叫“初吉”,十五是“望”,十六是“既望”。 其他说法 农历的一个月分为朔、望、念三个时段∶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二十四称为”念四日。在我国,周代初期曾把一个朔望月(即农历月)分为四等,并分别命名为初吉(初二至初八)、既生霸(初九至十五)、既望(十六至二十二),既死霸(二十三至初一)。
6,农历六月的别称叫什么
焦月、伏月、暑月、溽暑、季夏等。1、焦月焦月指旧历六月。因其在一年中气温最高,故称焦月。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六月》“《尔雅》六月为且。按且月,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热,故曰焦。”2、伏月伏月是指农历六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故得名。伏月是人们生活最热季节,人们虽然不喜欢热,但人们对夏日是别有情趣的。一般夏日是恋人的季节。3、暑月暑月是汉语词语,基本意思是夏月,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南齐书·州郡志下》: 汉 世 交州 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 交 土调和, 越 瘴独甚。4、溽暑溽暑,犹言暑湿之气,指盛夏,即农历六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5、季夏季夏指的是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阴历。孟夏是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仲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季夏夏天的时段按照来临的顺序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六月又叫季夏,代表同样意义的别称还有暮夏、晚夏、杪夏,杪本来是指树梢,后来借指季节、岁时的尾端。伏月俗话说三伏之中逢酷热,意思是三伏乃一年中最热的天气。由于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大都在六月,所以六月被称为“伏月”。暑月六月的记忆,是和酷热相伴的,东风消停,大地如蒸,小暑、大暑节气也大都在六月,人们把六月称之为“暑月”。烦暑或溽暑在闷热、潮湿的天气中,人们的心情也会而烦躁不堪,所以六月别称“烦暑”、“溽暑”。焦月这个时候大江南北,都是高温酷暑,盛热的阳光炙烤着万物,万物仿佛都被烤焦了,于是六月形象地叫做“焦月”。遁月遁(dùn)月从古到今,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避暑,成为“遁月”,遁是避开的意思,六月即避开酷热,寻找清凉,还是人们在六月的心愿。天贶江南梅雨季节一过,家家户户在六月初六天贶节这天开箱倒匣,把衣服、书籍拿到露天曝晒,以免霉烂。称“天贶”。“贶”是“赠、赐”的意思。荷月或莲月江南的赏荷是在六月下旬,以六月二十四为观莲节。每当这天,苏杭一带画舫云集、满目裙袂、挥扇如云,人们在荷花荡旁,看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荔月六月近秋,渐渐伴着瓜果的成熟,个中翘楚便是令妃子乐得合不拢嘴的荔枝,所以六月又称荔月。分享农历各月别称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正、开岁、陬月。二月丽月、杏月、花月、仲阳、仲春、酣春、如月。三月桃月、蚕月、季春、莺时、晚春、暮春。四月阴月、麦月、梅月、纯阳、清和、初夏、余月。五月蒲月、榴月、郁蒸、鸣蜩、天中、仲夏、皋月。六月荷月、焦月、暑月、精阳、溽暑、季夏。七月瓜月、巧月、兰秋、首秋、相月。八月桂月、仲盲、竹春、正秋、仲秋、壮月。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青女月、季秋、三孟秋、玄月。十月良月、露月、飞阳月、冬、初冬、开冬、阳月。十一月畅月、葭月、仲冬、龙潜月、幸月。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徐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7,端午节又叫做什么节
农历五月初五(今年在6月6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除了“端午”外,这一节日还有许多名称。 端五节端五节是端午节的本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的记载,《辞海》“端午”条说“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端是“初”之意,五月为午月,故“端五”亦为“端午”。另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是八月五日的生日,为避“五”之讳,而“午”与“五”既音同又通用,遂改“端五”为“端午”。 端阳节按农历地支纪月推算,五月为午月,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亦称“端阳”。《月令广义》载“五月五日端阳节。” 重五节因五月初五,月、日均为五,所以称“重五节”。《宋史》有载;“明年重五,又送角黍执扇。”角黍,即端午节令食品粽子。 龙节此称为闻一多先生所提出,他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论证了端午节的两大节俗———龙舟竞渡和吃粽子均与龙有关龙舟竞渡源于古吴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屈原的粽子投到水中常被咬龙窃食,称“龙节”。 浴兰令节古人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礼记·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吴自牧《梦粱录》亦云“五日重阳节,又曰浴兰令节。” 蒲节五月菖蒲成熟,古人在这一天有悬菖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的习俗。《幼学句解》上说“端午是为蒲节。” 女儿节明清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日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玉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清人余有丁《帝京午日歌》中也有“都人重午女儿节”的诗句。 端午节名之多,一方面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节令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别称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