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1之父黄纬禄的故事他是怎么和导弹结缘的_历史记录

东风-21之父黄纬禄的故事他是怎么和导弹结缘的

历史记录 2023-04-26 13:48www.bnfh.cn历史故事

央视的春晚,介绍了12为航天员,而更多的幕后专家。我们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在守护着。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他们用一辈子换来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向他们致敬!

数学满分的真学霸

今天要讲的这位伟人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他就是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的黄玮禄。

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要求子女须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受父亲影响,他一直勤于学习,刻苦读书。

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高中考入当时全国知名的扬州中学。

当时扬州中学的数、理、化课程都是英语授课,父亲当时所在的班级,因为基础差跟不上,排在年级倒数。

这对于从小被要求积极上进的黄玮禄来说,倒数绝对是难以容忍的,甚至觉得有些羞耻 。

后来,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全班奋起直追,英文水平大幅提高。

高中毕业时,黄纬禄的“英文关”基本过了,上大学后,他的英语水平比很多同龄人高一截,这是他一直努力付出的结果。

黄纬禄的“学霸”潜质从考大学时开始显露,按理说,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潜力股。

1936年,黄纬禄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40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大学。

黄玮禄的数学成绩尤为突出,考了满分,为此,数学系还曾和电机工程系“抢”这个“好苗子”。

数学考了满分,说明他很严谨且逻辑性非常强,如此发展下去一定会在数学方面有所作为,但他从未想过要当一位数学家,因为他心里另有打算。

在大学期间,黄纬禄的数学成绩好也是人尽皆知的,快毕业时,很多低年级学生向他请教微积分题目。

当时电机工程系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严,黄玮禄毕业时四年均分是88.8分,位列专业第一。

留学英国结缘导弹

黄纬禄曾说过他从小对数学感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1940年他从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在重庆工作三年后,赴英国实习。

正是在那里,他目击了德国V1、V2导弹轰炸伦敦的情景,两次轰炸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有一次黄纬禄还没上班,一枚V1导弹落在了他的工作区。他一到厂,见到自己办公室被炸得破损不堪,5个英国同事全部被炸死。

眼前的一切不禁让他想到了祖国,武器落后,科研人员急缺,实力不够只能被动挨打。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导弹。那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

就这样,他偶然成为中国导弹专家中第一个见过导弹的人。

望着那些复杂的“五脏六腑”,他慨叹“我的祖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高技术?”

“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欺负我们了!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人一定能够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

从那一刻起,年轻的黄纬禄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位无线电专业学子基本了解V-2导弹的原理,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导弹的中国人。

他也为他后来与导弹相伴、参加并主持多种不同型号导弹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7年黄纬禄拿到英国硕士学位后回国。1956年,中国成立研制导弹的国防部五院。

1957年,黄纬禄被调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后任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尽管电机通信与导弹控制是不同的领域,但黄纬禄还是接受了国家任务,从此兢兢业业并大有作为。

白躯神箭雷震海天

说到黄纬禄,就不能不提到1982年发射成功的中国第一颗潜射导弹——“巨浪一号”。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之际,火箭技术被列上了国家重点项目。黄纬禄担任了火箭控制系统所所长。

谁也没搞过火箭,专家全是半道出家,研究工作“一穷二白”。但他们有的是干劲,白天泡实验室,晚上灯下查阅外国资料,以会战式的工作强度搞研究,没多久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

喜悦是短暂的。黄纬禄清楚,成功的这枚火箭是液体型燃料火箭,在国外,它已过时了。

那时,火箭已开始了固体燃料时代,只有采用固体燃料,才能实现运载。

正当我国航天事业摆脱鹅行鸭步,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候,“文革”开始了。

这个时候,黄纬禄依旧特别忙,他除了照常担任所长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外,还增加了绘图员、仪器调试员、采购员的工作,甚至元器件的挑选、单位之间的协作,都要他亲自操心、奔波。

那会儿,年逾半百的他,每天5点钟出发,路上倒三趟车,8点准时到达50公里外的工作地点。

研制火箭的生产厂、试验场、发射场遍布全国,身为总设计师,他长年奔波。

为了检验产品的性能,黄纬禄总是在最热的季节到最热的地方去,在最冷的季节到最冷的地方去。同事们见到的总是一位乐此不疲的黄总。

他常说,一枚火箭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现一点毛病,都可能招致整个试验的失败,必须做到最大限度的万无一失。

在一次导弹测试过程中,异常信号一闪而过——一个继电器偶然出现了一次该吸合而未吸合的现象。但在其后的几十次反复测试中,这种现象却消失了。

即便如此,黄纬禄仍然坚持,“一定要抓住这个‘偶然’不放!查它个水落石出。”

一连几个小时,黄纬禄和大家一起继续测试观测,直到发现继电器衔铁上的一片微小铁屑。

潜地导弹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创造性地提出“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这一原则在中国航天界备受推崇,也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

“黄老倡导的‘四共同’原则今天依然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表示,“航天人要弘扬黄老精神,把中国导弹研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黄纬禄对科学技术问题特别认真、细致,要求严格,“在他面前不要说‘可能’、‘大概’这样模糊的字眼,一定要非常准确。”王世洪回忆说。

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直刺蓝天……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研制试验的成功震惊世界,标志着中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具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它的总设计师就是黄纬禄。

正是因为黄玮禄的坚持和一贯坚韧的性格,最终成就了巨浪,成就了祖国在导弹研究方面的极大提升,从实质上增强了军事实力,为祖国赢得了掌声。

女儿黄道群说“父亲退休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国的火箭事业,家里成了他的又一个办公场所。

他的秘书经常拿着图纸或项目方案来请他评审。每次过生日或者过节国家领导人来看望的时候,他谈的总是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

他愿意谈火箭,一说到火箭,他便神采飞扬地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

虽然他早已离开一线,但对事业却如此神往,因为火箭是这位老科学家一生的追求。

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2011年11月23日20时08分,黄纬禄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5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