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为何为董卓痛哭?因一滴眼泪惹来的杀身之_历史记录

蔡邕为何为董卓痛哭?因一滴眼泪惹来的杀身之

历史记录 2023-04-25 20:46www.bnfh.cn历史故事

此事见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此事见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后人论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允之杀之,亦为已甚。有诗叹曰“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整部《三国演义》中,作者最深恶痛绝的人恐怕就是董卓了。自李肃说“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起,罗贯中对于董卓死之前描述了多处征兆,显示其必然败亡的结果

(1)先是董卓之母的肉颤心惊。

(2)后又是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

其后则更是接连不断的凶兆

(3)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

(4)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

(5)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6)次日清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

即便董卓已死,对于董卓的尸体,作者仍未放过。

先是群众们“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把人的尸体“点天灯”,是因为极度仇视所导致,颇令人解气,其后更为酣畅的是,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兴兵,逼宫杀死王允后“又下令追寻董卓尸首,获得些零碎皮骨,以香木雕成形体,安凑停当,大设祭祀,用王者衣冠棺椁,选择吉日,迁葬郿坞。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复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连个全尸也没落下,而即使被重新安葬却遭天谴,坟墓屡遭破坏。难怪作者都忍不住要站出来说一句“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就是这样一位令无数人深恶痛绝的人,还有人为其“伏其尸而大哭”?

蔡邕在书中开篇就曾向皇帝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后来因为直谏被曹节陷害而丢了官位,显然是大汉的忠臣义士。这样一个人,对董卓之死称赞叫好还来不及,怎么会又为他的死伤心痛哭起来。甚至连蔡邕自己都知道“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为逆贼哭泣是很大的罪名,甚至要“黥首刖足”,他这样做为的是什么?

我们回到历史,从头说起。

本来十常侍被清理后,蔡邕回到了家乡,过起了悠然的隐居生活。董卓掌权后,想“擢用名流”,来笼络早已消失怠尽的人心。于是就想起了赋闲在家的蔡邕,就派人去请,蔡邕知道董卓不是什么好人,又没办法,迫于董卓的淫威,只得应命而至。

董卓见蔡邕这样的鸿儒能来,非常高兴,“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闲,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在三天之内,把蔡邕由从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升到了两千石的高级官员,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到了初平元年,蔡邕更是官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足见董卓对其的厚爱。就是如此,蔡邕仍不愿久侍董卓,曾考虑过东奔兖州(类似曹操的东奔,意为远离董卓,不为其用),但终因为蔡邕相貌比较特殊极易为常人所辨认而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王允杀了董卓,掌握朝廷大权。按《后汉书》的记载,“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正是因为这饱含深意的叹息,葬送了蔡邕的性命。王允以蔡邕仍念董卓的旧情,把他划为董卓的余党,投入大牢处死,时年六十一岁。

不管是哭还是叹息,董卓终归是对蔡邕有一些知遇之情,毕竟是在董卓朝内,蔡邕得以官拜左中郎将,时人都称其为“蔡中郎”,后来甚至被封为高乡侯,这些地位可以说都是董卓给的(虽说蔡邕属于强制为官,但早先即曾入仕,拜官封爵必然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董卓虽然是个恶人,对蔡邕极好,任置谁也不可能对其没有丝毫感情。

这一声叹息,比伏尸大哭还是有原则性的不同的,其中更包含了一层深意蔡邕自知出仕的根本原因,乃是董卓的相逼所至,自己同董卓绝非一丘之貉。如今董卓已经失败,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他又无从解释,所以在听闻董卓已死的消息后,他也深知自己的下场必然不会好,所以这一声叹息更多的是表现了他那复杂无奈的想法,属于下意识的一种感情流露。而这一声叹息,恰恰成为王允欲杀蔡邕的一项“罪名”。实际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论蔡邕叹息与否,结果都是一样的。

前面已论述过王允把持朝政时犯下的种种错误,我觉得令人心寒的还是对待蔡邕一事上。

鄙人也姓蔡,自然非常关注老祖宗蔡邕的一生。他博学多才,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学者。灵帝时,他和卢植、韩说等大儒编纂汉史,补写《后汉纪》,从明帝时(五八——八八),直至灵帝时(一六八——一)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蔡邕撰写了《灵帝纪》、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还有《十意》,就是十志,是东汉的典章制度。大多毁于后来的战火,今仅存二十四卷及一些残篇。蔡邕也是很出色的诗人,大约有诗赋铭吊等一百多篇传世。

蔡邕精通音律,善于鼓琴,琴艺在当时堪称一绝,无与伦比。他所制造的“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齐名,人称天下四大名琴。

更为著名的是蔡邕的书法。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艺于神人(真正的天才),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么算来,后世大名鼎鼎的羲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

就是这样一位学冠当时的左中郎将蔡邕,就是因为在听说董卓之死的消息时有所动容,就被王允收入大狱。

听闻蔡邕下狱,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来求情,请求王司徒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辑汉史。而王允却显示了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指《史记》)。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眼里居然只是一部“谤书”!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当时著名的学者郑玄叹息说“蔡邕死了,汉代的事还有谁能说清楚!”若不是王允的胡乱杀人,现今流行的二十四史,怕是会有所不同亦说不定啊!

关于董卓的尸首,《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傕等葬董卓于郿,并收董氏所焚尸之灰,合敛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风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