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与袁崇焕之死:通敌叛国罪判凌迟处死_历史记录

山海关与袁崇焕之死:通敌叛国罪判凌迟处死

历史记录 2023-04-23 12:25www.bnfh.cn历史故事

袁崇焕死后曾留下 “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表明自己的冤屈。到底,他有何冤屈之情呢?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即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三年的十二月初一这日,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召见袁崇焕。

崇祯传谕袁崇焕是要“议军饷”。待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崇焕的“仇种”当年,后金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坚决打败。从此,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神话破灭,不久后郁郁而终。

后来,皇太极决心替父雪耻。在宁锦之战的战场上,皇太极为了证明自己,又亲自败给了袁崇焕。

父亲丧命的深仇似海,自己兵败的耻辱奇大。皇太极决不能就此善罢甘休。

复仇进行。袁崇焕,皇太极永生不休的仇根。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即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焕奉命驻军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当时,袁崇焕身担的职务就是明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全称是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以为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城。

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收到皇太极即将进攻北京的军报。他心焚胆裂,愤不顾死,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日夜兼驰,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北京广渠门外。

当时北京,正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

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当时场面,马颈相交,挥刀厮杀,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军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袁崇焕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于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两场恶战中,双方均有损失,而皇太极更重。战争之后,皇太极也并没有率八旗大军撤退,他仍在等待时机。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城发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明朝君臣。

此前,后金大军在广渠门战败大清的屯驻地南海子时,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的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二人。第二天,皇太极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等,将杨春、王成德带到德胜门外,对这两人加以监守。

高鸿中、鲍承先等按照皇太极旨意,在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

太监杨春、王成德假装卧睡,倾耳窃听。到十月二十九日,高鸿中、鲍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杨、王两太监。二人回到紫禁城,将狱中窃听到的密谈内容,奏报崇祯皇帝。

在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中,对此事说得极为确切

“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崇祯帝既惑于阉党的蜚语,又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在《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崇焕的被弃

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的战事之后,袁崇焕也在休整兵马,准备再战。

隆冬时节,大地冰封,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露宿城外,无粮无草。当时,军队缺饷是最严重的问题。

恰逢,此时的崇祯皇帝要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听到皇帝要议军饷,袁崇焕非常高兴,便急不可待地要入城。很快,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

这时的北京,九门戒严,城门禁闭。袁崇焕来到城下,城上人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所谓“缒城而入”。这样,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

十二月初一,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严肃地坐在那里,没有议军饷,而是直接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即“逮督师袁崇焕于狱。”

这件事,在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中,记述比较详实

“著锦衣卫拏(捉拿)掷殿下。校尉十人,褫(剥夺)其朝服,杻(捆绑)押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至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以“通敌叛国”的大罪,被判磔刑而凌迟处死。

身后的“沉冤昭雪”

公元1630年9月22日,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

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所割之肉,顷刻间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拾得其骨者,刀斧砍碎,骨肉全无。剩一头颅,传视九边”。

袁崇焕被杀后被弃尸于市。他的部下佘义士,“夜窃督师尸”,将其葬在北京崇文门的一个菜园子中,并让自己的子孙世代在此守墓。袁崇焕得冤案直道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崇焕死时,被当作卖国贼而含冤处死,但“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直到袁崇焕死去152年后,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为他平反。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在《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中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

“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从此时起,才有人公开祭奠袁崇焕。袁崇焕也终于卸下了卖国贼的枷锁,重新登上民族英雄的祭坛。

袁崇焕的冤屈终于得到平反,卖国贼的耻辱之名得以洗刷。从此清白之名在世间流传。

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现在的袁崇焕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