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毛泽东《沁园春·雪》是一篇前无昔人后无_怪人怪事

如何看毛泽东《沁园春·雪》是一篇前无昔人后无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9www.bnfh.cn怪人怪事

怎样看毛泽东《沁园春·雪》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越的诗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太白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范仲淹《渔家傲》、夏英公《喜迁莺》差足继武,然力有不逮矣。”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这样为王国维推崇,原因就在于“气象”二字。气是内在精神,象是外在表现。

,仅以“气象”的表面意思,不足以当这样的称道。以象而言,是在空间上有宏大的气势,在时间上,又有深邃的历史感。时间和空间的交融与无限,就是所谓的宇宙。心里能装得下宇宙,就是气吞山河,包容天地。这是李白的格局。

西风是肃杀之气,残照是时间的流宕。西风吹拂,残阳斜照中,显出汉家陵阙的宏大气象。

,眼前景也可以是心中景。毕竟眼前景会有云遮雾障,而心中景是不受羁绊的。

汉家的宏大,不仅仅是山高陵崇,更在于它所创造的历史伟业。使它在此后的千万年里,以汉为荣。这就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能关千古登临之口的原因。

能看清景象,需要好眼力。能看穿历史,更需慧眼。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有苍凉雄浑之感,但也有无奈感伤之意。如果李白体现出睥睨一世、唯我独尊的的盛唐气象,那么范仲淹的苍凉中,暴露了宋朝的孱弱。在气象上不可能压倒李白。只能是“差可踵武,力有不逮。”至于英公夏竦的《喜迁莺》就更不必说了。

这个问题是要讨论毛主席《沁园春雪》的文学地位,或是历史地位。但我在这里却谈起了李白。谈李白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想带大家一起看看毛主席诗词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作为文学家应该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李白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关了千古登临之口。就连范仲淹这样的大家都难望其项背。但在一千二百年后,毛主席打破了李白的封锁。他的《忆秦娥 娄山关》是足可以与李白的《箫声咽》相颃颉的。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足以对的上“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可以让千人文人闭口,但他关不上毛主席的口。这里面的原因不仅只是个人才气,更是胸襟和气度所关。

李白和毛主席的不同在于,李白看到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毛主席看到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点大约并无二致。但陵阙是人功,苍山是自然。陵阙是历史,苍山是乾坤。李白仅仅是心里有,是因为他有欣赏历史,观看宇宙的能力。而毛主席除了在这方面可以与李白并肩之外。还有大好乾坤随描画的气势。

当中央苏区几十万红军在国民常围追堵截之下,只剩下几万人,随时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毛主席透过如血的残阳,看到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点上,李白就不能比了。也就是说,李白以他的大胸怀大气魄包容了历史,看破了历史。而毛主席,不但看透了历史,且正在创造历史。

现在,我们就可以谈谈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当我们谈一个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之时。我们的标准一定是超越文学的。形神毕肖是文学,传情入微,达意精准是文学。但最高的文学一定不仅仅是表现个人的小情趣,他一定是有格局和气度的。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气象”。

若以表情达意的细致入微而言。柳永、周邦彦甚至花间派的大部分作家,都不比苏辛差,但苏辛被推为宗师,而花间派没有多少人被记住。其原因就在于,格局二字,也就是王国维所谓的气象。

所以,《沁园春雪》的价值,并不在景物的描写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描物写景的上品,但整首词的价值,还是体现在气度格局之上。

以前人们曾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作者本人。二是人民群众。哪个答案对呢?这里先不讲。先说一说1946年这首词在重庆发表时的一些事。

《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个电视剧(名字记不住了)中有这样的情节蒋介石看了这首词后说“这是毛泽东的帝王情结。”蒋介石也是以反封建的革命者自居的。说毛泽东有帝王情节,是对他的贬低。但蒋介石的话也对上面问题的答案做了选择。他认为,“风流人物”,就是作者自己。而毛主席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则明确的说是“人民群众”。

两个不同的答案,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蒋介石抱持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他以这种创造历史的英雄自命。这种观点,不但蒋介石承认。当时国民党上层,这是主流观点。比如秋瑾就有“浊酒不销忧国恨,救时应仗出群才。”也是英雄史观。而毛泽东秉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以今天而言,他是十四亿,以当时而言,他是四亿五千万或五个亿。其中,随便拿出一个人能说就是人民吗?绝不能。如果非要以一个人代替五亿人,则非毛泽东不可。所以,毛泽东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毛泽东。这正如今天的江山就是老百姓是一个道理。,上述问题其实不存在,是人为的把一分为了二。分开为二,合则为一。不懂这个,就很难懂得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明白了。历史上的名主雄王,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代表了五亿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毛泽东面前,就稍稍的差了一点。这是统而论之。

我们也可以具体化一下。秦皇汉武都有赫赫武功,但个人文采上,与毛泽东相比,就差了些。唐宗宋祖也是一样。我们以唐太宗做个例子吧。他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可能还算是个一流的书法家。但文学家,他可能算不上。他的这些家,毛主席都毫不逊色,但毛主席比他多了一个文学家。在文学水平上,历代帝王,只有曹操与他或可一比。但曹操的历史功业与他相比,又差了许多。

成吉思汗就更不必说了,除了武功之外,在文化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是无法超越的。不是因为遣词造句的优秀,也不是因为模化景物的形神毕肖。而是因为格局和气象。没有他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只靠文学才能而想超越,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一定是读过李白的《箫声咽》之后而写的。也可以说是仿写。所有的依牌填词,其实都是仿写。仿写能超过原作的,文学史上是很小的。某人创一词牌,常常就是最有名的。要超越,非大家而不能。李清照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和四十九首。并无一首超过“黄花瘦”的。辛弃疾和章质夫《水龙吟杨花词》是文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以和词超越原做的。今天,人们常常吟诵“似花还是非花”。但章质夫的原词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毛泽东仿写古诗词而超越原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作《忆秦娥》而并肩李白。作《卜算子》而力压陆游。而其和柳亚子的无论是“饮茶粤海”,还是“长夜难明”都在格局上力压对手。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文学之力。背后的原因,还是格局。也就是气象。怪不得,《沁园春雪》发表之后,蒋介石组织全重庆的国民党文人仿写,以图力压原作,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进行和谈。在重庆的日子里,虽然谈判桌上的进度是举步维艰,但毛主席的社交活动却异常丰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毛主席不仅会见了多位民主人士,还参加了不少国际活动,他的睿智与气度,凡接触之人无不赞赏。


尤其是毛主席和很多当地的文人一起写诗互赠,当时柳亚子多次写诗呈送,并且索要毛泽东的诗作。于是毛主席当即在便笺上手书一份《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柳亚子得到毛主席这首词后,欣喜万分。

当时时任重庆《新民报晚刊》主编吴祖光也了解到这一首词后,多方联系,将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刊登。吴祖光并在词后配跋文,称“毛润之氏能诗词似少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后来,《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就引起各界关注,他的广阔胸襟与气度令人称赞,这让蒋介石百般营造的所谓“形象”几近化为乌有。

如此绝唱诗词,蒋介石同样拜读过,当他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顿时觉得毛泽东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于是便对自己的“文胆”陈布雷说“你赶快组织人,写文章批判他!”

之后,据说陈布雷征集了几十首《沁园春》词作,却没有一首能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相提并论。

也许此时,蒋某人有点后悔放毛泽东回延安了。

几年后,经过一番血与火的考验,中华民族终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

蒋介石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为何觉得毛泽东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呢?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了获得足够的调兵时间,也为了在舆论上占据主动,便接连三次往延安发电,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进行国共会谈。


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如果毛主席不去,那正好把反对和平的帽子扣在我党的头上;如果毛主席来了,那重庆也是蒋介石的地盘,国民党也能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毛主席一眼就看穿了蒋介石的阴谋,为了打消舆论的质疑,也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和平的到来,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了重庆。

在毛主席和我党其他领导人下飞机后,机场有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人员,以及民主党派代表,重庆各界人士代表接机。

毛主席一身中山装,拿破仑帽的装扮一下飞机,就引起了现场记者的关注,记者们纷纷拍照以记载这历史性的一幕。


蒋介石还特意为其安排了一场宴会,以接风洗尘。于是毛主席气定神闲地走入了山洞林园赴宴。行至会客厅中央时,毛主席看着墙上悬挂的巨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立刻收敛了笑容,庄重地对画像行了鞠躬礼。

可没想到,站在一旁的戴季陶看到毛主席行礼后,竟说道“不是一家人,倒拜起同一个祖宗来了?”

毛泽东说“今日能够来重庆参加和谈,为我中华和平建国之大业,略效绵薄之力,正是继承先生的遗志最好方式。”

毛主席话刚说完,全场雷动,戴季陶也尴尬地站在原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宴会中,双方宾主分明,气氛融洽,但仅仅停留于相互寒喧层面,并未进行具体的会谈。

国共双方会谈期间。据统计,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直接会谈差不多有10次左右。

在谈判桌上,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斗争。

蒋介石虚情假意,竟然提出可以让毛主席担任新疆省长一职。

要知道,当时的新疆远离内陆,也就意味着远离权力的中心。,毛主席没有同意,而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作出的七律诗,也算是对“新疆省长”一事的间接回应。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压力之大,精神之高度紧张,可以想象。

在会谈过后蒋介石倍感压力,他曾对自己的心腹爱将陈布雷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我们没办法将他轻视,我曾听闻他是一个嗜烟如命的人。但在谈判时,他却从来没碰过一支香烟,这种决心和精神真是一般人所不能够呈现出来的……”

此后,国共双方的谈判几度陷入僵局。可是尽管双方分歧极大,在周总理与张治中的积极斡旋下,还是达成了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10月10日,最终国共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双十协定”,愿意长期合作,建设一个新中国。

第二天早上8点,毛主席和蒋介石共进早餐后,进行一次商议,可是仍旧未能在解放区问题上达成一致。

这次会谈也不欢而散,毛主席在9点半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后续的事情,由周总理和王若飞代表自己与国民党商议。

后来,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毛泽东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余料其不能成事,终究不可能逃出余之一握也。”

这篇日记里面说毛泽东“阴阳怪气”,说明蒋介石总是摸不清楚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再加上通过几次交谈,蒋介石感觉毛泽东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和蔼可亲,但却是寸土不让,态度很强硬,很难对付,所以说毛泽东是“绵里藏针”。

但蒋介石此时还是很乐观,因为他手下的国民党军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大大优于共产党,所以他才会认为共产党逃不过“余之一握也”,怎么样也逃不出他的掌心。

但毋庸置疑的是,蒋某人显然非常佩服毛泽东。




没有人有毛主席的胸怀,压倒一切的气势!没有人有毛主席的认识深度,思想的高度,想超越,很难很难。




就毛主席个人而言,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行为,就是后人的典范,上下五千在也不会有这样的伟人。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当中先后创作了100多首诗词,比如《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和《蝶恋花·答李淑一》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诗词,无疑都反映了他博大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思想境界和政治胸襟。

作为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毛主席通过诗词展现自己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难怪,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会这样评价: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在伟人众多的优秀诗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首《沁园春·雪》,几乎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该词通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展示出了大气磅礴和旷达豪迈的意境,再通过评论历史人物和歌颂当代英雄,抒发出了无产阶级的豪情。

本着尊重事实和崇敬伟人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讲述《沁园春·雪》背后的历史。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声明,此文只发表于百家号、头条号和网易号,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和作战,终于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从而取得了长征的阶段性胜利。到了1936年10月9日,随着红四方面军也成功抵达甘肃会宁地区,伟大的长征终于落下了帷幕。

红军长征途径了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总行程2.5万里。在敌人的严防死守和围追堵截下,我们虽然失去了原有的根据地,虽然损失了许多的力量,却保存和锻炼了自己,实现了革命的转危为安。正如伟人评价的那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胜利和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

虽然长征胜利了,但革命事业还远未成功,依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因为,我们尽管在名义上占据着“陕北”,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只有保安、安塞和瓦窑堡这三个县的中心区域,面积狭小而且经济非常落后。

与此,陕北周边的张学良、杨虎城、马鸿逵、马鸿宾和阎锡山都在虎视眈眈。很显然,仅靠这片区域想要存活如此规模的红军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发展和壮大了。,只有重新开辟苏区或者扩大现有苏区才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此期间,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已经非常突出,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以蒋某人为首的国民政府却一叶障目,紧抓次要矛盾却放任主要矛盾不管,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为了摆脱困境,许多人都积极地建言献策,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今后应向汉中地区进军,或许还能有机会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后重新回到江西,也算是成功实现“二次长征”;也有人认为,今后应向西北地区进军,既能避开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队,还能背靠苏联获得军事援助;还有人认为,应脱离陕北贫瘠地区向山西发展,伺机在富饶的晋中和晋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为了继续“围剿”红军,蒋某人多次电话斥责张学良和杨虎城,要求他们重新组织部队展开攻势。由于第十七路军不愿意再继续卖命,这次的主力换成了东北军,大摇大摆地进攻陕北各县,又一次铩羽而归。

1935年12月17日至12月25日,我党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就当前局势进行了全面剖析,史称“瓦窑堡会议”。最终,会议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我党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经过几次交手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一样,也越来越不愿意“围剿”红军而任由日寇在东北和华北肆意横行。于是,张、杨都同意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秘密结束敌对状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

既然已经确定日本是最大的敌人,那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的方案都已经被逐个排除。于是,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东渡黄河,通过“东征”进入山西,进入华北,目标直指日寇。

,红军进入山西必定会危及到阎锡山的利益,他可是统治那里几十年的土皇帝。此人向来狡猾和老辣,既然会提防蒋军入晋,自然也会提防红军入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早就开始备战,甚至还摆出一副“决死到底”的姿态。

客观地说,阎锡山在统治山西期间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在当时还是颇有作为的一位军阀。比如,他推行社会新风、发展基础实业、禁止男子留辫、禁止女子裹脚、兴办新式学校、修建公路铁路……。

尤其是,阎锡山格外注重兴办军工厂,建成了国内最完备的军工业设施。例如,当时最著名的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就都在山西,不仅解决了百姓就业的问题,而且还实现了晋军的自给自足。

为了防止红军进入山西,阎锡山很早就开始进行愚民宣传,提出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的口号。由于政绩不错,他在当地的影响力显著,自然骗取了一大片的支持。

除了舆论攻势外,阎锡山调集了5个旅沿黄河布防,修筑大量的高碉和暗堡作为防线。而且,他还安排5个旅主动出击,相继进入吴堡、葭县和神木等地驻防,相当于从北面牵制了红军的兵力。,将18个旅的主力部队布防于大同、太原、长治和临汾等地,随时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线机动作战。

1936年1月,我党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要求红1军团、红15军团,红28军和红30军迅速完成集结。,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任命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任命杨尚昆担任政治部主任,伟人亲自兼任政委。

1936年2月,就在东征部队即将出发东渡黄河前,主席亲自领略了北国的雪景和绵延的山河,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不过,由于大战在即,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诗词的诞生。

刚刚渡河进入山西,先头部队红15军团就在蓬门战役中取得大捷,干脆利落地消灭了阎锡山的一个精锐团。关于这场战役,杨得志上将曾经这样进行回忆:

打了好长时间也没拿下来,看来敌人是相当顽强的。我心里有些着急,立即和陈赓想办法调整部署,从傍晚时继续攻击,经过大半夜的战斗才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领教了红军的战斗力,阎锡山再也不敢小觑。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大本营,他除了迅速调集部队进行反扑外,还不得不向蒋某人求援,无奈同意中央军进入山西境内。

通过几次战役后,东征部队终于打开了局面,从而开始兵分几路在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转战。不过,随着蒋某人派遣10个师的中央军入晋,敌我之间的力量悬殊进一步加大。

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根据东征取得的战果,主席当机立断决定结束东征撤回陕北。红军在70多天的时间里转战50多个县,一共歼灭了敌人的7个团,缴获了枪支4千多支和大炮20多门,其余弹药和补给更是不计其数。

东征过后,阎锡山在红军、中央军和日军之间左右摇摆,甚至还提出了“三个鸡蛋上面跳舞”的奇谈怪论。不过,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也有所行动,不仅大幅度减少了两军的摩擦,而且还在1936年9月成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誓言“死战抗日,守卫山西的每一寸领土”。

从1936年10月到12月期间,张学良数次面见或写信给蒋某,希望在国难之下抵御外辱,却连遭对方拒绝和责骂。为了逼迫二人尽快发兵,他亲自飞抵西安督战,甚至准备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调离,改由自己的中央军入陕作战。

万般无奈下,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军只得在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押蒋某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我党的积极斡旋下,“西安事变”终于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还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入城搜查,自然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拒绝。作为前线的一名区区联队长,牟田口廉竟然下令炮击城内,遭到了第29军的奋力回击,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在日本天皇裕仁投降后,举国上下都热切期望和平,只有蒋某人依然还在图谋独裁和专制。

为了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主席不惧个人安危,毅然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期间,他还广泛会见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主张。

作为国民党的中左派人士,于右任除了出任过国民政府的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9月6日,他亲自设午宴招待毛伟人,席间大赞《沁园春·雪》,甚至形容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气吞千古的气势。

当日下午,毛主席在周恩来和王若飞的陪同下一起来到沙坪坝南开中学,专程拜访了柳亚子和张伯苓等人。由于中午时于右任刚刚提到过《沁园春·雪》,所以他在兴致盎然下挥毫书写这首词赠给了柳亚子,还谦虚地表示:

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的一首词,似与先生的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读完这首词后,当即就盛赞不已:“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 髙如苏辛犹未能抗耳”。之后,自己也填了一首《沁园春》,还在与尹瘦石联合举办的诗画联展中展出了伟人的墨宝。第二天,他将这两首词都送到了《新华日报》,但我方考虑到政治原因而没有贸然发表伟人的那首。

客观来说,柳亚子的《沁园春》也属一篇佳作,其中的“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也颇有意境和情怀。他的词发表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迫切希望能读到伟人的那篇原词。

1945年11月14日,担任《新民报》编辑的吴祖光捷足先登,最早在副刊《西方夜谭》中抢先发表伟人的作品。只不过,当时毛主席已经在“双十协定”签署后回到了延安,自然无从得知此事。

随着《沁园春·雪》的公开面世,犹如巨石卷起千层浪,成为战后中国文坛难得的盛况。山城重庆的许多人都惊呼,原来被污蔑为“匪首”、“山大王”和“土包子”的毛公,竟然是如此胸怀大志的诗人。

蒋某人也从报上读到了这首《沁园春·雪》,虽然内心极为钦佩,但嘴上却依然不以为然。甚至于,他还询问自己的“文胆”陈布雷如何评价,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蒋某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通过宣传部门下达指令,要求各级党部都安排文人重新填词尔后择优发表,希望把《沁园春·雪》淹没在汪洋大海中。不过,上交作品虽然无数,但都是词不达意和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而已。

1945年12月以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陆续发表出了近30首“和词”,最先登场的是《中央日报》主笔王新命的作品。他的填词完全没有深意,尤其是一句“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更加属于庸脂俗粉,尽显反动文人的本质。

当时,尚在重庆的王若飞把报刊上所有和《沁园春·雪》有关的内容都搜集起来寄往延安,伟人读后只是笑笑。,像黄齐生、谢觉哉和钱太微等人却展开反击,评价这些跟风之作是“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蒋某人万万没有想到,虽然毛公早已经返回延安,但他的这首诗词却留在了重庆,更留在了中国,至今读来都令人荡气回肠。文章的,我们一起重温这首不朽名篇《沁园春·雪》:@文史不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