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假如没有挑选降服佩服,而_怪人怪事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假如没有挑选降服佩服,而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8www.bnfh.cn怪人怪事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胜算很大,司马懿虽狡猾,但面对曹家人的威望,他的那点诡计还不够看。

而曹爽的悲惨结局,完全是自作自受,说一句活该不为过。

自古以来的权斗很多,而权力斗争无非两种形式,一是堂堂正正的力量碾压,不排除上升到武装夺权的可能二是杀人于无形的深谋远虑,这种斗争方式非常高级,往往都是顶级政治家常用的办法,而这一种办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拼心态”。

司马懿是懂心术的,当年曹操说他有狼顾之相,有噬主之患,提醒曹丕多加小心那是一点都没说错,可曹丕却自以为能够把控司马懿,没把曹操的话当一回事,事实上,曹丕和曹叡也确实把司马懿拿捏住了,可唯独没想到,司马懿长寿,活成了一个老妖精,代的人杰、君主都纷纷逝去了,司马懿还有什么敌人?

所以曹叡在驾崩前也很是郁闷,该如何处置司马懿,这是个大问题。

曹丕给曹叡留的四个辅政大臣,司马懿排在,在曹叡当皇帝的十几年里,曹休、曹真、陈群先后去世,而司马懿却稳如老狗,这种生命值的稳定,让曹叡很是心慌,他的生命值都快掉完了,司马懿却卡血条,硬是不死,这种局面让他很纠结。

难不成在驾崩之前弄死司马懿吗,那确实不太合适,司马懿就是长得贼眉鼠眼,这么多年来对曹家的付出确实没话说,不能因为长相而忽略功劳,最重要的是,曹叡没有成熟的亲子可以继承皇位,只有一个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假如辅政大臣没选好,曹家的江山说不定就要丢了。

为了家族江山,曹叡决定赌一把,结果也很悲哀,他赌输了,而且非常彻底。

其实曹叡也不是不顾一切地去赌,他也做了两手准备的,曹真的长子曹爽,就是他的一个保险。

曹爽到底算不算曹魏宗室呢,其实严格来说,多半是算的。

曹真虽然不是曹操亲子,可曹操却把曹真看得比亲子还重要,一来是曹操这人有点古怪,总是对别人的儿子更好,二来是曹真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曹操的大部分儿子,在曹操打江山的时候,曹真付出了很多,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曹真自然被视为曹家宗室成员。

那么曹家真正的血脉对此也没话说,毕竟追究起来,他们都是太监曹腾的后人,可一个太监怎么可能有孩子,仔细推敲起来,大家都是半斤八两,既然都是苦命人,半路有缘遇到了当家人,也挺好的。

虽然曹丕挺重视司马懿的,可曹丕心里有数,该重用谁该提防谁,想得非常明白,所以他在临终前,安排了曹真和曹休掌控大权柄,司马懿属于是打酱油那一类的,有大事准备当替补,小事的话就出面擦屁股。

曹真之长子曹爽,年少时期经常进宫,跟曹叡的关系很好,所以曹真的权力,已经隐约地有了继承人,虽然曹爽后来很嚣张跋扈,可是在一开始,曹爽的性格却不是那样的,曹爽或许没有司马懿精深的心计,但行为处事,还是很得体。

公元239年,曹叡病重,他在临终前把军事大权分成两份,交给曹爽和司马懿,以此来达到他们互相制衡、辅佐曹芳的目的,但曹爽的军权地位还是要比司马懿高的,虽然两人都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可曹爽才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大司马,真要发动大军,要看的是曹爽的命令。

而在洛阳城,曹爽和司马懿最初有着对等的亲卫力量,他们各掌精兵三千,所以两位辅政大臣在路上看到彼此,都会很给对方面子,好好地打招呼。

一开始,曹爽也是对司马懿很恭敬,司马懿毕竟是老臣,曹爽向司马懿学点东西那是没错的,而司马懿这个人的性格藏得很深,面对曹爽,他从没有倚老卖老,没有拿自己年纪大当作蔑视曹爽的筹码。

这世上有一个定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都没脾气,那么久而久之,对他本是尊敬态度的人渐渐会变成轻蔑,这是人性的规律。

所以为什么自古以来皇帝要恩威并施,为什么曹叡数次夺掉司马懿兵权,这都是为了震慑下面的人,不要以为表面和善,内心就一定阳光,而曹爽就中了这种规律,他觉得好好先生司马懿不过如此,并且都那么老了,不如把权力让出来,给他们曹家兄弟享受一下。

于是曹爽开始夺权、斗权了。

曹爽的心腹丁谧给曹爽出妙招,既然你司马懿年纪大,那么就拿年纪来做文章,然后把权力给拆得一干二净。

当时的朝臣们以曹魏几任大司马都死于任上为由,为了让司马懿避开这么个不吉利的职位,于是尊司马懿为太傅。

这下好了,明升暗降,太傅看似地位更高,可这就是个没权力的职位,所以曹爽就用着自己的权柄把司马懿架空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没有反抗,曹爽安排什么他就做什么,十分顺从,曹爽看着司马懿一副讨好的样子,内心越来越张狂。

曹爽这个人其实是不蠢的,但司马懿把他的弱点都勾出来了。

这也是顶级政治家的心理博弈以弱示敌,要令其亡,先令其狂。

而司马懿在这场博弈中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示弱,甚至演得很多人都相信了,这让司马懿的支持者们更加信任司马懿,比如并州刺史孙礼,荆州都督王昶等,这些人都是支持司马懿的,司马懿后来敢发动政变,与他们的立场有很大的关系。

反观曹爽,做的事情就真的不太好看了。

,曹爽得权后,大力排除异己,恨不得把最高权力都分给他们几兄弟,而曹芳年幼,什么都不懂,只能看着曹爽专权,既然是专权,肯定就要得罪人,权力和财富的本质是一样的,本身是恒定的,只会在不同目标身上转移,曹爽的权力多了,肯定就有人少。

曹爽让曹羲、曹训、曹彦掌控了整个京城的禁军权,这种做的,禁军的大小将领难免会迎来大洗牌,所以曹爽这一招看似很霸道,但却把很多中立派推向了司马懿,这一个效果就是司马懿想要的,曹爽即便占据上风,就他的做法和智商,显然不可能长久。

既然有机会,那么司马懿就要把握,作为一个最顶级的政治家,司马懿对人性的规律洞若观火,他在观察曹爽的习惯,他发现曹爽很喜欢带着几个兄弟出京游玩,几个掌握着禁军兵权的人不在洛阳散发军威,而是出城游玩,这就是个死穴。

当时的大司农桓范就曾多次提醒曹爽,一旦有人在洛阳把城门关上,那么曹爽将连洛阳都回不了,兵权自然就要丢掉,可曹爽却表示,这天下没人威胁得了他,也没人动得了他。

其实曹爽的很多行为已经致命了,以桓范、鲁芝、杨综为首的大臣都看出了曹爽飘了,已经有了败相,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劝诫曹爽,而曹爽在这个时期似乎中了邪一样,非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所以曹爽之败不冤枉,完全是自作自受,但在他败之前,他未必没有转机。

公元249年2月5号,这一天,大将军曹爽要带着皇帝曹芳到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而这一次出行,曹爽依旧用很蠢的办法,那就是“倾巢而出”,平时怎么跟曹彦、曹训等人出去游玩,这次祭拜也是原班人马出动,也是这一天,司马懿的机会来了。

当曹爽等人离开了洛阳后,司马懿立即发动政变,以郭太后的名义,将曹爽的大将军转移给了司徒王柔,又将曹羲的禁军大权,转移给了王观,一时之间,整个洛阳就成为了司马懿的地盘,而司马懿能够政变得如此迅速,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曹爽,根本不得人心。

知道自己被司马懿用半天时间架空的曹爽在高平陵瑟瑟发抖,顶级政治家手段恐怖如斯,可是曹爽却并非没有还手之力,因为他掌握了最大的底牌,那就是在他旁边的曹芳。

曹芳虽小,但却是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挥臂高呼,便有四面八方的军队要来勤王,所以当桓范从洛阳跑出来后,他第一时间告诉曹爽,不要听信司马懿的任何话,曹爽要做的,是带着曹芳到许昌,然后在许昌发动勤王令,让天下大军围攻洛阳,消灭司马懿。

桓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爽即将犯第二次毛病,相信司马懿的“招降”。

司马懿很聪明,他牢牢抓住曹爽的心理,知道曹爽的能力一般、格局不大,如果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暴露个性,那就是死路一条,曹爽能力平平还嚣张跋扈,在司马懿看来,全身都是弱点。

在朝臣看来,一个敢发动政变的司马懿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更不是一个说话可信的人,司马懿对曹爽喊话,只要曹爽认罪,那么司马懿不会为难他,甚至还保住他们曹家的荣华富贵,不过政治大权什么的,曹爽就别想了。

很多时候,真话和假话混在一起说,看起来都成了真话,司马懿的话听起来就很实在,所以曹爽信了,加上司马懿还以洛水起誓,说绝对不会对曹爽不利,曹爽越听越靠谱,就决定回到洛阳接受司马懿的招降。

而曹爽的天真可把桓范给气哭了。

桓范哭着对曹爽说,这个司马懿就是骗子,现在不是两个君子在为名声做什么承诺,而是一个大奸臣在夺权,根本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可言,桓范眼看曹爽这个草包吓得六神无主,便转头引导曹羲,让曹羲带着司农的军队先凑合着打下许昌,而桓范有着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天下粮草,假以时日,司马懿肯定打不过后勤充足的曹爽。

曹羲听了,也在沉思,反正说白了,曹真这几个儿子什么情况都想了,就是没想司马懿会出尔反尔,他们对司马懿的信心来自于哪里,压根不知道,这才说他们兄弟几人像中邪似的,在紧要关头忽然变成了政治白痴。

一边是桓范、杨综的苦口婆心,还提供拿得出手的反击计划,一边是司马懿的虚与委蛇,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和现实的保证可言,可曹爽他怎么选,不可一世的他,觉得天下无敌的他选择相信了司马懿,他自以为最强,却跟司马懿开战的勇气都没有。

得知曹爽决定带着几兄弟回洛阳,桓范直接气得大哭,因为他没见过这么蠢的人,连连痛骂曹爽这几兄弟丢了曹真的脸,曹真生出这么几个连猪都不如的儿子,最终只会导致曹家被族灭,桓范说的这些话,都是基于他对司马家人的了解。

所以曹爽其实是自己放弃了自己的生路,选了一个结果最差的办法,他确实可以用曹芳的名义勤王,桓范连具体方法都告诉他了,可曹爽还是选了不归路,毫不夸张地讲,曹爽是司马懿一生最愚蠢、最弱的对手,而曹叡对曹爽的托付,也成为了灾难的根源。

回到洛阳后,司马懿一开始确实没对曹爽动手,还对曹爽兄弟几人提出的要求顺从,这让曹爽开心的不得了,以为未来的荣华富贵稳了,可司马懿这种人,怎么可能能给曹爽善终,在不久之后,便以张当“招出”曹爽密谋造反,将曹爽和他的几个兄弟都杀了。

曹真一脉也这样被灭掉了三族,桓范对曹爽的哭骂那是一句话都没有说错,所以曹爽的失败,不可怜,甚至是让人对他鄙夷,虽然曹爽确实有翻盘的机会,但就他的心态和思想,他反抗的可能性也许早被司马懿洞悉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

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

合法性曹爽占优。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

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

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

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

,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

,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外围力量立场分析

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

1、东线,扬州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

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

2、北线,河北都督区。

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

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

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

,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

3、南线,荆州都督区。

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

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

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

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

4、西线,雍凉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

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

但,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

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


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

双方基本是平手。

,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

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

兵马调动,粮草先行。

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

,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

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

,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

,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

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只要曹爽不投降,司马懿没有任何胜算。

其一,皇帝在手,即正统在手,而且祭祖的大多是曹氏宗亲,这意味着司马懿完全站在曹氏的反面;

其二,大将军天然有行政权和军权,是皇帝下的第一人;

其三,大司农(相当于户部尚书)恒范出城了,可以调拨天下物资;

其四,司马懿没有掌握任何军权,只控制洛阳城,没有皇帝和大将军的印信号令不了天下,毕竟曹魏建国数十年,相关制度已有一定之规了。




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外祭拜曹叡陵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脱出去,前往曹爽处,为曹爽出谋划策。桓范认为,不应该投降,而是应该奋起反抗,而且奋起反抗也是能够成功的。

(桓范剧照)

桓范当时讲了四点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说是天子的命令,天下人谁敢不听。二是虽然城中军队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中领军别营还在城南,洛阳典农也在城外。中领军别营是曹爽的直属部队,典农是屯田的军队,这两部分军队都可以由曹爽控制。三是许昌有充足的武器库,两天就可以到许昌,用这武器库的武器,足以装备军队。四是桓范作为大司农,手中有大司农印,可以调集天下的粮草。有这四个条件,和立足未稳的司马懿打一仗,完全可以打败司马懿,重新夺取权力。

可是曹爽从半夜想到天亮,得出的结论是拱手投降!气得桓范哭骂道,曹真英雄一生,怎么生了你们这么一窝猪,连累得我家也将遭受灭族!

桓范确实应该生气。本来,他和曹爽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也没想过一定要帮助曹爽。当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派人去让他归顺。当时他就准备归顺的,谁知道他儿子却说,天子在曹爽手里,咱们还是去投奔曹爽吧。桓范这才决定去投奔曹爽的。

由此可见,桓范之所以决定去投奔曹爽,是因为他认为曹爽有必胜的把握。目的也并非是帮曹爽,而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谁知道曹爽却决定拱手投降,自己一家老小也就这么白白地死掉了,你说他心中的后悔与愤怒有多大!

(曹爽剧照)

那么,明明曹爽有必胜把握的,为什么偏偏会选择投降而送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曹爽顾念家眷。

这个道理,是太尉蒋济讲的。当时桓范前往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叹息说,糟了,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意思是,桓范确实有智慧,,曹爽顾念自己的家眷,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策。

蒋济说得确实很有道理,曹爽三兄弟虽然随曹芳去祭陵了,,他们的家眷都在城中。如果曹爽反抗,司马懿必然把他们的家眷杀得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保住家眷的命,曹爽不想对抗。

二、曹爽错判司马懿。

曹爽在决定投降前,说“亦不失作富家翁。”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投降后,无非就是把权力还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会下手杀自己。自己最多就是没权了,好吃好喝,还是可以的。

曹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理由有这么几点其一,曹爽之前只是夺了司马懿的权,没有杀过司马懿的人。他和司马懿不存在“血债”,司马懿最多也就是把权重新夺回去,不会对他“血还”。其二,司马懿之前从未残杀过人,而且一直表现出很低调很逆来顺受的样子,,他不可能动刀杀人。其三,自己毕竟是皇家贵胄,司马懿不敢轻易对皇族开刀。

(司马懿剧照)

三、曹爽没有取胜信心。

虽然桓范给曹爽讲了四点理由,曹爽依然对战胜司马懿没有信心。

曹爽之所以没信心,也有三点理由一是司马懿能征善战,在打仗上自己绝对不是他的对手。曹丕曹叡的时候,魏国的军队就基本上是司马懿在带领。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自己刚带兵和蜀国打了一仗,却打得大败。,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军队中的威信,自己都不如司马懿。二是曹爽不相信桓范让他带的兵能打仗。司马懿带的毕竟是主力部队,而无论是中领军别营,还是洛阳典农,都是一些杂牌军。靠这样的杂牌军,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三是曹芳虽然是皇帝,但年龄尚幼,威望不高。“挟天子”命令不了“诸侯”,而司马懿那边,有太后支持。相对来说,更具有号召力。

正是因为曹爽没信心,所以他不想冒险,才决定投降。显然他完全判断错了,司马懿绝对不会留下后患,曹爽及身边的人,最终都遭遇了司马懿灭族的严厉处罚。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胜算极大,完全可以剿灭谋逆作乱的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亲兵。尽管洛阳九门尽在司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这张王牌,打倒司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变,是司马懿的生死一搏,胜则曹魏政权尽归司马家之手,败则司马懿父子全家族灭。胜败一念之间,是何因促使司马懿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冒这个险发动高平陵事变,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马懿从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就是辅政大臣,但分权太厉害,司马懿几乎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遗命共同辅佐后来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见曹丕并非完全信任司马懿,他的父亲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当他面说过一句话“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虽然才智出众,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后,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6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实际上也是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分权,防止司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后,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明为晋升其为太傅实则剥夺其军权。司马懿被架空之后,曹爽与何宴、邓飏、李胜等人把持朝政,司马懿过的就更加郁郁不乐了。




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后,最最清醒的人要属有“智囊”之称的大司农桓范,他当时坚决反对曹爽向司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谒祖的时候桓范就力劝曹爽“吾等兄弟总揽兵权、禁军听候指挥,诸君执马同行,若城门尽闭,何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没有听进去,执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没有留下一个人留守洛阳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但即便在50里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当得知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却慌不择路求生怕死乱成一团。事情本不应该如此,在当时严峻情况下主动权依然在他们这里。曹爽是魏国宗室,他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号召力完全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发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爽是顾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贵荣华、身家性命,曹爽没有这么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类似于后来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倾君侧”,他意在曹爽,却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马家,而司马懿却要夷灭其三族。一盘好棋打的稀烂,难怪“智囊”桓范会痛哭流涕对着曹爽兄弟说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曹爽与司马懿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个问题我还是一句话,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题主提的那样,曹爽兄弟当断则断,区区洛阳城,何惧哉。天底下所有的优势都在曹氏兄弟这里,任你司马懿父子困守洛阳城,名不正言不顺、谋逆作乱必败无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灭三族,后人只剩唏嘘感慨:一代枭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这几个庸碌无能的儿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倒司马懿父子,稳赢的事情却最终酿成大祸,断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责难逃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