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元璋为什么要规复殉葬造度?其时陪他殉葬的_怪人怪事

墨元璋为什么要规复殉葬造度?其时陪他殉葬的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8www.bnfh.cn怪人怪事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当时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从大规模屠杀功臣、大肆推行分封制度、恢复残忍的殉葬习俗,这些大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无一不体现出老朱的局限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70岁的朱元璋病重,此时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多年悉心培养的太子朱标,也都先他去世了。朱元璋不仅熬死了大儿子,就连他的二儿子秦王朱樉和三儿子朱棡也纷纷离世,此时他的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亲近的人。

6月24日,已在弥留之际的朱元璋下达了遗诏,其中第一条就是确立了皇孙朱允炆的接班人地位,朱元璋称朱允炆仁孝忠厚,肯定能担当大任。而为了稳定局势,老朱特意下令他那些在各地驻守的藩王儿子们,都不必到京城奔丧,原地待命就行了。

虽然贵为皇帝,朱元璋在第三条命令中表示,自己死后一切的丧葬礼仪从简,不要陪葬金玉等物件。至于皇帝死后的国丧期,只用臣民和老百姓服丧三天就行,三天之后老百姓可以自由嫁娶,这说明老朱还是比较体恤民情,不愿过度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在遗诏的一条中,老朱还加了一句“责殉诸妃”,这个意思是说要把所有的嫔妃全部殉葬。实际上朱元璋死后,他的继承人也确实照做了,在朱允炆的安排下,朱元璋的四十多个妃嫔几乎都被残忍的处死,然后陪着朱元璋葬在了明孝陵。

在秦朝以前,虽然也有殉葬制度,从汉朝以后就很少见了,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大规模殉葬显然不利于人口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几乎很少看到有关殉葬的记录,取而代之的是用陶俑陪葬,可以说朱元璋确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创者,也是出身最低微的开国皇帝,他大规模的恢复殉葬制度,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条就是朱元璋思维的局限性大,出身草莽的他,对于自己帝王宝座是十分怀恋的,尽管生老病死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一关。

早在朱元璋创业初期,就已经娶了很多老婆,他在当上皇帝前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些都是他众多的妃子所生的。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有封号的妃子高达24人,这些人除了结发妻子马皇后跟他感情较深外,在老朱眼中,其他人都是服侍自己的下人。

作为独掌大权,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帝,朱元璋自然希望死后也有一样的待遇,尤其是他生前宠幸过的女人,在他死后也要到地下去伺候自己。而且古人相对比较迷信,有人能够陪自己,这样也不会显得孤单,也更能体现自己权威。

在众多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是杀人最多的,他在大规模屠杀李善长、蓝玉和胡惟庸等功臣时都毫不手软,至于伺候自己的这些女人,自然也不会怜惜。作为一个杀伐果断的君王,嫔妃们只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也就更加不会珍惜她们的生命了。

除了朱元璋的认识有局限性以外,他担心自己死后后宫干政,也是要求妃嫔们殉葬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后宫干政的例子非常之多,尤其是在皇帝年幼时,后宫的女人们有了机会走到前台,他们往往依靠外戚掌权,这样极容易跟皇权发生冲突。

虽然朱允炆继位的时候,已经是21岁的成年人,但毕竟政治经验还不足,他只是在父亲去世后,才有机会陪朱元璋历练了6年。朱允炆是一个书生气很足的人,从他后来削藩时优柔寡断,在齐泰和黄子澄等人教唆下乱搞一通,就可以看出他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

在朱元璋去世后,后宫的嫔妃将是朱允炆的祖母辈,她们的存在也容易影响朱允炆的决策,唐朝和汉朝后宫干政的例子,老朱都是烂熟于心的。留下太多的后宫妃子,除了可能会影响新皇帝的决策外,这些年轻就守寡的后宫妇人能否守住,也让朱元璋担心。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时,后宫多次发生给皇帝戴绿帽子的事情,对于一向独揽大权的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哪怕是自己死后也不行。朱元璋的后宫妃子中,不仅有大量年轻漂亮的汉人女子,还有一些藩属国进贡的美女,例如朝鲜人韩妃。

早在朱元璋在世时,为了管理好后宫的嫔妃和宫女,他就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来教导后宫要尊卑有序,并且不能干预朝政。朱元璋为了稳定自己孙子的政权,也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戴绿帽子,这样后宫的嫔妃们就成了牺牲品,只能被抛弃。

不过也有说法是朱元璋受到了元朝的影响,所以才重启了殉葬制度,因为蒙古的开创人成吉思汗铁木真死后,曾经有大规模的人殉。根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记载,铁木真死后,曾经把送葬途中遇到的人都杀死,人数可能超过两千人,甚至是更多。

而且铁木真在死前,对自己的众多嫔妃也依依不舍,这些人大都是他在征讨四方之时从各地掳掠来的美女。为了自己死后能够继续享用,于是四十多个服侍过铁木真的女子也成为了殉葬品,甚至铁木真生前骑过的战马也一道被杀死长埋地下。

后来的元帝国皇帝,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化,殉葬的习俗可能在蒙古贵族中还流行着。只是因为元朝皇帝一般都是秘密安葬在草原,并且杀死了所有的知情者,留下的关于殉葬的细节不多,我们也只能从马可波罗这些外国人的笔下得知一二。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雄主,他借鉴前朝的经验,用殉葬来体现自己的独一无二,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对于那些即将被处死的殉葬嫔妃而言,她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要战战兢兢的伺候着,没想到皇帝死后还要被一同下地狱,任谁都不会乐意的。

根据明朝人的记载,为朱元璋殉葬的有46个嫔妃宫女,除了极少数死在朱元璋之前,其他的都是被活生生处死的。虽然在明史中没有提及处死殉葬者的方式,在明成祖朱棣死亡后,因为有两名朝鲜妃子殉葬,这件事在朝鲜的史书中到有记载。

根据《李朝实录》所述,被要求殉葬的妃子们先集体用餐,然后被带到一间大殿中,那里已经提前准备了数十张小木床,然后木床上方已经系好了自缢用的绳子。当妃子们不情愿的站在木床上,并用绳索套住脖子后,旁边的太监将木床抽走,人就被吊死了。

不管这些妃子们是否是自愿的,在他们殉葬以后,朝廷都会对其家人进行褒奖,而这些深宫中的弱女子,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家族的富贵。在朱元璋大搞殉葬以后,他的子孙们都有样学样,朱棣死后就有三十多人陪葬,朱高炽算少的,但也有5个妃嫔被处死。

不光是皇帝要求人殉葬,就连朱家的王爷,一些地位显赫的大臣,在他们也在死后或多或少要人陪葬。直到明英宗被抓到草原游历一圈,且被人软禁在南宫几年时间,期间体会到了人生的不易,他才下令废除人殉制度,这也是他少有的高光时刻。

朱元璋出身最底层,他知道权力和财富地位的来之不易,不愿意失去这一切,哪怕是自己死后也要带到地下去。只是这种开倒车的行为太过残忍,以至于他自己的子孙都看不下去,明英宗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为祖宗赎罪了。




据记载,给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宫女15人。至于殉葬方式据说有两种,一是灌服水银二是缢死,过程十分残忍毫无人道可言。

老朱当过和尚要过饭,当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见,眼看着要死了,自然想着可以在地下放松身心享尽荣华,于是在临时前给朱允炆下诏责殉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违背爷爷的旨意,于是按照惯例,将老朱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个宫女一起殉葬。

据说当时殉葬的旨意发布后,那些定下来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难临头,立刻哭声一片。但她们再如何的不情愿,也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据记载,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监们在后宫的开阔地准备好了的美食,等这些殉葬的可怜女人们食用完毕后(估计没人还有心思吃东西了),就带着她们进到选好的厅堂之中。厅堂上都已经事先摆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将头伸进悬挂的白绫中,太监撤掉椅子,她们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至于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则灌服水银或者由太监直接用白绫勒死。

这些可怜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边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选择让后宫无所出者殉葬,后人推测有几个原因,一自然是为了在地下仍享受艳福,二是老朱一生节俭,怕留着这些女人吃干饭浪费粮食,三是怕自己死后她们秽乱宫闱。由此可见,朱元璋虽然是做了皇帝,还是摆脱不了他狭隘的本性。

后来朱允炆还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职,以表彰她们的牺牲。人都死了还做表面文章,简直是厚颜无耻。

殉葬这种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时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战俘或者奴隶。当时的战俘和奴隶的地位和牲畜没什么区别,不仅是殉葬经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节日等等时刻,都会杀掉一些战俘和奴隶。

后来也有人认识到,用人来生殉过于残忍,于是出现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过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秦始皇虽然制作了数量庞大的兵马俑,但二世仍把后宫无所出的嫔妃都送进了始皇陵,殉葬的还有那些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实现了灭口和殉葬两个目的。

到了朱棣驾崩的时候仍有众多的嫔妃和后宫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辙。号称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了现场,和这些女子一一话别,大概也说了一些你们忠心耿耿我很感动,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后对你们家人一定很好之类的屁话,一方面显示他所谓的仁义,也监督整个过程。

不过他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却十分令人称道,这位仁兄虽然听了太监的话以致于遭遇土木堡之变,但在殉葬这个问题上却是千古以来难得的仁君。他因为小时候见过活人生殉的场景,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在做异族俘虏,被弟弟软禁期间,只有一群嫔妃始终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让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他开创性地下令从我开始,不用人殉。

这可以说是朱祁镇一生最大的善良。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中国的殉葬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那个世界和活着的世界一样,先人们在地下仍然需要宝马香车,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丧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的。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人殉。秦汉时期,这一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逐渐废止。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发现了很多尸骨,很明显,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历史的倒车,实行这样残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实在元朝,按蒙古风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国的殉葬制度,虽然自汉以后很少了,但元朝是异族当政,殉葬在这些蒙古贵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政治制度是沿袭元朝下来的,所以他跟着学习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认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身上有很浓厚的小农意识。他很在乎皇室的威严,全力维护皇帝的特权。他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担心自己死后,留下来的嫔妃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或勾结朝臣,或秽乱宫闱,为他的继承者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与其这样,倒不如让这些妃嫔追随自己而去。从他大杀功臣,给儿孙接班铺平道路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比较狠的,人命在他眼里根本不值钱。

只要有可能威胁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谁,都得死。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读过前朝兴亡史。

历史上那么多后宫干政的事,让他的心里有着很大的阴影。特别是武则天、吕雉等人的事迹,让他不寒而栗。所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种可能,在老朱看来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那些可怜女子活殉的原因

这些陪葬的妃子们,死得很惨的。得知自己的命运是这样,那些女人们无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个皇宫充斥着不绝于耳的凄惨哭喊声。

这悲惨的哭喊改变不了她们的命运。 到了殉葬那天,她们被集中到在个大殿上,殿内早已放好了同等数量的高脚椅,上方都悬挂着白绫。

她们被迫将头伸进了白绫内,椅子随即被踢倒,挣扎几分钟便香消玉殒。也有胆小的此时已吓得魂飞魄散,怎么也没勇气爬上椅子。

内侍们便几人抬着一个,强行将她们扶上椅子,一阵折腾之后,这些女人带着不甘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么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

“太祖崩,宫中有多从死者”,《明朝小史》也有关于他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的记载。

至于具体人数,一般采信明代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上的数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也就是说老朱死后,有46个嫔妃为他陪葬,其中有两个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们被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44个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从一个数字也可以间接反映殉葬人数。朱元璋大丧完毕后,建文帝王朱允炆对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封赏。

封赏中提到名字的家属共有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十多户。

这些都是地位比较高的人殉的家属,他们被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可以世袭。这些人家被称为 “朝天女户”,在当时享有莫大荣光。

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殡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这首词生动反映了"朝天女户"的女儿们殉葬的情况。还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幸好这个残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他的儿子宪宗也强调不要搞殉葬。

在两代仁慈皇帝的坚持下,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按照其生前的嘱托,命没有生育的太妃们一起殉葬。据说在朱元璋下葬的那一日,十三个城门打开出棺,那么,这陪葬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呢?

据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陪同朱元璋一同离去的妃嫔,竟有46人之多。

明孝陵中的嫔妃、宫女墓室共有3处,分别是在南京动物园,明孝陵宫墙外的西南角以及明孝陵的右侧,为了弄清楚陪葬的妃子们位于哪一处,南京的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

通过翻阅史料以及明孝陵的考古资料,最终确定下来明孝陵的右侧正是嫔妃们的安息之处。

,这些要殉葬的妃子,到底如何度过一天的呢?

一、残忍的殉葬制度

活人殉葬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朝后,一直被延续了下来,殉葬分为自愿与强迫,但在皇帝的旨意下,又有谁敢不从呢?

朱允炆继承皇位后,追封并表彰了那些陪同太祖殉葬的宫人,并给他们的家中带去了丰厚的赏赐。

物质虽好,却也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这些被选中的宫人妃子们,会在殉葬的当天,被侍卫统一带到一处庭院中吃饭,在生命的一刻,能够让她们享用一顿丰盛的餐食,也算是皇家留给她们的一份体面。

不多久,她们便在沉默寡言之中食完了这段饭,接下来,便是要踏上那条赴死之路。

在侍卫的带领下,宫人们进入到一处阴冷而又肃穆的房间之中,房中整齐地放着一张张的小床,小床上方有一条绳索悬挂于房梁之上。一眼望过去,这连绵不断的绳索层层叠叠的压迫在众人心中,胆小之人当即便瘫软了双腿,再也站不起来。

心里明白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又是一回事。

不管宫人们哭闹到如何程度,时辰一到,终究要在侍卫们的逼迫之中,将头颈套入绳索内。随着脚下的小床被一个个踢开,这房间中便多了几十道凄凄惨惨的魂魄。

以上虽然不是朱元璋时期那些殉葬嫔妃们的时光,但这却是朱棣死后,嫔妃们为他殡葬的场景,这一切被记录在了《李朝实录》中。

想必,朱元璋时期的殉葬过程,也是如此这般残忍吧。

,凡事也有例外。

二、老来宝凭哭救母

凡事有例外,纵使皇权至上,也是有人侥幸逃脱的。

就如同朱元璋后宫中的张美人,一位籍籍无名的妃子,原本也在殉葬的人员名单之中,却是因为宝庆公主的一句话,得以存活了下去。

宝庆公主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位女儿,也是最小的一个,其生母正是刚才提到的张美人。

在宝庆公主出生之时,朱元璋已经68岁了,老来得女,故而十分宠爱这个娇娇软软的小女儿。

3年后,因疾病缠身,朱元璋需要日日宿于床榻之上,恰巧这时宝庆公主前来探望。

看着小女儿娇憨的面庞,朱元璋顿时悲从心来,拉着女儿的小手说道“孩子,父皇怕是不行了,不能再陪着你了”。

宝庆公主虽然只有3岁,却是十分聪慧,她敏感地觉察到了父皇的情绪变化,顿时就热泪盈眶不管不顾地哭了起来,边哭边是喊道“父皇会好起来的,我不要父皇离开!”

女儿的泪水颗颗滴落在朱元璋的心中,让其顿时心生宽慰,也是默默地改变了心中的想法,为了让女儿有人照顾,张美人就此逃过一劫。

这是十分难得的一件事,要知道朱元璋生性易怒,残忍可是出了名的。

李淑妃是朱元璋的宠妃之一,因其善解人意,精明能干,所以在马皇后身死后,朱元璋便将这管理后宫的事宜交到了李淑妃手中。受宠又聪明,如今又有了权利,可那又怎么样呢?她终究逃不过凄惨落幕的结局。

有一天,朱元璋在殿内与大臣议事,朱允炆恰巧这时来看望皇爷爷,李淑妃见状连忙让其坐在旁边一同等候,在这个期间二人相谈甚欢。

朱元璋出来后便是看到这一幕,不由得紧了紧眉头,脑海中似乎浮现出朱允炆身穿龙袍参见李淑妃的模样。越想越是不对劲,他觉得待自己百年之后,李淑妃会效仿先人干预朝政。

为了消除这个碍眼威胁,朱元璋便对李淑妃说道“你侍奉朕多年,也算是尽了心意,如今你便去殿中看你哥哥一眼吧!”

此话一出,李淑妃便明白了皇帝的言外之意,当即便落下两行清泪,称不必再去叨扰兄长了。不过当晚时分,李淑妃便在房中上吊自尽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性格格外敏感多疑,他逼李淑妃自尽的,也预示着日后他想让嫔妃们殉葬的悲剧。

三、妃子为何非死不可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创建了大明王朝,使汉人重新统治了中原地区,他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晚年的朱元璋多疑残暴,在临终前,还恢复了活人殉葬这种残忍的制度。作为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皇帝,他见识过人间疾苦,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第一,从小观念问题。在打下来天下之后,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人会从老朱家手中把江山夺走,这展现出了他极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具体就表现在去世后丧葬这件事上,多少人在世上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不愿在自己临终前,把富贵美人都留在世间。既然自己没办法继续活在世上,那他就要把想要的东西全部带走,跟着自己一起去往一个世界。如此一来,即便是在死后,他也依旧能享受荣华富贵。有这么多人和物为自己陪葬,他也不需要再担心,死后会感到孤独了。

第二,受到元朝影响。虽然在西汉之后, 活人殉葬制度已经逐渐被废弃了,元朝建立之后,这种制度又开始流行了起来。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元朝虽然只存在了98年的时间,和活人祭祀相关的记载却有不少。例如成吉思汗去世后,有40名贵族女子成了陪葬品。

成吉思汗下葬,光是被杀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在他们眼里,似乎人的性命如同蚍蜉一般,地位甚至不如会耕地的牛。这种现象在元朝时期十分常见,生活在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元朝的活人殉葬盛行,朱元璋对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第三,为了防止干政,朱元璋倾尽心血培养太子朱标,可朱标却英年早逝。思来想去,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晚年的他一直在担心朱允炆威信不够,自己去世后难以压制朝中的功臣,所以他开始大肆屠戮功臣,给孙子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朝中的问题解决了,可后宫的问题还存在。

他害怕自己去世后,后宫的妃子们会干政,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他选择让绝大多数的妃嫔为自己陪葬,这样一来朝中再无人能压制朱允炆。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大明王朝延续下去。

对于那些陪葬的妃子们来说,朱元璋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偿,所以也不乏有一些宫女,会主动要求陪葬。

明朝的给皇帝陪葬的女子,会被称为朝天圣女,她们死后,她们的家人会得到一个世袭罔替的锦衣卫百户或千户的职务,这对于一些穷苦人家而言,无疑是“铁饭碗”,利益的趋势下,也有不少人趋之若鹜。

基于这几点原因,朱元璋选择恢复了活人殉葬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时期,经历了坎坷和生死的朱祁镇,对很多流于形式的事情都看淡了,于是他在临终前,决定废除活人殉葬制度 “己巳,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

只是可惜了那些如花美眷,纵使生前享受万千荣华,最终也逃不过化身红粉骷髅的命运。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朱元璋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绝对是个有故事的皇帝。

毛主席是这样评价朱元璋的,他说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则朱元璋耳。”

这句评价,把朱元璋和李世民相提并论,充分说明了毛主席对朱元璋的赞赏。

其实,如果我们单纯从创业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应该在李世民之上!

朱元璋出身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做起,靠自己的奋斗与智慧,一步一步成为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尤其是,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原地止步!他勤政廉政,打击贪官,进行地方改革,开创了洪武之治,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明帝国。

洪武31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忧劳而逝。

那么,朱元璋在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是什么呢?

是自己赤手空拳打下来的江山!

创业难,守业更难

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凡是对政权有威胁,对江山有威胁的人,基本上都咔嚓了。

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发动了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空印案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光胡惟庸案、蓝玉案两案中,前后就杀了约4万人!

在这些被杀的10多万人中,不能说都是该死的,该杀的。其中,有一些大明的开国功臣,也许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点过分,却并没有到该杀的地步!

朱元璋借着这些治理案子的机会,直接砍了别人的脑袋。

比如李善长,冯胜。

为了朱家的江山万万年,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更何况是区区后宫的妃子呢?

死了也要为守江山尽一份力

《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的!

生了宝庆公主的张美人,因为女儿年幼而成为唯一一位免于殉葬的殉葬者。

有人可能会问,立子杀母,把皇太孙的母亲杀了就可以了呀,为什么要这么多人陪葬呢?

前车之鉴啊!

大唐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不是也把大唐搞得血雨腥风吗?连国家的政权都一度改名换姓了。

这朱元璋后宫的妃子又多,天知道哪个是武则天呢?又有几个武则天呢?

所以,朱元璋担心他死后后宫会乱政,干脆将他后宫的妃子一把连都带走,他在地下才安心。

朱元璋担心后宫乱政,是殉葬的主要原因。

典型的封建思想,是朱元璋死后殉葬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是典型草根逆袭的皇帝。

在他的思想里面,封建的传统观念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陪葬,对于死人来说,算是一种权利和荣耀的象征。

何况,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驾崩前,留有遗诏。遗诏的内容,除了叫皇孙朱允炆继位,还有一句话值得深思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哎呀,人死了,天下的百姓都被要求哭灵3日!这是一种怎样的强势与权威?此种情景,只有古代的皇帝才可以这样做到啊!

他朱元璋就是皇帝,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他有权利这么做,他的子民为他守孝3日,怎么啦?

他的妃子陪他去阴朝地府过日子,又怎么啦?

他是皇帝!

他是皇帝!

他是皇帝!

再说了,这些女人本来就是他的人。

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如果他不把他们带走,等他一入土,他们中又有几个能甘心情愿守一辈子寡呢?

如果,一个妃子一个帽子的话,天啦,那皇帝的头顶上,岂不是绿油油,一片青青草原啊!

要补充的是,丑陋的殉葬制度大约从殷商时期就有了。到了元朝末期,殉葬制度渐渐淡出。而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又重新将殉葬制度点燃了!

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死后都有妃子陪葬。直到1464年,明英宗驾崩时,下遗诏说:

"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

至此,这一残酷的制度,大明皇室再无人殉葬。不过,到了清初,又有抬头的趋势,这是后话。

三少说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一个所谓的皇帝遗诏,就进行惨绝人寰的杀戮,任何的理由都是苍白的。

自私自利,才是他们的原罪!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