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地球上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黄道?为什么?_怪人怪事

正在地球上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黄道?为什么?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6www.bnfh.cn怪人怪事

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为什么?

地球(蓝色球)绕太阳公转(黄色球)的动画描绘,显示了地球-太阳平面(黄道)在背景恒星上的投影。

黄道是太阳的路径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月亮和行星沿着太阳穿过你的天空的路径?除非你生活在北极或南极高地,否则你每天都会看到太阳弧从东到西划过你的天空。月亮跟随太阳的路径。我们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也是如此。这条穿过我们天空的假想轨迹就是黄道。从技术上讲,它是地球围绕太阳轨道平面的投影,追踪到我们的天空。实际上,黄道在天空周围形成一个大圆圈,是观星者的有用工具。

为什么月球和行星会跟随太阳的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很久以前 - 在我们今天所知的太阳系之前 - 太空中有一个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这朵云在旋转,当它旋转时,它变平了。我们的太阳形成在这个云的中心。主要行星(包括地球)和大多数其他太阳系天体形成于围绕太阳的平面盘中。黄道是我们太阳家族(我们的太阳系)中行星的扁平盘,它们被翻译成我们的天空。

行星跟随黄道

,主要行星 - 以及许多小行星,又名小行星 - 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运行。我们可以说这个平面是由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定义的黄道。

如果我们能从地球北极的远处观察太阳系,我们会看到行星、卫星、小行星和一些彗星(但不是全部)在这个平面上逆时针绕太阳旋转,就像弹珠在扁平的盘子上滚动。实际上,主要行星更多地在盘子内而不是盘子上。它们或多或少在黄道平面内。

它们在它们出生的空间中保留了原始云的轮廓,它们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云原始旋转的回声。

黄道由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平面定义。我们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及其卫星,以及一些小行星,或多或少地在同一平面上运行。

查看地球天空社区照片。|韩国庆州的Ji-Hoon Kim分享了这张照片,展示了沿黄道排列的行星。Ji-Hoon写道“这是伟大的行星联盟。这张照片拍摄于 2022 年 4 月 25 日凌晨 4 点左右在韩国庆州文武大帝陵墓。“昔日,新罗文武王三国统一后,为他的遗体制作了佛教式火葬,将骨灰埋葬在东海,化龙,防止日本侵略者进入。谢谢你,智勋!

定义十二生肖

在太阳系的寒冷边缘之外,我们看到了银河系的恒星。恒星也在围绕银河系中心的巨大轨道上移动。但它们离得太远了,以至于它们似乎不会在人的一生中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固定”的恒星。

黄道上的固定恒星 - 或太阳路径 - 对早期观星者来说似乎很特别。他们确定了由这些恒星组成的星座,并使用黄道带这个词来表示这些星座所走过的更宽的路径。所以我们在黄道十二宫的星座内找到了太阳、月亮和我们的主要行星。

现在关于我们继续使用的那个短语,这个短语或多或少......

其他行星并不完全在地球 - 太阳平面上运行。每颗主要行星的轨道都稍微倾斜到这个平面。一些小行星的轨道更倾斜。彗星往往具有最倾斜的轨道。请参阅维基百科上的图表,其中包含主要行星轨道的倾角。

月亮和黄道

有趣的是,地球的月球也不完全在黄道上。它围绕地球的轨道相对于黄道倾斜约5.15度。这意味着月球大部分时间都在黄道上方或下方度过。它在每个轨道上穿过它两次一次向上,一次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向下。,我们通常看到月球靠近其他太阳系物体,但不完全与太阳系其他物体并排。

另一方面,月球有时会从其他太阳系物体的正前方经过,这一事件称为掩星。

所以变化不大。 - 出于观天的所有实际目的 - 你可以将黄道视为我们天空中的一条线。你可以把太阳、月亮和太阳系的主要行星想象成沿着这条线运动。

黄道和季节

不过,有一件事要记住。太阳的路径在夏天很高,在冬天很低。所以黄道在天空中的位置会随着季节而略有变化。,黄道的角度以及它与我们的地平线的连接方式在春季和秋季以及晚上与早晨是不同的。请参阅下面的图表。

6月和12月的黄道。图片来自恒星馆。


黄道, 日食

如果黄道这个词听起来很熟悉,你是对的。它与日食这个词来自同一个词根,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意思是“无法出现”或“隐藏”。这是因为月亮在日食期间隐藏了太阳。黄道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古人看到日食发生在新月阶段月亮穿过黄道时。

后来,天文学家将月球穿过黄道的地方命名为节点。如果月球正好在黄道上行进,其他行星也一样,那么月球将遮蔽或遮挡所有行星和太阳的每个轨道。我们每个月都会有月食和日食!

看天空

如果可以的话,请留意太阳,月亮和行星一段时间。观察几天,几周,几个月,几年,甚至。您将开始感受到天空中的黄道。你会注意到行星,太阳和月亮总是在黄道上或附近,你可以使用这条穿过天空的线来帮助你找到自己的路,在星座和恒星之间穿行。您会注意到太阳的路径 - 黄道 - 在夏季在天空中较高,在冬季较低。

最终,你将能够想象太阳在天空中的路径,在太阳落山很久之后。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您将能够非常快速轻松地从恒星中挑选出一颗行星,这是一个很好的派对技巧。火星是红色的;土星是黄色的;金星是明亮的白色,永远不会离太阳太远;水星是很少见的;木星是非常明亮的(但从来没有金星那么亮),经常远离太阳。

一句话黄道是太阳穿过我们天空的路径。这是地球-太阳平面。而且,或多或少,它是主要行星及其卫星和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平面。




笔者虽然是数学老师,但也是天文爱好者,对回答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谈一下自己看法,不当之处,留言点评探索。

什么是黄道

我们古代常说的“黄道吉日”就是指的黄道!所谓“黄道吉日”,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日子时间节点。亦称“光道”

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大约公元前八十年左右,我国有了明确的黄道概念,而且进行了以黄道为基本大圆的天体位置量度。

《后汉书.律历志中》引汉石申《星经》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应为一百十五度)。”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新五代史·司天考一》黄道者,日轨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极二十四度。”

在地上测太阳日影,则得日照杆影二十四节气太极图。

图 日照杆影二十四节气太极图

图 天空“8”的日行迹+地上日影“太极图”

所以,我们最终会得到这样一副图天上的“8”字日行迹图和地上日影“太极图”,了,实际上太阳一年的运动周期,导致出现的同步天象远不止这些,这两者是最明显的天文迹象了!

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为例,看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图 黄道和赤道

十二星次,因为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十二次对应十二宫。)

图 西方黄道十二宫天象轨道、二十四节气图

(黄线为黄道,红线为赤道)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黄道十二宫分布在“黄线”的环形轨道上,黄道十二星座位于中国“二十四节气”周围,图中的红线为天赤道(即地球赤道投影),春分点的测定需要黄道和天赤道的升交点才能观察到。

图 黄道十二宫,黄道赤道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的“黄道坐标系”上空没有天赤道,也就没有天赤道的星座,自然无法测得“春分点”,而黄道十二宫的“黄经0度”是以春分点开始的。

图 十二宫在天球上运动动态图

从这个动态图中可以看到黄道十二宫沿着黄道转动,在没有天球-赤道坐标系统的时候,西方是怎么绘制出全天空星象图的?!

古代如何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呢?

中国古代是知道“黄道”概念的,虽然,中国是“赤道坐标系”,但因为观测“二分二至”就必然会知道“黄道”,“冬至点”的测定对于历法起始相当重要,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国西周时期已经有“二至”、“二分”,这四个节气已经对四季作了初步的划分!

但,奇怪的是,西方使用的“黄道坐标系”,为什么却没有在历法当中使用“二十四节气”,尤其是“二分二至”,不知道这个概念,怎么知道四季?怎么定历法?怎么会有“黄道”,甚至是“黄道坐标系”?不由得想问“黄道坐标系”真的是西方发明的吗?!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可是,这个交角现实中很难测得,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需要“天球赤道坐标系”,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再说一遍。

简单的说,把天空想象成一个假想的大球,我们看到的天体都是这个大球上的投影,这个大球叫天球。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黄道,在地球上看去,就是太阳在天空中要经过的圆;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就是月球在天空中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

图 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将地球赤道投影在天球上,通过观察太阳与天赤道的相对位置来推算太阳与地赤道的相对关系。这样就能观测到冬至、春秋分、夏至。

图 朔望月、春秋分、夏冬至、黄赤白道图

所以,这个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不过,遗憾的是只有中纬度地区才能观察到地球有“倾角”这一现象呢!

一点感慨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星占、命理、医学等中都有相应描述,常有人说中医是玄学,其理论不可捉摸,这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无知。

而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在今天太少人知道了,明末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才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

如果懂得中国古代基本的天文学知识,也就对很多中国文化能够有所理解了。方能知晓古人并不愚蠢,懂得古人的时空观念,也正是长期对天象的观测,才能发出“天人合一”这样的声音!

星空和日月是古人认识宇宙的唯一手段,这一点上东方西方是有非常多相通点的,比如国外有黄道十二宫,中国有十二地支,中国有日晷,国外有Sundial,这种相似点不胜枚举,都是源于对相同的客观现象的观察。但不得不提的是,当西方能够将发展机械而获得的精确计时系统与其发展玻璃而获得的望远镜结合的时候(机械与玻璃都是源于教会修建主教堂的需求,钟楼与彩色窗户),在天体的认识上就将东方甩在了身后。

参考文献1.舞天玄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日行迹(黄道);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黄道是看不到的,只是理论上存在的一个虚拟的平面。

我们现在来发挥想象力。我们要知道自己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球形的,而宇宙是广袤巨大的。虽然宇宙是有限的,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实在太小了,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为无边无际。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存在着10万亿个星系和几千万亿亿颗恒星,我们太阳只是这几千万亿亿颗恒星的一颗普通恒星,地球只是太阳的一颗卫星行星,质量约太阳的33万分之一。

我们还可以想象,以地球为中心,整个宇宙都包围着我们地球,我们把围绕着地球的宇宙这个球叫天球。

地球就在这个天球的包裹中,每天自转一圈,每年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这样从地球的视角来看,就好像是天球和太阳都围绕着我们转,每天天球转一圈,太阳东升西落。

这也是古代地心论的由来。

在一年时间里,太阳就在以天球为背景的大屏幕上移动,一年正好移动一圈,从某颗恒星的位置转一圈又回到某颗恒星的位置。这样太阳在天球转一圈就形成了一个面,这个面把天球切成了两半,这个面就叫黄道面。

恒星其实也在不停的运动,但由于距离我们太远,最近的也有几光年,这样它们的动与到我们的距离比较就很小了。

这样看起来就变化极小,几千年都几乎没变化,古人们认为它们是永恒不动的,所以把它们叫恒星。

这样人类在天球上就有了恒星为参照坐标,才能够把黄道画出来。

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圈,中间是太阳,圈线上穿着一个小球,那就是地球,这个圈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把这个圈刷满黄色的颜料,这个黄色的面就是黄道。

这样你就看到黄道了。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足球一样的自转着,这个自转有一个想象中的自转轴贯穿着地球南北两极,地球自转就是围绕着这个轴转的。

自转的球都有一个表面点随着球的转动产生轨迹最长的圆周线,一个正圆的球这个最长圆周线平面与轴是成90度角的。

地球自转也有这样一圈地表,这一圈就叫赤道。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没有垂直于黄道面,而是与黄道面呈66°34‘的夹角,这样地球赤道与黄道就没有在同一面上,而是有一个23°26’度的夹角。

别小看这个夹角,正是这个夹角,使地球接受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上不断变化,形成了南北回归线,并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气温冷热温暖交替,为生命的孕育和进化演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之所以歪着脖子转,是因为刚诞生时与一颗约火星大小叫“忒伊亚”的行星相撞。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此打住。

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尊重作者劳动,感谢理解支持。




题目所问,如果是指天文学而非“占算”概念的话,很好回答。

“黄道”,是人而且是古人,用眼睛长期观测加之记录,最终和概括出来的。

什么是“黄道”?

《汉书.天文志》曰“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通俗地说,“黄道”,就是太阳在天空,古人认为是“天球”中,周年视运动的轨迹。

因为是“轨迹”,所以又是“看不到”的,只能计算和推算出来。

中国的古人,什么时候有了“黄道”概念?

过去认为,战国时代的石申夫和甘德的《石氏星经》,是最早记录“黄道”的古文献。

其云“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

“黄道规”,即“黄道圈”;“牵牛初”,则指太阳的“冬至点”。这是说,太阳走到“冬至点”,其位置位于离斗宿“距星”二十度的地方。插一句,“距星”,是古人长期作为观测对象的恒星。《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恒星有783颗,期的张衡,则记录多至2500颗。

可知,古人观测太阳的运行,亦将恒星作为参考坐标。

按照《石氏星经》的记述,这个“黄道”,大约只适合于战国末年至秦汉时的“天象”。

西汉初的刘向在《五纪论》的记载,则将“黄道”所符合的“天象”前推至到公元前五世纪。

他说“日月循黄道,南至牵牛,北至东井。”

这是讲,“黄道”的南点,也就是“冬至点”,位于牵牛。别看仅仅是“牵牛”和“牵牛初”一字之差,实际上反映着不期的太阳运行轨迹。

古人在地面上的白天,向上望去,始终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是没有变化的。

春夏秋冬,太阳的升起时间和位置却又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通过每一天的细微差别表现出来的。

概括地说,太阳的视运动,相对于地面上的观测者来说,如果以恒星作为背景,每一天都向东移动约一度的“角距离”,一年下来,恰好大致移行一圈。

这一圈,就是黄道。

这种观测,必须日日践行。而且,能够出其中的规律,又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

东汉王充《论衡.谈天》云“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

古人在夜空中,确定了二十八个恒星群,命名为“二十八宿”,就是把它们看作是日月运行“歇脚”的“驿站”。“宿”即“舍”,“宿舍”一词由此而来。

社科院考古所冯时研究员团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至晚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也就是距今5500-5000年的时候,中国上古先民已经形成了明确的“二十八宿”概念。这一推断的根本依据,是“赤道星官”与“赤道”吻合度的时间下限。

也就是说,距今5500-5000年那个时候的古人,已经知道太阳和月亮,在不同的时间,会依次到这二十八个“站点”“住宿”。可以证明的是,“二十八宿”就是沿着太阳“黄道”依次分布的。

还可以证明的是,中国自古有“参(shen)商二星”神话。

《左传.昭公元年》曰“昔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阙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阙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即以“参星”和“商星”永不见面比喻人之离别。

“商星”,是“二十八宿”中“东宫七宿”的“心宿二”,甲骨卜辞中称为“火”或“大火”。“参星”,则指“西宫白虎”。“商星”和“参星”,恰好居于“黄道”的东西两端。

即是说,古人认知“参商”二星的时候,不可能不掌握“黄道”;换句话说,古人对这两星的了解,极可能属于观测“黄道”的结果。

即便如此来算,中国先民对“黄道”的认知也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

这些认知,都是靠古人的肉眼长期观测取得的。东汉史官,始有铜制的“黄道仪”,是在“赤道浑仪”增加“黄道圈”,计算出的,是“赤经差”在“黄道”上的投影,得到的只是“似黄经”结果。

“黄道”,在古代人那里,是“天道”的一部分,于是必然与“君权神授”的“政.治天文观”相结合,皇帝走的官路,也叫“黄道”了。

,“黄道”,还是古代“星占”的重要理论支点。

但无论如何,都必须为我们上古先民的睿智、坚韧自豪与喝彩!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在宇宙中,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不停地运动着,其运动是复杂的,但最基本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本身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地轴是假设的,但地球自转时,却仿佛有这根轴的存在。通过地心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与地球表面相割的大圆叫赤道。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半球。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位于北半球的交点叫北极,位于南半球的交点叫南极。地球绕轴自转的,还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这个椭圆所构成的平面叫轨道平面,亦称黄道平面。地球一面绕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相垂直,而是倾斜的,其夹角为66°34′。而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始终保持不变(平移),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相重合(不平行),而呈倾斜状态,其夹角是66°34′的余角,即23°26′。这个夹角叫黄赤交角。地轴的倾斜和倾斜的方向不变,还导致了地轴对太阳的不同倾向,使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26′到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年。这样就造成了地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从而形成四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