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共和”本相是怎样回事?
西周“共和”究竟是怎么回事?
西周的共和,简单来说,就是当时在位的周厉王,做得比较过分,导致大家直接联合起来,把这位周天子赶走了。
虽然赶走了这位周天子,按照当时的规则,大家也没有资格再拥立新的天子。所以,接下来的十四年时间里,其实还是周厉王做天子,只不过他没有管理天下的资格了。
而在这十四年当中,大家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君,来周王室代替天子发号施令。而这位德高望重的国君,据说是一个叫‘共国’的国家的国君,他的名字叫‘和’,爵位是伯爵。所以大家就称呼他为‘共伯和’,也叫‘共和’。
因为这十四年当中,是共和代替周天子发号施令,然后又有几位周王室的高层贵族,组成了一个类似议会一样的权力机构,一起管理周王室。所以,这十四年的时间,就被后世称之为‘共和行政’了。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有个人叫共和,当时他被推出来代替周厉王执政,所以这段历史就叫做共和行政。
,这种说法,是近年来史学家们通过各种考古发现,再联系《竹书纪年》等一些史料,从而确定了。而如果按照史记的说法,那就没提到过‘共和’这个人。而是周厉王被赶走之后,当时周王室的两位类似宰相一样的人,共同联合执政。因为是共同联合执政,所以叫‘共和’。
不管这些说法,哪一种是真的。反正当时周厉王被赶走了,然后周朝才进入了一段没有天子执政、高级贵族集体控制国家的历史,这就是共和时代。
至于说堂堂周天子,为什么会被大家赶走,这就涉及到西周的历史了。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历史上真实的西周,其实没有什么神话色彩,就是一个正常的奴隶制朝代而已。既然是一个朝代,那自然也就有了从崛起到繁荣再到衰落的过程,同样也无法避免‘王朝周期律’。
历史上真实的西周,原本就是生活在陕西地区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在商朝中期的时候,被商王朝册封,成了周国。此后,周国又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之后,逐渐成了西边最大的诸侯国,传到了周文王的手里。
周文王即位之后,继续带领周国发展,不断联合其他诸侯国,打压那些反对周国的诸侯国。就这样,到了周文王在位后期的时候,周国已经得到了大多数诸侯国的支持,有能力向商王朝发起挑战了。
再之后,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即位之后,恰逢当时商朝和东边的东夷开战,主力军队都调去了东方,所以周武王趁机联合其他诸侯,突然进攻商朝首都,最终干翻了商纣王,自己翻身做了主人。
而周武王干翻了商纣王之后,没过几年,他就去世了。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因为周成王即位的时候比较年幼,所以在刚刚即位的时候,只能由那位会解梦的周公辅政。此后的几十年里,周公平定了剩余的一些叛乱,把一个稳定的国家交给了周成王。接下来周成王和他的儿子周康王,开始休养生息。
如此,修养了两代人之后,西周的国力积攒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开始对外扩张了。周康王之后,接下来的周昭王和周穆王在位的七十多年里,周朝开始不断对外扩张,不断击败周围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类的敌人,算是给周朝开拓了不少疆土。但,也导致周朝国力损耗严重。
所以周穆王之后,接下来的周共王、周懿王和周孝王,就开始休养生息。不过,因为当时西周开国的时间越来越长,就算他们开始休养生息,也无法避免西周走下坡路,更无法避免西周的内部矛盾出现。
而周孝王之后,接下来就是周夷王和周厉王这对父子在位。面对周王室的内部矛盾,父子二人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就开始实行严刑峻法,形成一个高压统治。
这就是‘共和行政’开始之前,所有的西周历史。
其实从西周历史的这个大致脉络,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实西周的历史,很像是后来的西汉。周文王和周武王,对标的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成康之治,对应的就是文景之治;周昭王和周穆王对外扩张,对标汉武帝时代的征伐;而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这三代的休养生息,则是对标西汉的昭宣之治。
这不是巧合,而是历史规律。只要是一个封建王朝,就一定会有‘兴起-繁荣-扩张-衰落-毁灭’的过程,这绝对不是单纯一两个牛人就能改变的。
实际上,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会出现历史规律,本质上就是开国时间长了之后,社会开始逐渐固化,上层食利阶层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多,底层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少。当底层分得的蛋糕,少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社会体系自然就崩溃了。
当时的周朝统治者,显然没想到这么深刻的原因。
所以,周孝王去世之后,到了周夷王和周厉王在位期间,这对父子只是单纯觉得,不断加压,实行高压统治,就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
对此,周夷王在位期间,为了弹压下面的诸侯,周夷王直接把当时齐国的国君抓来,给他按了一些罪名,然后把他活活‘烹杀’了。这在以往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而到了周厉王时代,作为儿子的周厉王,则是更进一步,继续加压。
周厉王不但垄断很多产业,将很多山川河流土地的产出,全部收归国有。而且还派出大量的探子,在全国各地探听大家的言论。只要发现有人敢议论周王室和他本人的,一律处死。
这种严苛的管理模式,导致当时整个西周,都处于高压统治之下。大家走在街上,都不敢随意打招呼,只能用眼神交流,生怕被人抓走。
正所谓‘堵不如疏’,周厉王的这种高压统治,自然无法解决问题,反倒是让大家都开始反对他。而且最关键的是,周厉王的这种统治,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不光底层平民和奴隶反对他,就连那些贵族,也开始反对他。因为周厉王把很多产业收归国有,直接伤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所以,当这种压迫,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终于受不了了。公元前842年,周朝王都内生活的百姓们,终于忍不了了。某一天,大家直接联合其他,冲进了王宫,打算直接袭击了周厉王。当时周厉王也吓傻了,直接逃出了王宫,逃到了今天的山西霍县。
这场叛乱,后世史称‘国人暴动’。
这里所谓的国人,指的其实是那些‘生活在国都内的人’。在正史上,这场国人暴动的主体是老百姓,也就是百姓被压迫到一定程度之后,受不了了,所以才会联合起来冲进王宫,赶走了周厉王。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实际上,当时叛乱的主体,其实并不是什么老百姓,而是一些贵族。
不管到底是平民还是贵族,,在这场叛乱之后,周厉王是被彻底赶走了。此后,愤怒的人们见到周厉王逃走了,所以就想要干掉周厉王的太子。当时周厉王的太子,藏到了周王室的一个高官家里,后来这个高官用自己的儿子,替代了这位太子,被大家愤怒地干掉了,这才保住了这位太子一命。
而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周宣王,也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的爹。
这场国人暴动,其实已经有点像是后世的‘农民起义’了。只不过当时还是奴隶制社会,没有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说法,发动叛乱的人,也都是贵族和平民,但事情其实是一样的。而周厉王被赶走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做,就成了一个难题。
所有人都知道,既然周厉王被赶走了,那接下来,大家自然要组建一个新的政权,或者组建一个新的政府机构,继续履行政府职能。但问题是,怎么组建呢?
当时大家其实有好几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直接废了周厉王,改立周厉王的儿子做新天子。按照传统礼法,这样做没有法理根据。大家可以放逐周厉王,不能废了他。而且,当时周厉王在大家心里的地位,实在是比较低,所以大家也不想让他儿子上位。
第二个选择,同样还是废了周厉王,然后让其他姬家子孙,或者其他更有才能的人,前来做新天子。这个选择,同样也有很大的弊端。要知道,西周统治天地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当时大家真的这么做了,很容易会导致其他诸侯国不满,直接来一场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也说不定。毕竟,连天子都能随便废黜,诸侯是不是也可以随便废黜呢?
第三个选择,就是暂时保留周厉王的天子之位,不让他再管事,以后一直把他流放致死。找其他有才能的人,来暂时替代周天子,施行周天子的权力。
在这几个选择当中,最终,大家还是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影响最小的一种。在大家的妥协之下,周厉王在接下来的十四年里,被一直放逐在山西霍县那边,也没谁再去杀他。然后周王室这边,则是由大家共管。
对于共管的人员,这事就有争议了。如果按照《竹书纪年》和近代的一些考古发现来看,应该就是当时大家找了那位‘共伯和’,前来周王室代行天子的权力,其他周王室高官和诸侯,辅助执政。
而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那就是当时周王室的两位高官,周公和召公,以及其他诸侯,暂时组成了一个类似议会一样的东西,大家共同执掌权力。当年周武王去世之后,因为周成王年幼,曾经让自己的两个弟弟辅政。而此时的周公和召公,就是当年那两位辅佐周成王的牛人的后代。
,周厉王当时被驱逐了,然后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大家平分权力。
直到十四年之后,周厉王死了。大家这才重新拥立周厉王的儿子,也就是直接差点被杀的那位太子,登基,重新执掌天子权力,这就是周宣王。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西周共和’。
说到底,就是因为西周开国时间长了之后,顶层食利阶层分得的蛋糕太多了,导致国家不稳,所以才开始逐渐出现叛乱。
如果换做秦朝之后的那些朝代,这事其实就叫做‘农民起义’,然后大家推翻了前朝皇帝,组成了一个议会,代替皇帝执政。,这事在绝大多数封建朝代灭亡的时候,都没发生过。封建朝代灭亡之后,一般都是一个新的朝代,取代前朝。唯有清朝灭亡之后的情况,有点类似,这种情况。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有人拍清朝灭亡的电视剧的时候,才会把电视剧取名为《走向共和》。
在西周社会中有“国人”和“野人”之分。“国人”是居住在城里和城郊的人,除了贵族外,还包括平民、小工业者和商人。
西周王朝的周厉王,是个有名的暴虐君主。他贪财好利,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对谀臣荣夷公十分信任。对“国人”横征暴敛,加重剥削。实行“专利”,把“国人”赖以谋生的山林川泽都霸占了。于是,激起了“国人”的愤怒,纷纷起来谴责他。厉王为了镇压人民中的舆论,就派卫国的巫师监视“国人”的活动,禁止他们谈论国家政事,并且鼓励告密,凡是被告的人,一律处死。在这种恐怖统治下,“国人”对厉王及其爪牙,虽不敢公开说话,却用怒目相视,来表示心中的愤恨。厉王以为他的恐怖政策起到了作用,便得意忘形地向臣子召公夸耀说“我能够制止对我的诽谤,现在人民都不敢说我的坏话了。”召公提醒他说“用堵住人民嘴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比起用堵截河水的办法来治理水患更坏。水只能让其畅通无阻地流走,对人民只能广开言路。通过各种办法,让各种不同身分的人,把各方面的话统统都讲出来。不让人民讲话是不会长久的。”厉王不听他的劝告,仍然坚持用恐怖手段来对付人民。这样,暂时维持了三年,矛盾日益尖锐化。
当周厉王用恐怖手段来压制舆论的时候,大夫芮良夫对厉王说“周王室要衰败了。荣夷公这种人只知道搜刮民财,弄得国人”怨声载道。这样下去,会有大祸的。将来反抗你的就是‘国人’。”周厉王还是不听他的劝告,还认为荣夷公能干,对他更加宠幸,特地提升他当卿官。
这时,诸侯不再来朝见周厉王。于是在公元前841年,“国人”拿起武器起来造反,把厉王放逐到彘这个地方去。厉王的儿子太子静,从王宫逃跑到召公家躲藏起来,请求保护。“国人”又包围了召公家,要他交出太子,召公只得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才勉强把太子静保存下来。
参加这次暴动的人中,据西周铜器铭文说“上级的有司,平时不过问政事,不去约束邦人,不能管理各种官吏,有罪过时也放纵他们,造成他们敢于赶走官长。甚至守卫王宫的卫队也起来造反了。”这就说明参加“国人”起义队伍成员具有广泛性,不仅是劳动人民参加,连周王室的下级官吏也参加进去了。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以后,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叫做“共和行政”(一说因由共地方名叫和的诸侯即共伯和执政)。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这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到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周公、召公立太子静为王,叫宣王。宣王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转移内部矛盾,进行了对戎族的战争。使处于崩溃前夕的西周王朝,又得到了一些时间的稳定。所以史书上称为“宣王中兴”。,这只不过是回光反照。到了宣王的儿子幽王时,西周还是灭亡了。
西周“共和”的背后,是一个被黑化的周厉王,史书上说他是暴君,因残暴统治引发国人不满,发起反抗,把他赶下岗的。
而真实的历史,则是由于周王室衰落,周厉王为重振王室雄风,大力改革,但改革过于简单粗暴,颇有不当之处,结果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下岗。
西周王朝传到周厉王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日益衰微,前面几代君王不思进取,常年累积下来的问题很大,可谓是积重难返。
当时整个周王室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一塌糊涂。
经济上,周王室已经入不敷出,国库空虚,难以支撑。
军事上,武备废弛,四方蛮夷常来打劫,诸侯国也对王室不买账。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反正周厉王接下的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
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重振周王室雄风,周厉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但这些改革,既触犯了旧贵族利益,也有不少失当之处,结果导致改革失败,周厉王也成了罪魁祸首。
想要了解西周“共和”这件事,就必须先了解周厉王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
周王朝的用人策略其实存在很大的漏洞,非常死板,比起商朝来,还是缺点很大。
一个王朝想要振兴,必须要有大才辅佐,这样的人才一般会充当宰辅之类的高级职位,以辅佐君王励精图治。
,西周时代,周王室有个用人制度,就是周(周公)、召(召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
这俩人都是西周开国名臣,也是后来“成康之治”的功臣人物,周王室的制度规定他们的后代永远都是公卿级职位。
也就是说,在选用人才方面,西周是贵族世袭制度,但贵族不可能每一代人都出贤才啊。
既然贵族不能保证每一代都出贤才,他又占着最关键的职位,导致真正的贤才没有上升通道。
而西周之前的商朝,类似于宰相这种高级职位,除了任用王族之人外,商王还任用伊尹、傅说这种奴隶出身的贤才。
西周王室如此刻板地采用贵族世袭的制度,导致了真正的人才没有发挥的余地。
周厉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胆启用了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
这就导致了旧贵族的不满,他们抗议周厉王周厉王用“贪暴”之人而不用“旧章旧臣”,指责周厉王品德差劲。
在经济方面
自从周厉王任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之后,虽然一开始在军事上,对淮夷作战失利,但经济上有了起色。
西周时期的山川菏泽名义上为周人共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所有,周王室并没有直接掌控。
在任用荣夷公后,采用“专利”制度。
所谓专利,就是以西周朝廷的名义垄断山川菏泽,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伐木、捕鱼,都要交税,以此剥削国人。
这种手段,在短期内使得周王室国库充盈了不少,极大缓解了财政危机。
但既得罪了贵族集团,也得罪了平民阶层,自然是反对声一大片。
在农业方面
周厉王亲自抓农业,以“稼穑”(农业生产劳作)为国家大事,有了周王的亲自干预,农业也得到了发展。
在军事方面
由于前期国力弱小,周厉王派出虢公长父率军征伐淮夷,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
但随着改革的进行,西周国库有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军队在整顿之后也有了战斗力。
这时,噩国反叛并攻占了不少西周土地,兵锋已经威胁到京畿之地。
周厉王直接从宗周调来西六师,从卫国调来殷八师,从西、北两个方向夹击噩国军队。
此战,周军大败噩国军队,攻灭噩国。
不久后,淮夷部落举兵进犯西周边境,周军在作战失利后,周厉王亲自指挥军队展开反击,一举平定淮夷之乱。
至此,周王室国威大振,诸侯震慑。
当时的楚国,向来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楚国的国君早在周夷王时期就已经称王。
但就在周厉王的改革取得成效后,楚国的国君熊渠惧怕强大的周王室会举兵讨伐,于是主动取消王号。
但这场改革还是给周厉王带来了祸患。
一方面,是因为周厉王的改革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不仅是贵族利益,连平民也一块儿得罪了。
另一方面,周厉王采取一些错误的政策,最终激化了所有的矛盾。
比如,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周厉王干脆靠出售爵位来换钱。
只要家里有钱,就可以买一个爵位,,这种爵位是没有封地和权力的,仅仅是个爵位而已。
但这件事直接让周天子的威信扫地!
诸侯以及那些本身有爵位的人,都是凭借赫赫功勋才获得的爵位,现在花钱就能买,把那些有功之人置于何地?
诸侯和平民从此以后开始不认可周天子的权威,这对周王室的威信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除此之外,虽然周厉王出兵讨伐四方,重振周王室国威,但多次征战也耗费了大量的钱粮,国库依然处于紧绷状态。
周厉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又加大力度盘剥,贵族和平民承受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怨声载道。
所以,召公为此劝谏周厉王,请求废除对山川菏泽的“专利”制度等一系列新政。
但周厉王不仅没有听,反而大怒,为了打击对新政不满的人,他找来一个叫卫巫的人,组织人手监听贵族和百姓。
只要在私下里议论周厉王的过失,就很容易被特务监听到,然后就会立刻被抓起来砍了。
弄得都没人敢说话了,人们在街上都只能使眼色来交流。
周厉王听说后,找来召公对他说,谁说新政是错误的?你看百姓们都没有怨言嘛。
这时,召公回了一句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就是说,想要堵住百姓的嘴巴,后果比堵住河流更严重。
当河流被堵住后,里面的水会像蓄水池一样,越积越多,决堤,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要像大禹治水那样,应该进行疏导,而不是堵截。
对待百姓也应该开放言论,让百姓敢说话,不然沉默太久,终究会爆发,到时候直接威胁王室安危。
但周厉王并没有听进去,百姓就在这种只能靠使眼色交流的日子里压抑了三年。
三年后,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群起而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反对武装迅速包围并攻入王宫,周厉王只好仓皇而逃,躲在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当时,起来反抗的百姓纷纷要求处死周厉王的太子,但召公为了保全太子,将自己的儿子送出去,被反对武装处死。
国人处死太子(假太子)后,事情并未结束,因为周天子被赶下岗了,国家总要有人治理吧。
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周公(周公旦之后)、召公(召公奭之后)共同处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执政。
这就是西周“共和”的前因后果。
从客观上来说,周厉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重振国威,挽救日益衰微的周王室。
,周厉王接手的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即便是改革,也非一日之功,急不得。
周厉王就是改革过于急躁,而且在手段上采用了错误的方式,最终激化了各方的矛盾。
而且,这种简单粗暴的改革,似乎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短期受益,却损害了长期利益。
导致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周厉王缺乏改革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真正的治世之才辅佐,空有改革之志,却无改革之才。
结果所有以图强为目标的新政,全部被旧贵族和反对者拿来当做攻击周厉王的舆论武器。
最终堂堂天子被平民赶下岗,留下一个千古骂名,究竟是可怜呢?还是可悲呢?
史记里是骗人的!西周共和执政是共伯和当政,周公和召公辅政,共伯和是方伯,诸侯之长代天子行事,可伐天下不臣诸侯,方伯不是爵位,是一种代表,权力,或是官职,春秋五霸那几位爷就取得这种权力,号令诸侯和征伐天下!记住,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当年,西伯侯姬昌,又是伯又是侯的!姬昌是西方诸侯之长,方伯比诸侯大(仅限殷,周时代,),哈哈!这是我的观点,说得不对的话,请大家纠正
奇闻怪事
-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是谁
- 紫禁城闹鬼是真的吗 紫禁城闹鬼是怎么回事
- 80年黄河透明棺材事件 80年代黄河透明棺材始末
- 51区外星人录像是真的吗 51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 姜潮麦迪娜恋爱过程 姜潮麦迪娜怎么认识的
- 根达亚文明大概离现在多久 根达亚文明距今多少
- 赤塔事件真的还是假的 赤塔事件到底怎么回事
-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的
- 邓超出轨安以轩:邓超出轨安以轩是不是真的
-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方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
- 湘西鬼结婚事件:湘西鬼结婚事件真假
-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绝密档案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
- 李维嘉的父亲是谁 李维嘉父母是哪里人
- 朱秀华事件是不是真的 朱秀华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 太湖冤魂:太湖冤魂事件真假
-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