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_怪人怪事

为什么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6www.bnfh.cn怪人怪事

为什么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有引起列国干涉,而齐湣王灭宋就遭围殴?

我是老湿基,我来回答!

,得先说说宋国的重要性1、位置太过重要,宋国毫不客气的讲,就相当于现在的阿富汗之于亚洲、欧洲各国一样,位置太显眼了,任何一个强权崛起或者扩张,都越不过宋国,还有就是,宋国的土地太过肥沃,虽然地盘没有燕国打,但,宋国可是比燕国产量多的太多了;就是,宋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宋国可以把各国的商品互相倒卖做倒爷,所以,宋国当时的富裕可是让多国垂涎三尺的,自然,宋国的财富那可不是盖的,哪个王不馋?

当初,齐国企图吞并燕国,全赖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才逼得齐国撤军。若是赵国被灭,燕国失去了这个最强外援,恐怕是自身难保,齐国的铁蹄必定会踏入燕国。

为了防止齐国与秦国结盟,苏秦向齐湣王谏言道“若是天下由秦国和齐国共治,大王觉得,这天下百姓是会尊秦还是会尊齐?”

答案显而易见,齐湣王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回答道“自然是尊秦。”

世人尊秦便意味着一旦各诸侯国被灭,齐国就再也难以与秦国抗衡,到那时,秦国为了一统天下,齐国也许会成为秦国下一个吞并的目标。

可若是齐国能放弃“东帝”的称号,以代周自立,擅自称帝为由,联合各国伐秦,到时候,局面就会大不相同。

在苏秦的一番极力游说之下,齐湣王放弃了帝号,摒弃了与秦国的盟约。

之后,齐湣王更加坚定了伐宋的决心。为了向中原继续扩张,齐国第二次率军攻打了宋国。面对齐国的背信弃义,秦国也不甘示弱,直接剑指齐国。

此时,齐湣王有些慌了神,连忙求助于苏秦。于是,苏秦向齐王建议,联合各国抵制强秦,并向齐王承诺定能说服各国诸侯。

苏秦的计划是以齐国为首,联合燕、赵、魏、韩,由五国组成联盟,共同抗击秦国。在当时,苏秦想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些矛盾复杂的诸侯国组成统一战线,简直难如登天。

此时,已经得到消息的燕昭王怀疑起了苏秦。

他认为,苏秦作为燕国派出的间谍,是为了弱齐强燕的,可如今,组成以齐国为首的联盟不是增加了齐国的力量吗?难道他已经投靠了齐国?


所以,当苏秦回到燕国王宫的时候,燕王对他是不冷不热,态度疏离。

苏秦见燕王如此态度,落寞地问道“难道忠诚也会获罪吗?”

燕昭王闻言,冷冷回道“忠诚如何会获罪,只怕是有人自己不忠罢了。”

苏秦摇了摇头,说道“大王,我听说有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做官,他的妻子在家不甘寂寞与人私通,那个人即将归家,妻子害怕私情暴露,就指使侍妾端毒酒给丈夫喝,那侍妾不想残害主人,也不想夫人被赶走,于是假装摔倒,将毒酒洒了,主人见状大怒,打了那侍妾五十竹板,那侍妾保全了所有人,却自己难免责罚,她难道不是因为忠诚获罪的?”

燕王听罢,叹了一口气,说道“苏秦,我知你此去齐国十死无生,燕国需要你,就让寡人看看你的忠心吧!”

苏秦离开燕国后,又先后去了魏国、韩国和赵国,以土地、资源与军权为交换条件,顺利说服赵韩魏三国加入了伐秦同盟。


公元前287年,苏秦凭着他的三寸之舌,成功凝聚了五国的力量,组建成伐秦同盟。

此时的苏秦,已然到达了他事业的巅峰,,他并不开心,因为他担心若是五国谋秦的计划真的成功了,齐国的国力就会大增,这与他弱齐强燕的意图背道而驰。

为了完成他的间谍任务,苏秦在促进五国谋秦计划的,开始挑拨其他四国与齐国的关系。为了能缓和与四国的关系,齐湣王暂停了第二次伐宋的计划,齐湣王仍贼心不死。

为了能尽早拿下宋国,齐湣王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与秦国秘密交换条件,可任由秦国攻取魏国的安邑,齐国绝不插手。

此时的齐湣王早已沉浸在五国霸主的美梦中不可自拔,贪婪让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策,最终将他与齐国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03

五国伐齐

苏秦并不是真的为齐国考虑,可是齐湣王却当真了,他不明白,苏秦已然将齐国置于秦国和各诸侯国的对立面,也只有这样,燕国才有可能实现联合伐齐的目的。

公元前287年,齐国一遍联合各诸侯国西向伐秦,一边又牺牲了同盟国魏国的利益,笼络住了秦国,发动了第三次攻宋战争,一举吞并了宋国。

齐国如此行事,简直是背信弃义的小人,齐国瞬间成了众矢之的!

最先感受到威胁的是韩、赵、魏三国,这三国长期处于秦、齐两国的东西夹击之下,只有维持两国平衡,才能求得自保。

所以,当秦国东进,想要蚕食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可当齐国吞并了宋国之后,迅速强大起来之后,他们也不会坐视齐国独大。

所以,当宋国被灭后不久,赵国便率先骑兵攻打了齐国,而后魏国也紧随其后,联合秦国策划伐齐。

而魏国此举正中了秦昭襄王的下怀。

齐国国力强盛,地处东海,与秦国又隔着赵、韩、魏三国。多年来,秦国很难对齐国进行军事制裁,眼看着齐国日渐强盛,却无可奈何。

可如今,赵国已经充当了急先锋,魏国也准备起兵攻齐,一旦齐国灭亡,燕、赵、韩、魏四国呈孤弱之势,吞并便只是时间的问题。

于是,秦昭王豪横地昭告天下,倾一国之力,起兵伐齐。

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命蒙骜为将,率军攻打齐国河东地区,秦军长驱直入,一举夺下九座城池。

公元前285年,秦国将赵国推上了伐齐联盟长的位置,赵国随即联络燕国加入了伐齐同盟。至此,五国伐齐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秦国联合燕、赵、韩、魏四国,派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率一军,由燕将乐毅统领,浩浩荡荡的杀向了齐国。

一场轰轰烈烈的灭国之战就此打响!


乐毅率领燕赵联军从西南方向攻入齐国,夺取了灵丘,继而发兵攻打高唐。为了守住高唐齐国举倾国之兵,命触子为将,在济西迎战乐毅。

为了尽快将联军赶出齐国境内,齐湣王向触子下了死令,若是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灭其宗族,刨其祖坟。

得到命令的触子一时间心神大乱,刚一开打,齐军就鸣金收兵,而燕赵联军则在秦军的配合下乘胜逐北,齐军在济西惨败。

齐湣王大败,连夜逃回了临淄。他一面派遣使者向楚国求援,并允诺将淮北之地割让给楚国,一面检点军队,登城设守。

济西一战胜利后,秦军挥师南下,将齐国刚刚夺取的定陶收入囊中,韩、赵、魏三军各自分路收取边城。

而乐毅则率领联军一路西进,长驱深入,所过之处齐军皆溃败散逃。燕军势如破竹,大军直逼临淄城下

乐毅出兵六个月,所攻下齐地共七十余城,皆编为燕之郡县,惟莒州与即墨坚守不下。

直到燕国的军队兵临城下,齐湣王才如梦初醒。眼见大好的江山即将逝去,他才悔不当初,为何当初会如此轻率就做出伐宋的决策呢?

齐湣王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头脑一下子清明起来,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苏秦捣的鬼。是他蛊惑寡人伐宋,是他怂恿寡人与秦对立,是他授予寡人出卖盟友。

这一切的祸根都是苏秦,他居然敢欺骗我大齐!

可是,等齐湣王想明白一切的时候,五国的军队已经杀到了齐国国都的门口,为了泄愤,齐湣王将苏秦杀死,尸体被五马分尸示众。

,苏秦的死并不能抵挡五国的铁蹄,在燕国大将乐毅的带领下,燕国士兵冲锋陷阵,接连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将齐国灭国,一雪当年齐国进犯燕国之耻。

燕国终是完成了伐齐的心愿,苏秦虽然身死,他的谋划无疑是成功的。


04

如果说这是一盘棋,那些各国的王侯将相,血洒疆场的各国将士,充其量都只是其中的棋子,这个操盘者苏秦实在是令人胆寒。

历史上对苏秦的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他是奇才,三寸不烂之舌,可倾城覆国,纵横捭阖间,可左右天下大势。

也有人说他是祸国殃民的小人,他的人生是间谍的一生,是阴谋的一生。春秋无义战,战国尚功利,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他刺股求学,百折不挠的上进精神,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却值得我们后世推崇,这就是一个纵横家的英雄本色,一个战国游士的精神风骨!




公元前306年,楚国消灭越国,因为越国基本接壤的国家是楚国,并且处于偏远之地,对其他国家影响不大,其他国家除了外交上反对以外,没必要出兵干预;秦国灭东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渐蚕食,公元前249年,东周已经在秦国之中,为国中之国,且只有一城,灭亡他其他国家根本都没什么意见,可以借助东周王室的东西已经都不存在了;韩国灭郑国,时间也比较长,郑国长期依赖魏国,外交上非常失败,韩国和魏国达成协议,韩攻郑国,魏国攻击楚国,互不干涉,双方达成一致。被抛弃的郑国就在公元前375年被消灭,外交失败导致其败亡;中山国是赵国的国中之国,但面积不小。赵国消灭中山国用了12年,中山国这个时期的主要盟友齐国正和秦国打的精疲力尽,齐国对中山国擅自称王心里也不顺,不愿意帮助它。中山国外交支持的国家魏国也无暇出手相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增,瞅准时机五战而消灭中山国。(战国时期被灭掉的五个诸侯国,东周后来迁移到秦国内)

这些灭国之战,战胜国都经过政治外交努力,平衡各种力量后才动手消灭这些弱国,避免被其他国家所针对,功夫做到家了自然没有遭到其他国家的攻击。

齐湣王如何灭宋?

齐湣王于公元前301年即位,他继位后开始四处征伐,在垂沙之战击败楚国;函谷关之战,攻破函谷关,击败秦国,迫使秦国割地求和;趁燕国内乱,击败燕国。这时候的齐国风头正劲,出现了齐秦争霸的局面,其他国家根本上不了台面。处于顶峰时期的齐湣王自称“东帝”,俨然以帝王自居,此时秦昭襄王自称“西帝”,两国互相尊称。

燕国为了防止齐国灭掉燕国,派出了间谍苏秦,游说齐湣王转而攻打宋国。公元前295年,齐国进攻宋国,遭到列强的激烈干预,被迫中止灭宋。(苏秦剧照,他忽悠了齐湣王讨伐宋国,避免燕国灭亡)

宋国有天下陶城,是当时最大的陶瓷(山东定陶)和贸易集散地,粮食产量充足。各个国家都眼馋这块肥肉,谁也不可能独吞。齐国欲借助占领宋国进军中原,称霸诸侯,第一个反对齐国攻占宋国的就是秦国。

公元前287年,为此齐湣王把“东帝”的称号去了,联合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围攻秦国,秦国肯定无暇照顾到宋国,齐国趁机再出兵宋国,双管齐下。这时反对的秦国被控制,齐国放心大胆的于公元前286年第三次进攻宋国。

这时宋国向不牵扯战事的楚国求救,楚国明面上答应救助,但救兵却迟迟不发。楚国意图让宋国和齐国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可惜的是,宋王偃暴虐,民众不堪其苦,宋国都城很快被攻破,楚国的如意算盘破灭了,宋国这一块肥肉让齐国独吞了。(齐湣王剧照)

齐国为何遭到五国联合群殴?

齐国为了保住宋国这一肥肉,派遣了20万兵马驻守宋地,防止其他国家染指。韩赵魏三国一看,你齐国让我们对抗秦国,而自己轻易占领了宋国,一点好处也没有给他们,把三个国家当猴耍了。于是,魏韩两个国家,偷放秦军经过自己的国土,攻击齐国在宋的军队,秦军击败了齐国驻防的一部分。(乐毅剧照)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组成联军,以乐毅为统帅,在济西之战击败齐国主力。昔日傲慢的齐湣王狼狈逃窜,先后流亡卫国、邹国、鲁国,因为傲慢都被赶跑了,跑到了莒(山东日照莒县)。唯一未出兵的楚国这个时候也假惺惺的派军进入齐国,齐湣王幻想利用楚国军队打击联军,没想到楚国也是想分一杯齐国的土地,齐湣王稀里糊涂的就被楚国将领淖齿给杀了。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战国时期的几个主要国家通过发展已经泾渭分明,齐秦两个国家势力最雄厚,楚国,韩赵魏燕四国,为了生存,他们要联合遏制的国家是秦国和齐国。

齐国占领宋国之地,这里是战国时期的贸易主中心,粮食产量充足,钱粮具备,如果让齐国一直占据,不出几十年,齐国肯定将超过秦国,到时统一全国的将不是秦国而是齐国。战国诸强都是明眼人,齐国这种发展势头一定要遏制,群殴成为必然,六个国家齐聚灭齐也就不足为奇了




齐国被围殴的原因在于没有绝对的力量支撑,却敢吃独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四个字利不可独(谋不可众)。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适用这个规律。强悍如楚霸王,用人唯亲、舍不得分利,被韩信、陈平等人抛弃;而战国中期的齐国,这个一度让秦国忌惮的强大存在,也在这个问题上摔了个大跟头,导致战国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纵览战国时期,如果以国家实力强弱为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魏国称雄时期,大致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前343年马陵之战,这六十年间,在魏文侯、魏武侯、前期魏惠王的率领下,魏国一家独大,列强难以与其争锋;

阶段二秦、齐两雄并立时期,始于马陵之战,终结于公元前284年六国伐齐。这一阶段也持续了大约60年,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领导下势头凶猛,甚至一度比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更有霸王之相;

阶段三秦、赵军事对抗时期,始于五国伐齐之后、终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毕其功于一役、打掉赵国40余万主力军,崤山以东再也没有可以与其单独对抗的诸侯;

阶段四秦国一家独大,直至一统天下。

历史上并没有天选之子,任何看似必然的成功,背后都是凶险万分的博弈与争斗;泱泱战国、大浪淘沙,前浪后浪接踵而至,当魏、齐、赵相继被拍死在岸上后,秦国笑到了。

若以后世的视角来看,魏、齐、赵的倒下让秦国最为受益;但在实际上,只有赵国(以及楚国)是被秦国亲手打趴,导致魏、齐衰落的主因则在于六国内部。齐国的衰落过程最能证明这一点。

当初把魏国掀下马的,主要就是齐国。战国初期的齐国,曾经备受魏国的欺压,公元前380、378年,韩赵魏多次联合进攻,齐国难以抵挡。齐威王在位后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举贤用能、赏罚分明,起用邹忌、田忌、孙膑等人,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最终经过桂陵、马陵两大经典之战大败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中原。

随后的齐宣王时期,齐国继续强盛。公元前314年,齐国曾趁着燕国内乱挥师北上,几乎将这个战国七雄之一吞并,创造了“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的壮举。

但在当时,能与齐国相抗衡的除了西边的秦国外,还有南方的巨无霸楚国。楚威王在位期间曾经挥军伐齐、吞并越国,纸面实力过于强大,由此被推举为合纵之长。

,当时的天下其实处秦、齐、楚三强并立的格局,而且齐、楚多次合纵,貌似局势对秦国极其不利。但就像张仪分析的那样,合纵之所以难以持久,关键就在于六国内部也各有所求,很难拧成一股绳。以齐、楚为例,他们自然不愿意坐视秦国东扩,但互相之间也不愿意看到对方一家独大。

,齐威王、齐湣王期间,齐国除了发展实力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削弱楚国,保证自己在山东(崤山以东,下同)的绝对领导地位。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元前313-311年期间,秦国软硬兼施、文武齐上对楚国进行坑蒙拐骗、又打又拉之际,齐国一直持作壁上观、乐见其成的状态。经过这一系列的博弈后,楚国被削弱、与秦国和亲连横;而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后,齐国胁迫楚国合纵,此时的齐国已成了事实上的合纵长。

从那时起,战国进入了秦、齐两强并立期;而齐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利用合纵战略带来的集团性优势。有例为证

为了瓦解合纵,秦国不惜割地拉拢楚国。到了公元前303年,齐国率领韩魏伐楚,以惩罚它倒向秦国;后者不得不派太子为人质换取秦国的支援;

公元前298年,即楚怀王被骗入关中的下一年,齐、韩、魏攻秦,兵锋直抵函谷关;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齐、韩、魏、赵、宋、中山共六国联合攻秦,秦国力不能支,被迫向韩、魏割让土地求和。

由上可见,当时的齐国能够力挫齐、秦两强,正处于巅峰期;从楚国愿意选择与秦国联手来看,也侧面证明了那时的齐国有多可怕。

,到了公元前288年,出现了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的举动,虽然有离间山东六国的嫌疑,但由此也佐证了齐国的地位。

但就在短短4年后,齐国就迅速由盛转衰面对五国的联合攻击,它几乎濒临亡国的边缘。究其原因,就在于齐湣王灭宋事件。

宋国在宋康王时期处于国力巅峰期,史记称它“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有着“战国第八雄”的威名。

宋康王的扩张,引起了列强的忌惮。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但覆灭它的并不是齐国,而是身边的三国“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史记·宋微子世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齐、魏、楚瓜分了宋国,为啥随后挨打的只有齐国?就在9年前,齐、燕、赵曾联手灭中山国,各方不是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吗?

关键就在于齐湣王身上。当初魏、楚联合灭宋,自然是各有所求。以楚、魏两国为例,它们的最大期望就是得到经济、战略地位关键的淮北地区。而这一地区,曾经归属宋国,是宋康王灭滕、伐薛(曾经的孟尝君封地)而得。

但在灭宋之后,齐湣王被胜利果实冲昏了头脑,立即对盟友翻脸“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这种不讲武德的举动,被齐国的死敌燕国察觉到了良机,如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所说“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对于山东各国而言,秦国固然可怕,眼下的齐国则更令人恐惧;而对于秦国而言,这也正是它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于是,公元前284年,乐毅带着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楚国则以救齐名为趁火打劫,齐湣王也被楚将虐杀。

经此一役,齐国虽然侥幸复国,但彻底失去了超强地位、退出了问鼎中原的舞台,秦国的主要对手只剩下了虽武力强悍、但综合国力有限的赵国,战国的走向从此明朗。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部分时期的秦国尚且不敢四面树敌,齐国终究为自己过分贪婪的战略冒进付出了惨痛代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