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宰相,将军辞职归里后,和县令谁大?_杨姓_怪人怪事

现代宰相,将军辞职归里后,和县令谁大?_杨姓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5www.bnfh.cn怪人怪事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不搜罗图片凑篇幅,大家时间都挺紧张的,上干货。

题主的问题是圈在官场这个领域,就要考虑官场的规矩。告老还乡有好多情形,是革职还是善终,是得罪皇帝还是根深叶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最大的老板的态度,决定着别说是县令,就是隔壁邻居的态度。如果是革职后告老还乡,皇帝仍然要赶尽杀绝这种的,估计谁见了都是躲着走。如果是严嵩那样没倒台之前就告老还乡的,甭说是小小县令,就是当朝宰相,都要排在见自己爹妈之前。

官场是什么?是打打杀杀吗?是人情世故吗?不是,官场永远是厮杀,是利用,是站队。




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

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

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

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

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

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

在明清时期,县令一般被称为“老父母”,这也就是父母官的意思,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县令就已经他们眼中的“天”了,可若是将县令放入更大的圈子中,他们也就是这样而已了,即便是面对告老还乡的宰相,他们也还是要摆正姿态,最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县令,连举人都要平等对待,秀才都要有几分忌惮。

所以县令在明清时期,其实地位相对以前朝代比较,是在慢慢降低的,也是这样特殊的时代,他们更加无法和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对抗,渐渐地只能沦为这些“豪强”的附庸。

除非有类似于海瑞这种刚正不阿的官员大量出现,才能对这些豪族打击,因为除了退休的宰相势力庞大以外,还有其他的高官勋贵也是一样的不好对付,只不过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了,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也是这些“天”们,最无奈的地方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明清都察院御史们也喜欢监督这些退休高官,因为毕竟是死老虎嘛,扳倒一个退休高官可比扳倒一个在职高官容易多了。

比如明朝翰林学士钱溥退休回家,退休后利用自己关系让儿子倒卖官盐赚钱,结果被御史告发,直接被治罪。

通常来说,地方县令、知府对于这些退休的宰相/将军自然是俯首帖耳的,县令/知府他们自己也是有考核指标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当地税收,如果这些退休宰相和将军严重影响了当地税收,也是会被整肃的。

最大的例子就是徐阶,徐阶退休回老家后,据说全家有九万顷土地不纳税;那当地税收肯定完蛋了,朝廷上下都知道这样不行,于是直接派海瑞出马,直接让徐阶退了一半的土地出来。

其实徐阶家未必真有九万顷土地,十有八九许多是当地亲戚朋友为了不纳税,寄名在徐阶名下的,徐阶乡里乡情不好拒绝,结果越来越多,影响朝廷税收,于是还是被整肃了。




,历代帝王其实也很讨厌退休高官干涉地方行政,比如清朝乾隆帝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乾隆二十二年退休布政使彭家屏状告当时河南巡抚贪赃枉法并且瞒报灾情,虽然乾隆帝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处理了贪腐的河南巡抚,对彭家屏这样退休官员干涉地方事务非常不满,于是专门派人去彭家屏家查访,看有没有什么不法之事,这才引发了后来著名的彭家屏文字狱。

乾隆帝还对彭家屏这样退休官员干涉地方行政愤愤不平

刁风尤不可长,自应严加惩治。

,尽管退休宰相和将军职务比县令高得多,他们也不敢真的太得罪这些地方官,因为真要逼得地方官举报,朝廷未必会站在这些退休高官这边。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内阁首辅徐阶以年老为由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华亭县(上海市松江区,当时归属应天府管辖)居住。


徐阶为官期间政绩斐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以一己之力扳倒了以严嵩为首的严党,嘉靖帝去世后,他又发起了对遭受严嵩打压的忠臣的平反工作,还实施了一系列仁政,极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取得了臣民的尊敬。

,像徐阶这样一个正直之人,却晚节不保,他退休之后无官无职,却仗着自己是曾经的内阁首辅,在当地霸占民田,还以及其低廉的价格收购百姓的良田,前后达二十四万亩之多。

可以说,徐阶的退休生活是十分滋润的,他妻妾成群,儿孙满堂,有吃不完的粮食和用不完的钱,但他依然不感到满足,还大肆收敛钱财。

这还没完,在徐阶的影响下,他的家人、奴仆也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尤其是他的第三子徐瑛,简直就是个恶棍。

当初,徐阶还在朝为官,三个儿子得以门荫入仕,大儿子徐璠官至太常寺卿,二儿子徐琨和三儿子徐瑛则担任正五品的尚宝卿,但这不过是个闲散职务,一般不用去上班。

徐阶退休后,两个小儿子也跟着他回归乡里,以便照顾他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熏陶下,三儿子徐瑛逐渐学坏了,在当地强抢民田、鱼肉乡里,甚至霸占民女赵小兰。


赵小兰本是一农民之女,家中良田被徐瑛抢了去,徐瑛又见她貌美如花,于是将其霸占。

赵小兰的母亲洪阿兰一纸诉状将徐瑛告到了县衙,县令王明友因为收了徐家的贿赂,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将赵小兰的祖父给杖毙了,洪阿兰便不敢再告状了。

这件事原本就到此为止了,但时任应天巡抚的海瑞在微服私访的时候,得知了赵小兰的遭遇,他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对徐家恶性进行严查,最终查明了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并勒令徐阶退还强占的民田。

一时间,徐阶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他,但徐阶根本不怕,也不把海瑞的判决放在眼里,而是开始了一番操作。

为了救下儿子和万亩良田,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中戴凤翔,让其从中斡旋;又写信联络自己的门生、时任内阁次辅的张居正,要求张居正给给事中陈三谟下命令,让其上书弹劾海瑞。

这还没完,徐阶又派人贿赂权贵、太监,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海瑞的坏话。


最终,在徐阶的不懈努力下,海瑞终于被罢免了官职,不过海瑞并不甘心,便在去职之前将徐瑛和王明友给斩首了,然后将官印悬挂在大堂上,回到家乡生活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瑞罢官。

虽然儿子徐瑛被杀掉了,但在与海瑞的斗争中,徐阶还是笑到了,他依然坐拥万贯家产,成为富甲一方的退休官员,日子过得相当幸福,一直活到万历十年才去世,死时八十岁。

由于徐阶退休之后依然势力庞大,干祸害乡里,当时很多人都说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大意是退休的宰相,依然能搅动朝局,并将其称之为“权奸”。

那么,徐阶作为一个退休的宰相,本来是没什么职权的,为何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起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徐阶长期为高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徐阶是嘉靖二年的探花,后来长期在翰林院担任教习,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许多翰林学士都曾接受他的指导,比如说张居正,就是徐阶一手调教和提拔的。

我们都知道,能够进入翰林院的人,都是科举考试排名比较靠前的人,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明朝绝大多数内阁成员都是从翰林院走出来的,翰林院就是宰相的摇篮。


徐阶作为翰林院的教习,培养了大批出将入相之才,这些人即便不进入内阁,也都是六部长官或者地方大员,以张居正最具代表性,他成为了后来的内阁首辅。

并且,徐阶因为深得嘉靖帝宠信,所以有机会提拔大量人才,再加上后来徐阶在内阁首辅任上也重用了不少人,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徐阶的门生故吏及亲信之人遍及朝堂,即便他退休了,这些人也都视他为尊为长,以此他的影响力巨大,很多人给他面子。

比如说,徐阶的儿子徐瑛被抓之后,他就写信给学生张居正,张居正贵为内阁次辅,竟然也得给老师徐阶面子,包庇徐阶的罪行,对海瑞进行弹劾。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因为没有徐阶的帮助,他早就被排挤出朝堂了,更不可能进入内阁,而这也是当时官场风气使然。

试想一下,就连内阁次辅张居正都维护徐阶,那其他官员还有什么理由跟徐阶过不去呢?了,海瑞是个例外。


第二,徐阶扳倒严嵩的过程中,拉拢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利用嘉靖帝逐渐厌恶严嵩的心态,经过一番精密策划,先斩杀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然后设计让严嵩退休,严氏一党也被一网打尽。

严嵩担任内阁首辅十五年,擅权误国、祸害臣民,可谓天怒人怨,徐阶将其扳倒之后,为那些遭受严党打压的官员平反,让他们重返朝堂,就连当时还在狱中的海瑞(因为上书指责嘉靖帝而被捕入狱),都曾接受过他的帮助。

因为扳倒严嵩并为官员平反,徐阶赢得了朝堂上下一致赞誉,这为他积攒了广泛的人脉,威望也极大提高。

可以说,当时不管是不是徐阶的门生故吏,都为他铲除国贼而将其视为偶像,并且他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维护了一大批官员,尤其是那些镇守边疆的将领,之前经常因为小过错而被杀,但许多人在他的庇护下免于被杀,他得到朝堂上下的一致拥护,被称之为明相。


可见,徐阶因为扳倒严党而拉拢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这些人大多成为他退休之后的保护伞,可以让他安稳度过余生。

从以上内容可以知道,徐阶以内阁首辅之职退休之后,其实没什么权力,无法直接干涉其家乡县令断案,但他在朝堂上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县令因为不敢得罪他而选择纵容,即便是贵为巡抚的海瑞,也不是轻易可以扳倒他的。

事实上,历史上多数情况下,出将入相的官员退休后,虽然没有权力,但他们依然享受特权,而且影响力极大,主政一方的县令根本管不了他们。

大约从唐朝开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官员一般到了七十岁就得退休,叫做致仕,这是为了体恤官员的考量,也是为了让朝廷新老交替、补充新鲜血液。

一般而言,一个官员如果正常致仕,可以享受以下几种待遇

第一,物质待遇丰厚。

官员致仕后,可以享受半俸或者全俸,也就是为官时一半或者全部工资,并且皇帝会赏赐钱财和土地,官府也会定时去慰问,送点生活物资和礼品之类的。


对于位高权重的宰相或者将军,待遇就更丰厚了,一般可以保留全部俸禄,而且皇帝还会赏赐大量财物,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

第二,政治待遇也很好,还可以惠及子孙。

宋朝法律中就明确规定了,官员致仕之后,可以以高一级或者多级的职务退休,比如宋仁宗时期的兵部尚书张士逊在致仕的时候,就连升数级到太傅之位,享受太傅的退休待遇。

并且,致仕官员尤其是宰相或者将军,是有资格定期参与大型活动的,比如皇帝登基、祭祀活动或者庆寿活动,等等。

还有很多官员,哪怕是致仕了,依然保留了虚职,虽然不参与朝政(也有以顾问身份继续参政的案例),但依然享受超高的政治地位,与朝堂保持着紧密联系。

并且,致仕官员的子孙也可以得到好处,靠“荫补”政策来指定一些子弟入朝为官,七品以上四品以下官员可以指定一人,四品以上可以指定一到三人,而宰相和大将军则可以指定多人。

凡文武朝官、内职引年辞疾者,多增秩从其请,或加恩于其子孙。

如果官员致仕后生活出现困难,还有权力向朝廷要求“恩例”,即向申请朝廷为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朝廷一般都会帮忙的。


,官员正常致仕是可以享受很高物质和政治待遇的,官职越高待遇越好,尤其是宰相和大将军,可以享受超乎寻常的待遇。

,对于致仕的官员,朝廷也是有所限制的,严禁他们干预朝政、干涉地方管理。

尤其是宰相或者大将军这种位极人臣的官员,他们致仕之后影响力依然巨大,朝廷担任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继续搅动朝局,所以原则上不允许他们干政,也不允许干涉地方官行使职权。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宰相或者大将军致仕之后,其实是没有实际权力的,但因为其政治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地方乃至朝堂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也就是说,宰相或者将军退休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居住,就是老百姓了,原则上是要接受地方父母官管理的,但现实并不完全如此,那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地方官一般是不敢也不愿意管理退休的宰相或者将军的,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曾经位高权重,门生故吏众多,得罪他们就是自己找不痛快。


因为有所忌惮,所以地方官对退休的宰相或者将军是尽量礼遇的,能不得罪就不得罪,即便他们犯法了,地方官也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甚至,有些地方官对退休的宰相或者将军卑躬屈膝,极尽谄媚,以此来巴结他们,让他们替自己说好话,从而获得升迁的机会。

像海瑞这样刚正不阿,不怕得罪权贵之人,在历史上毕竟是少数,而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悲惨的。

那么,这些退休的宰相或者将军,他们又是怎么与地方官相处的呢?

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像徐阶这样仗势欺人的,他们虽然退休但依然影响力巨大,根本不惧怕地方官,为了个人私利而祸害一方,生子公然干涉地方官管理,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像海瑞这样冒极大风险抗争到底。


还有一种是,遵纪守法,老老实实当普通百姓,安心过自己的日子,比如嘉靖早期的内阁首辅张璁,他因病致仕之后回到老家居住,一直到去世都低调做人,不干涉朝政也不危害地方,以至于嘉靖帝本来不喜欢他,也为此颇为感慨,多次派人去看望他,还赏赐他大量钱财。

了,也有极少数退休的宰相或者将军,虽然干涉地方官管理,但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比如地方官如果不是什么好官,这个时候他们为了主持正义而挺身而出,直接出面干涉或者向朝廷检举揭发,朝廷一般不会怪罪他们,还会进行妥善处理。

用以上内容可知,退休的宰相和将军虽然没有实权,但其实影响力很大,不是地方官可以管得了的,两者多数时候是井水不犯河水,以彼此相安无事为准则。

了,对于那些因为失宠或者犯罪而被迫致仕的宰相或者将军,不但待遇要差很多,地方官对他们也没什么好脸色。

就拿严嵩来说吧,他儿子严世蕃被杀之后,他失去了左膀右臂,最终被嘉靖帝勒令致仕,家产也被抄没了。


由于严嵩是罪臣,不享受任何退休待遇,导致他只得四处流浪,吃不饱、穿不暖,百姓们唾骂他,他家乡的父母官也肆意凌辱他,他最终在饥饿和疾病中去世。

了,那些退休之后为非作歹的宰相或者将军,也不都像徐阶一样有好下场,比如朱元璋时期的中书左丞相李善长,退休之后从汤和那里借兵私建住宅,还纵容手下欺压良民,甚至卷入了胡惟庸案,最终激怒了朱元璋,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起来说,退休的宰相或者将军虽然没有职权,并且原则上受地方官管理,但实际权力要比地方官大得多,地方官一般不敢管他们,反而对他们忌惮三分。

明清时期,为了解决退休的高级官员成为地方一霸,曾短暂实施过一项政策,即将退休官员安置在京城居住,给予他们高的待遇,有时候也让他们发挥一下余热,为国家献计献策,这样还可以为朝廷博得一个善待臣子的好名声。


只不过,这个政策并没有实施太久,毕竟代价实在太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回乡养老的,清朝中后期对退休官员的管理很严格,极少有徐阶这样为害一方之人,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宰相或者将军,朝廷给他们的待遇很好,他们一般都老老实实安度余生,不会惹是生非。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