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满族创建的,满族正在中国的哪个中央?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回答题主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满族、满洲和女真虽然存在关联,但不是一回事。满族包括满洲,满洲包括女真,但不限于女真。建立清朝的是满洲中的建州女真。这里的“满洲”是皇太极将部族旧称“女真”改为了“满洲”,是族名,不是地域名称。
满洲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建州女真外,还包括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以及被编入满洲八旗的辽东汉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郝哲、鄂温克、锡伯族等成分。满洲八旗中骁勇善战的索伦兵,就是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为主的部队。
唐代时,肃慎人的后裔大祚荣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即振国。后来,唐朝皇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振国改称为渤海国。与此, 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同为肃慎人后裔的黑水靺鞨人也经常向唐朝进贡。之后,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随后改设黑水府。唐朝皇帝还分别授予黑水靺鞨各部首领都督、刺史等官职,并赐他们李姓。
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东海女真,建州女真是努尔哈赤的所属的部族,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包括今天的达斡尔、鄂伦春、郝哲、鄂温克、锡伯族等。所以,建州女真不能和满洲划上等号。在清朝,“满人”仅指“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都不算“满人”。
建国初期,国家在划分满族成分的时候,将原来的“汉军八旗”这个在清朝不算“满人”的人群,绝大多数划入了满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大规模成立了满族自治县、自治乡。基于国家当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照顾政策,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口规模原本达不到设立自治区域的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办法把原本是汉族的人口变更为满族以符合要求。
后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比如子女上学加分照顾,计划生育照顾等等,河北省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汉族也把民主属性改为满族。至此,满族的人口构成结构开始发生改变。所以说,今天的满族不能和满洲以及女真划上等号。满族包括满洲,满洲包括女真,而女真中又包括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才是建立清朝的民族,女真是今天满族中很少的一部分。
有人错误地把“女真”当成了“通古斯”,然后错误地认为满族就是“通古斯”,其实这种说法不对。“通古斯”源自英语“tungus”的翻译,其实指的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之所以会出现女真人是“通古斯”这个认知上的错误,主要是源自俄罗斯人。他们从西伯利亚当地的少数民族中获知了“东胡”这个词,然后把这一区域标称为“tungus”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都称为“tungus”人。之后,“tungus”这个词经由俄罗斯传入西方,再由西方传入中国,被翻译为“通古斯”。于是有些人就认为“通古斯”不同于东胡,其实二者是一回事。
东胡,即“通古斯”,也就是“tungus”。事实上,中国古籍中的东胡,就是后来的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兀室韦(蒙古族中蒙古部落的祖源)。今天的达斡尔、鄂温克、锡伯族属于东胡;郝哲属于肃慎;鄂伦春究竟属于东胡还是肃慎还不确定,但他们都是纯种的东亚黄种人。今天,生活在俄罗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主要居民被称为“通古斯”人,他们的确是突厥人。只不过这些突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远东地区,没有经历过历史上突厥人的西迁,也就没有和西方的白种人进行过融合,所以他们基本保留了隋唐时期古代突厥人的原貌。
也有人认为满族人的祖先是“布库里雍顺”,这种说法也不对。关于“布库里雍顺”地传说,也只流传于建州女真内部。相传,建州女真的先祖“布库里雍顺”的诞生,是因为他的母亲吃了鸟蛋而生下他。这到和历史上商王朝的王族先祖契的降生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或许,这是商人的先祖和女真人的先祖同为东夷人的一种远古原始记忆吧。满族是一个多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建州女真只是其中之一,不能说建州女真的先祖就是满族人的先祖。
根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显示,今天的满族人口规模已达1042万余人。而这其中属于满洲后裔的不足百万,属于建州女真后裔的就更少。大部分满族人,是建国后“汉改满”形成的满族人。今天满族人口规模已占全国总人口的的0.77%,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28%,在中国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人散居全国各地,其中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51.26%,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2.20%。其他满族人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其中在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宁夏、陕西与山西等地区,满族为当地第二大少数民族;在河南、山东与安徽则位列第三位。
满族人在全国分布形成的特点是,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其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宽城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自治乡。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清,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领有中国全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满洲族改称满族。长期以来,有语言,没有文字。到了唐朝时期,公元698年,满族先民?鞨人在现今牡丹江地区,建立了“震国”,其首领大怍荣受大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
当时渤海国民
最主要在东三省,满族和女真族应该是同一个民族。
我外婆家是满族人,抚顺的,外公去世的早,外婆没有文化,但会说满族话,也在前些年去世了,所以家族情况不大了解了,民国后改成付姓,抚顺人,应该是建州卫的,地点也很满族化,英额门,母亲这代人完全汉化了,没有任何满族特征了,也没有感觉满汉有什么不同,这应该是大多数现在普通满族人的状态吧。有点习惯留存就是喜欢煮的方块猪肉切片吃,吃黏食这些了。
满语与女真语关系,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女真语情况,女真语当分为金代女真语、明初女真语和明中女真语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语言材料反应了女真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态,也反应了女真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差异。第二个问题是,满语书面语、满语口语与女真语比较的情况及所得的结论。理清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方能说明女真语和满语的关系。
一是金代女真语,我们只能从(金史)和(三朝北盟会编)等文献的记载中了解一个轮廓;二是明初女真语,我们可以从(华夷译语)中的(女馆杂字)的汉字注音中了解一个轮廓,此种译语编成于
明永乐年间;三是明中期女真语,如会同馆(女真译语),较永乐年编成的略晚。
女真语为满语的祖语,但无论是词汇、语言还是语法,都有不一致的地方。造成这种差异的,不光是时间因素,还有地域因素问题,各个时期语言文字就不做对比了。
女真语过度满语
肃慎女真连满洲,女真语、满语这两种语言本来就是生长在肃慎一棵语言谱系树上的,只是对于这古老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同而已。从金代女真语到明末清初满语的形成,长达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女真语同女真社会一样,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女真语在语法特征、词汇结构、音位系统、语音规则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明代女真语正是处在这一变化过程的重要历史阶段。
满语的形成
女真族改称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它既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当时政治的需要,这就是人为造成的。因篇幅过长就不多说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