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去世再砍头示寡呢?_怪人怪事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去世再砍头示寡呢?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5www.bnfh.cn怪人怪事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很简单,这其中另有隐情。

公元198年,曹操给镇守下邳的吕布写信“不如你投降于我!”哪想到吕布丝毫不领情,而且在陈宫的劝说之下,兵分两路,对抗曹操。

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错失良机的吕布被曹操活捉了。

至于吕布被活捉的原因,说出来还真让人笑掉大牙。

三国时期,被誉为人中龙凤的吕奉先,堪称三国第一猛将,再配合赤兔马这样的神级坐骑,简直堪称无敌的所在。

只可惜,人无完人。

武功造诣极高的吕布,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其实一直以来,在曹操和刘备等人的眼中,吕布就犹如眼中钉肉中刺一样的存在。

吕布与刘备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

早在公元195年,曹操大败吕布军队,落荒而逃的吕布,尽管手刃了董卓,但也招惹了不少的仇家,不仅是董卓余党的追杀对象,,更是让曹操和袁绍这些人嫉恨不已。

兵败如山倒,当时走投无路的吕布,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去投靠当时并不反感自己的徐州刘备。

其实刘备刚刚见到投奔而来的吕布,内心满怀钦佩之情,好吃好喝招待吕布,打算共同开创一番事业。

只可惜当时的吕布,并没有搞清楚形势,在刘备的一句句恭维奉承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即便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当年的吕布,情况已经今非昔比了。

刘备之所以敬佩他,也是有原因的,吕布却不知好歹。

给点阳光就灿烂。

不仅把刘备对他的好当成是理所应当,并且有点看不起刘备的意思,仗着自己以前的光辉事迹,摆架子,耍威风,发脾气。

刚开始,刘备觉得这都是小问题,尽管心里很不舒服,一直也没有发作。

但哪里想到,小日子逐渐舒坦的吕布,居然有点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在刘备的地盘上,居然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了。

当时在吕布投靠刘备的那一年,居然吃里扒外。

当时袁术带兵攻打徐州,呢,本来和刘备统一战线的吕布,却在关键时刻给刘备背后捅了一刀。

也不知道当时的吕布是怎么想的,袁术只是略施小计,就诱使吕布鬼使神差偷袭了下邳,不仅不想着知恩图报,反而勾结外人,让刘备腹背受敌。

这样的行为简直让人有所不齿。

而结果是相当残酷的。

直接导致刘备不得不告别妻女,匆匆逃往海西。

这不是典型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吗?

当时的刘备越想越气,自己好不容易拼搏了大半辈子,在徐州奋斗了自己的基业,结果被吕布这么一搅和,自己反而成了逃亡的那个人。

这笔账必须要算。

关键是后来,好不容易过了一段安稳日子的刘备,居然又被势力大涨的吕布盯上了,心胸狭隘的吕布,越来越看不惯刘备实力日益增长,干脆不装了,直接与刘备摊牌了。

撕破脸亲自出兵攻打刘备。

你想想当年把刘备逼到什么份上了,当时的刘备举目无亲,在吕布的猛攻之下,连妻儿兄弟都来不及考虑,连夜跑路了。

差点让刘备怀疑起了人生,迫不得已选择投靠曹操,这才算安定了一段时间。

一直以来,刘备都以仁义标榜自己,对待吕布这样的人,刘备那三番五次刻骨铭心的体会,实在是仁义不起来。

公元198年,吕布被五花大绑,送到了曹操和刘备面前。

这个时候的吕布看到刘备,顿时精神了许多,或许念及旧情,再加上刘备比较好说话,应该能够放自己一条生路。

所以当时的吕布想都不想,就向刘备求情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救乎?”
一向好脾气的刘备,这个时候脸色气的铁青,你小子都坑我多少次了,还想向我求情,所以直截了当,态度很明确,生怕多说一句话被吕布找到漏洞,所以只是那样默默的看着吕布。

依旧不死心的吕布,把求情目标转到了曹操身上。

“曹老板,我是彻底被你征服了,只要以后你让我跟着你,我一定能够帮你统领骑兵,帮你一举夺得天下!”

听到这个难以拒绝的要求,曹操犹豫了,他也明白,还得征求下刘备的意见。

没想到这个时候的刘备直接了当地说道“你难道忘了丁原、董卓的事儿了吗?”

那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都是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

想到这里,曹操也不敢抱有任何幻想,直接下令,将吕布勒死之后斩首示众。

这个时候的吕布,眼看自己必死无疑,也直接对刘备破口大骂,说他是大耳贼。

其实吕布之死,完全也是咎由自取。

他当年不仅惹怒了刘备,就连一向比较记仇的曹老板,也是他曾经戏耍的对象。

要不然当年的曹操,怎么会让吕布如此不得好死呢?

其实在古代,斩首示众,算得上是重刑之首,死无全尸,摘下头颅挂在城门口示众,这也意味着让死者在死后,都要饱受侮辱与折磨。

历史上,以吕布这样死法的人并不多见。

其实当时刘备所说的话,恰恰也说出了曹操的心声,刚开始抱有的那一丝幻想,也被刘备一语点醒。

关键是曹操也想起了自己与吕布之间的那些不堪过往。

我们不得不承认,吕布是有实力的,当年的吕布也是让曹操害怕的存在。

在曹操大业刚刚建成之时,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大杀四方的曹操,让泗水都能断流,成为一代枭雄,必然少不了流血牺牲。

早年间,跟随吕布一起被处死的陈宫,原本是曹操的手下,他认为曹操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之所为。

所以看不惯曹操的成功,居然找到了吕布,怂恿他占据了兖州,这让曹操倍感压力骤增,关键是两人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争。

这一战,曹操惨败。

同样走投无路的曹操,甚至都想到了一个极其丢脸的举动,那就是投靠自己的发小袁绍,尽管最终没有得以成功实施,但这件事对于曹操的打击极大。

起初,曹操也确实承认是自己实力不够,慢慢他就想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实当年曹操之所以有所小成就,离不开陈宫。

一直以来,曹操待陈宫也不薄,但就是因为自己没能把握好度,没将陈宫留在自己身边,反而让他投靠了吕布。

当年甚至差点要了曹操的老命,这就犹如你最信任的人,居然给仇人帮忙,扎了自己一刀,这种感觉简直比死了还要难受。

所以当年曹操除了记恨吕布,之所以也要让陈宫陪葬就是这个原因,也能起到以儆效尤杀一儆百的作用。

所以当年为什么曹操要如此折磨吕布,还要让他死后身首异处,遭人唾弃,原因很现实也很简单。

,吕布本身就不是省油的灯

一般的死法对于吕布而言,真的有点太便宜他了。

确实,不得不承认,吕布是一个武力值日爆表的武将,但人品确实不咋地。

典型的墙头草。

当年骁勇善战的吕布,被丁原赏识之后提拔升官,但哪里想到,他不仅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投靠了董卓,关键还立马杀了丁原。

后来眼看董卓的嚣张跋扈,已经引起众怒,也丝毫不考虑一切,杀了董卓另寻他主。

要不然为什么他会有个三姓家奴的外号呢?

后来就是吕布投奔刘备的故事了,结果也搞得刘备鸡犬不宁。

,吕布到哪里,哪里就硝烟不断。

、刘备不太想让吕布活下去

如果让曹操做一道选择题,刘备和吕布之间2选1,那其实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又不傻,绝对会选择刘备而不是吕布。

这样做的原因显而易见。

天下武将千千万,但刘备仅此一个。

其实当年对于曹操而言,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确实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离称霸天下还远得多,不服气他的人也有很多。

借此机会,宰了一个吕布,却可以趁机拉拢刘备,也可以为自己扫除一个障碍,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是刘备的话也在理,毕竟吕布可不是什么容易控制之人,好不容易逮到的机会,必须将他绳之以法。

、吕布必须死,而且有大用途。

当年的曹操,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用吕布来当自己的垫脚石,再合适不过了,勒死吕布,这是给他的体面。

随后将吕布斩首,也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威慑群臣,让他们牢牢听话。

而且吕布死后,吕布部下,总得有一个去处,这显然也是曹操趁机扩充实力的好机会,关键是还有一口气,曹操死活咽不下。

自己到底比吕布差在哪里?

丝毫没有仁义道德,如墙头草一样,很多时候见利忘义,居然能够让陈宫背叛自己去追随他,究竟凭什么?

其实吕布这一生唯一的失败,就败在有勇无谋,当年之所以被活捉,也跟他自己不按规矩办事,有莫大的关系,即便是当年有诸葛亮去辅佐他,但要是他不听话的话,孔明先生都有可能会被他活活气死。




吕布的本事在英雄多如繁星的东汉末期,依然是一个顶级武将存在,当时的武将与吕布单挑,无一人可敌吕布。

正是这样一名难得的武将,却在下邳被曹操给抓住了,正是英雄末路,令人叹息。曹操乃世之奸雄,吕布乃世之虎将,二者若能合二为一,恐怕天下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曹操没有接受吕布的投降,原因有二

第一、吕布弑主。吕布先是跟丁原,认丁原为义父,后来董卓派人去劝降,许了他高官厚禄以及赤兔宝马,吕布见财忘义,手持方天画戟,弑杀丁原,带丁原之头前去投奔董卓,以义父丁原之头,换来董卓信任,得到高官厚禄。

随后,吕布又再一次弑主,杀了第二任义父董卓,口号是匡扶汉室,最终落得了一个“三姓家奴”的不光彩称号,直到今天,针对吕布仍有戏谑之词——“人中吕布,专杀义父”,可见吕布的人品,实在是不怎么样。

第二、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了徐州境内,曹操举大兵攻打徐州,发誓要杀了陶谦报仇,入城之后还放任士兵屠城,尽失徐州人心。

这时候,吕布趁虚而入,进攻曹操的根据地衮州,让曹操收尾不能相顾,抢夺了曹操许多地盘,曹操与吕布战,被吕布大败,差点将曹操杀死。

当时的曹操心灰意冷,比赤壁之战时还要颓废,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争霸天下,准备投奔袁绍,可见当时的曹操已经失去壮志,若不是程昱劝阻,恐怕曹操就此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了。

由此可见,吕布对曹操的伤害有多深,曹操对吕布的恨,就有多深。有着深仇大恨,又有被反噬的危险,曹操自然不能容他。

先缢后砍

曹操世之奸雄,若是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吕伯奢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杀之;若是对自己有帮助,杀了自己大儿子和典韦的张绣他也能容下。从这样的案例来看,曹操不能容吕布,深仇大恨为次,主要是因为吕布对他的威胁过于大了。

既然确定了不受降吕布,那么曹操对待仇人自然不会手软,当时陈宫被抓,求仁得仁,处死了之,毕竟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对吕布却没有那么痛快,曹操下令,对吕布采取了“枭首”的刑罚。

所谓的“枭首”,就是砍头悬于城门示众,对被砍头人进行羞辱,对其他人进行警示。吕布在被枭首之前,先被缢杀。

为什么不直接砍头呢?因为曹操对吕布怀恨在心,觉得直接砍头太便宜了吕布,给他这么痛快的死法,难解心头之恨。所以在砍头之前,先采取缢杀的形式将吕布勒死,勒死与砍头有一个很大不同,砍头是一瞬间的事情,勒死是一个慢慢折磨的过程,勒死的人在死前非常痛苦,这才是曹操想要的效果。

那么勒死了为什么还要砍头呢?还是因为曹操恨吕布,在古代,都讲究在死后留一个全尸,得以入土为安。如果只是勒死了事,那么吕布就留下了全尸,这样的结果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曹操勒死吕布只是想让他痛苦,却不想给吕布留下全尸。

所以,勒死吕布之后还是要砍头,砍头虽然不能让吕布痛苦,可以让吕布身首异处,可以将吕布的头悬挂城头,进行示众,对吕布进行羞辱。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曹操觉得自己解气,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综上,曹操将吕布勒死再砍头示众,是为了增加吕布的痛苦,最大限度的让自己解气报仇,一雪前耻。




曹操杀吕布时先勒死再砍头,是让吕布既饱尝痛苦地死去,又让他死后也不得尊严。

说到吕布,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之一,有道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是对吕布悍勇的最高褒奖。

但就是这么一员猛将,却屡屡干下背信弃义之事,也正是因为如此,致使他与曹操、刘备等人相继交恶,最终在下邳被曹操生擒。

而一向爱惜人才的曹操,不仅没有对吕布重用,反而在擒获他之后,先是将其“缢杀”,随后又将其“枭首”。

“缢杀”即勒死,“枭首”则是砍头,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吕布“死了”两次,那么说,曹操既然以及勒死了吕布,干嘛还要多此一举,再将其砍头示众呢?

其实说白了,曹操这么做,源自于他对吕布的恨之入骨,并且,这么做还能一举数得。

吕布与曹操的第一次交恶,还是在他担任兖州牧的时候。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大军攻打陶谦,在其出征之后,原本与曹操关系密切的张邈,在陈宫等人的游说下,决意反叛曹操。

之所以张邈要反叛,与吕布有一定关系。

当年,吕布杀了董卓之后,由于受到李傕和郭汜的围攻,不得不一路逃窜,先是投奔袁术被拒,之后投奔袁绍又险遭杀害,最终还是在逃亡路上途径陈留时,被张邈收留。

张邈不仅收留了吕布,又对其盛情款待,两人还拉着手发誓结好。

但这件事,被袁绍得知后,极为恼火,张邈就担心某天曹操会替袁绍杀了自己,再加上之后发生了曹操诛杀名士边让这件事,就更让张邈担忧。

而到了曹操攻打陶谦,原吕布帐下的首席谋士陈宫,就趁此机会极力游说张邈,提出请吕布担任兖州牧,并利用吕布的勇猛趁机占据兖州,以便让张邈扩大势力。

这个提议让张邈极为动心,他也知道吕布在打仗这方面确实有一套,两人私交还算不错,,张邈就认为此举可行,同意了陈宫的建议。

自此,张邈背叛了曹操,而吕布则走马上任,当上了兖州牧。

对于兖州牧的所作所为,曹操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为了教训教训张邈,也出于对吕布的重视,曹操又率主力会师,开始集中兵力攻打兖州。

这一仗吕布表现得极为强悍,而曹操则是差一点就命丧当场。

当时,曹操的青州兵被冲散,曹操本人也被吕布手下擒获,不过,吕布的手下并不认识曹操,而曹操就趁机谎称骑黄马的才是曹操,,吕布追击骑黄马的人。

结果自然是曹操趁乱逃走,而在逃离的过程中,曹操不慎跌落马下,一只手还被烧伤。

“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献帝春秋》

这下,曹操算是和吕布结下梁子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恨上了吕布,在此之后,曹操与吕布于兴平二年,又数次交战,期间也是险象环生,逼的曹操不得不玩了一出“空城计”,方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对于吕布必须是满怀恨意的。

毕竟让他遭受极大损失的是吕布,差一点让他丢了性命的也是吕布,再加上因为吕布而受伤的那只手,这无论如何也让曹操对吕布是恨得咬牙切齿。

而除了与曹操交恶之外,吕布和刘备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当年吕布第一次见到刘备,在见面之初,吕布表现的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据史料记载,当时吕布在见到刘备之后,先是套了一番近乎,之后又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接着又大大的恭维了刘备一番,最终,以“贤弟”称呼刘备,用最高的礼仪来款待刘备。

“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英雄记》

这一套下来,若是换做常人,必然是会被感动到不行,但刘备对于吕布的“热情”,则相当的不以为然,只不过碍于形势,脸上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英雄记》

之所以刘备会感到异常,是因为吕布太过“热情”了,毕竟当时两人只是初见,但吕布却说出了如此“掏心掏肺”的话,这如何不让刘备感到不自在?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和吕布的“蜜月期”,算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只不过这个“蜜月期”刚开始就结束了。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在建安元年,也就是吕布见到刘备的第二年,当时刘备正在和争夺袁术,双方打得是难分难舍,在此期间,袁术偷偷给吕布写了一封信,信中以“二十万斛大米”的高额回报,要求吕布带兵攻打下邳。

而这个下邳,当时是刘备的地盘,吕布明知道如此,却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答应了袁术。

最终,下邳遭到了吕布的袭击,刘备的妻妾儿女及其部将的家眷,也都被吕布俘虏,而与此,刘备在前线被袁术大败,又在回军途中遭遇了部队溃散,真的是困顿连连。

可以说,当时的境况,是刘备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段之一,不得已之下,刘备在逃到海西后,只能是选择向吕布投降,这才换来了一家老小以及部众的喘息之机。

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刘备对于吕布,同样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吕布偷袭下邳,那么最起码刘备即便是被袁术,也不会这么惨,更不会向吕布投降。

,吕布最终被曹操决定杀掉,也是有刘备的一份“功劳”的。

那么,吕布是如何落到了曹操手中的呢?

这还要从刘备投降吕布之后说起,当时,吕布占据了下邳之后,袁术向其投来“橄榄枝”,表示愿与吕布结为亲家,其实袁术的本意,是利用吕布的勇猛,来为自己所用。

本来,吕布是有心答应袁术的,但沛相陈珪出于担心吕布和袁术结盟之后,会危害国家,便游说吕布,以“与野心家袁术结盟,会担上不义之名”为由,最终成功的阻止了吕布。

不仅如此,吕布对袁术早年的拒绝,一直是怀恨在心,,他就将袁术派来结盟的使者砍头示众。

这样的举动,让袁术对吕布大为恼火,开始集结兵力攻打吕布,不过,由于集结仓促,最终还是被吕布击败。

与此,陈珪的儿子陈登,找上了曹操,劝说曹操除掉吕布,最终,曹操与陈登达成协议,由陈登做内应,以分化吕布的部队。

而在吕布击败袁术之后,又发兵攻打了身处小沛的刘备,此战令事业刚刚有所起色的刘备被打回原形,不得不投奔了曹操。

而刘备既然投奔的曹操,那么作为曹操而言,就有必要为刘备出头,再加上本身他就对吕布没什么好感,,在建安三年,曹操下令,亲率大军前去下邳攻打吕布。

到了下邳之后,曹操先是写信劝降吕布,吕布则也有投降之意,不过,由于陈宫等人害怕吕布投降后,曹操会对他们清算,,就对吕布进行了极力劝阻,最终,吕布投诚的计划搁浅。

既然不投诚,那就开始打吧,这次曹操是铁了心的要除掉吕布,而吕布这一方呢?却由于吕布本人的心胸狭隘,导致他与部将相互猜忌,在曹操的围困数月之下,军中是上下离心。

最终,在部将的反叛中,大势已去的吕布兵败,于白门楼向曹操投降。

投降之后,吕布原以为曹操会放他一马,毕竟他是当时人人皆知的猛将,但在刘备等人的建议之下,曹操还是将其先“缢杀”后“枭首”。

吕布的死,是命也该然,毕竟他曾先后交恶于曹操和吕布,也造成了曹操麾下将士的大量伤亡,即便是曹操有心放过他,军中将士们也不会答应,更何况,当时还有一个“助攻”的刘备,,无论如何,吕布都是必须死。

而曹操之所以将其先“缢杀”后“枭首”,这里面大有学问。

,“缢杀”是对吕布的一个尊重,要知道,先不说吕布的为人如何,单从武力值来讲,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猛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他诛杀董卓的举动,也在当时看来是属于“为国除害”的义举,,吕布还是有让人值得尊敬的地方的。

,曹操虽说确实是要杀吕布,但出于对他的敬意,才会将其“缢杀”,毕竟“缢杀”能给吕布留一个全尸。

而留全尸,向来是古人们比较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像吕布这样身份的人。

像吕布的手下,如陈宫、高顺等人,都是被曹操直接砍头了事,而吕布被“缢杀”,也是曹操为了体现吕布与他们不同的原因。

,“缢杀”也是杀,只不过相对于砍头而言 ,在死了之后会好看一点而已,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并且,“缢杀”也是一种死得极为痛苦的事情,它不同于被吊死那样一伸脖子就了事,而是由两个人发力,用一根绳子之类的东西,活生生的将受刑之人勒死。

这样的过程,受刑之人绝对是痛苦万分的,而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正是曹操出于对吕布的恨。

前文也已经讲到,吕布几乎要了曹操的命,又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除之而后快,是当时曹操最大的心愿。

并且,由于吕布的反复无常,让曹操对他也是极度的厌恶,再加上刘备的不断“劝说”,,这种恨意就会无限放大。

所以,用勒死这种方式,就可以让吕布在极度痛苦中死去,也能让曹操发泄心中的不满。

而勒死之后再砍头示众,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让吕布在死后也得不到尊严,这一点,还是曹操出于心中的恨,他是恨透了这个差点让自己无家可归,并受伤的人。

其二,可以“以儆效尤”。

吕布的头颅,被砍了之后,先是在军中示众,之后,曹操又拿到了汉献帝面前邀功。

这样做,会让军中对吕布怀恨在心的将士情绪得以发泄,,还能昭告天下,告诉人们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的人就是这么个下场。

而最重要的,还可以让汉献帝以及其他各路势力的人看到,像吕布这样的悍将,都被曹操砍了头,足以说明曹操才是当时最厉害的人。

毕竟当时能超越吕布勇猛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少。

,曹操杀吕布,“缢杀”勒死是敬重其人才,也是让吕布死得痛苦一点,而“枭首”砍头,则是出于局势需要,只是可惜了吕布这么个猛将,却因为自己的反复无常,落了个如此下场。




因为这在古代是两种不同的刑罚!先勒死在中国古代叫缢首,后砍头示众叫枭首,枭首并不是一种处死的刑罚,而是死后使用的一种刑罚,所以在古代两者并存是很正常的。

勒死是世界上曾经广泛存在于各国的死刑,但在西方和中国的含义完全不同。在西方勒死的方法一般是把绳索套在脖子上,然后抽掉垫脚板,或者直接从高处推下,由于一般是死于颈椎脱臼,死后都会大小便失禁。并且会长时间悬挂在那,非常的不体面,所以一般只用于平民。而贵族者一般会被斩首,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被斩首的。

但因为中国讲究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恰恰和西方相反。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有机会享受缢首,而地位比较低的平民才会被处以斩首。所以我们在古装片里常会看到,太监托着条白绫对后宫嫔妃或大臣说“皇帝开恩,给你留个全尸”一类的剧情。

并且中国的缢首又和西方的不一样,一般是弓弦向前,然后执行人在身后旋转弓身,随着弓弦越来越紧,受害人慢慢窒息死亡。因为吕布身为一方诸侯,曹操是不可能用斩首这种刑罚处死吕布的,所以会用缢首给吕布的尊严。

历史上除了吕布,像名将岳飞也是在风波亭被缢首而死,明末的桂王也是被吴三桂用弓弦缢死的。

而枭首是一种死后的惩罚,我估计和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灵有关,就是告诉你就算是你死了,照样还是要受罚,就像商鞅也是在死后被五马分尸一样。

而我们平常说的砍头,实际上叫做斩首或斩刑,是对平民或犯比较严重罪行的大臣才用。而且一般实际是类似切的方式,不会把头完全切下,之后也会将其尸身缝合后再下葬。

只有在死后把头完全切下,挂在高处给众人观看,才叫枭首,所以也叫枭首示众。中国古代传说枭也就是猫头鹰,出生后会把父母吃掉只剩下一个头,所以得到了枭首这个雅称。

在裴注《三国志》中记载“於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可见像陈宫和高顺这类有身份的敌将应该也是被缢首后枭首,并不存在曹操对吕布有什么特殊感情在。

而这种将敌将缢首后枭首的行为,在古代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他的目的一是给皇帝和大臣们检查,敌将确实是死了,如果没有这一步,或者敌将尸体被毁找不到了,那么以后很有可能随便出来一个人又冒充造反就会很麻烦。第二也是为了震慑,告诫其他有异心的人。吕布应该就是前两种。

还有第三种就是纯粹的羞辱了,可能凌迟加枭首,斩首加枭首,就是让犯人死后继续不得安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莽。死后被枭首示众,头骨被保存到了晋惠帝时才因大火焚毁。




吕布被处决的“流程”,是极为复杂的。

在这次“复杂”的处决中,曹操展现出王霸之才。

吕布被处决的方式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先是被缢杀。随后,又与陈宫、高顺一起被枭首送到许,然后再安葬。

详解几个关键词,我们会发现实际流程,比字面更复杂。

,缢杀。

汉代的公开处决,主要是斩首、腰斩。(依简《二月律令》)

缢杀、赐毒酒,一般都是在不公开的场所(比如家中、监狱,或其相对隐秘场所)进行的。

枭首,是指把头砍下,悬挂木上。(依《辞源》)

所以,整个流程详细说起来如下。

1、在不刻意公开的场合缢杀吕布。

2、砍下吕布的头颅,把他跟陈宫、高顺的头颅一起悬于木上。

3、从下邳到许昌,三人的头颅被一路悬木示众。

4、安葬。

曹操如此处决吕布,用心良苦。

“隐诛”

古代的处决一般分为三个流程1、宣判,以明律法;2、行刑,以施惩罚;3、暴尸(含枭首),以示世人。

这3个流程会全程公开,这叫“显诛”。

一般老百姓犯法被诛,一般就是这个待遇。

,对于影响力较大的皇亲、贵族,一般使用“隐诛”。(,也有汉武帝时期窦婴这样的例外)

有时候,全程都不公开。这叫“全隐”。

比如吕后杀死赵王如意、戚夫人,完全不走什么”司法程序“,也不公开暴尸。

由于全程不公开,甚至连罪名都不公开,,史书中的许多”忧死“(比如荀彧)、“死于狱中”,也有可能是“隐诛”的一种!

有时,公布罪状,但部分流程不公开。这叫“半隐”。

比如秦昭王赐死白起;秦二世赐死扶苏、蒙恬。

宣布了罪状,但不公开行刑,死后也不暴尸。

又比如死于党锢之祸的李固等人。

朝廷到监狱宣判,杀了后暴尸数日,,行刑过程不公开。

如前所述,吕布被处决的过程是不公开的,但被处决后,枭首示众,这是公开的。

所以,吕布的死刑,应算是“隐杀”中的“半隐”。

缢杀特殊待遇+安抚并州军心

行刑,侧重点是对罪犯进行肉体惩罚。(其警示作用远不如暴尸)

在这个环节,如果罪犯地位尊贵,或有功绩,是可以得到相对体面的“待遇”的。

缢杀,在当时就是有一定地位、功绩的人才能得到的“待遇”。后来的隋炀帝也得到了这个“待遇”。

曹操缢杀吕布,是对吕布功绩、地位的尊重。

吕布有诛董卓之功。尽管这算是弑主,但在士人看来是有功于社稷的。

在诛杀董卓后,吕布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

在曹操讨伐袁术时,吕布也曾率军参与了对袁术的打击。

而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承认吕布的功绩,都是曹操的最佳选择。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是社稷的代言人,吕布有功于社稷的行为,于理应当得到承认。

,承认吕布的功绩,就是承认吕布旧部的功绩!

曹操借此告诉并州军你们于社稷有功!

所以,对吕布功绩的尊敬,其实也是对并州军的尊敬,就是安抚、拉拢并州军将士!

枭首示威于天下

行刑环节,侧重点是对罪犯的惩罚。而“暴尸”环节,侧重于警示世人。

是否“暴尸”,如何“暴尸”,取决于对世界人的警示价值。

当年,白起、蒙恬被诛,没有“暴尸”,是因为没有必要。

白起、蒙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不赦”之罪,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杀了就杀了,赶紧收场吧!拉出来宣传是给自己丢人。

,吕布就不同了。

在曹操征伐吕布前,就指明了吕布的罪状结盟袁术、抗拒朝廷(曹操)。

对朝廷而言,吕布是勾结袁术的反贼,有警示世人的必要!

对曹操而言,吕布是与自己争雄的诸侯,有警示诸侯的必要!

曹操将其枭首,一路悬首至许,就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你们看看抗拒朝廷者,就算强如吕布,也会被诛!

曹操以此震慑刘表、孙策、马腾们!别乱动!


“半隐”,将宣判、行刑、暴尸(枭首)分开,这是古代处理有影响力人物时常见的手法。

其目的,是恩威并举,对有影响力、功绩的人物,既不失人情味,又不废法度。

曹操深得其中奥义。

曹操以缢刑这种体面的方式结束吕布的生命,以示对吕布及其部队功绩的尊重,拉拢吕布军团。

曹操以枭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威武,以威慑天下诸侯。

恩威并举,魏武风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