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二战初期势不可当,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_怪人怪事

日本正在二战初期势不可当,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5www.bnfh.cn怪人怪事

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九月一号算起,而日军全面侵华是从1937年的七月七号算起。

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我们硬生生的和日军打了两年多的时间。

而日军偷袭珍珠港,是在1941年的十二月七号。

也就是说,美军在参与到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我们和日军硬生生地打了近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所以从这三个时间点来看,日军之所以情况急转之下,完全是因为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日军已经消耗掉了它的精气神。

日军到了强弩之末。

,也有人会说,日军之所以会急转直下,完全是因为美军的参与,美军有着强大的军力,有着强大的海军,有着强大的航母,有着强大飞机群等等。

要透过表现看实际。

老祖宗都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先行。

所以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经济,没有了钱,再强大的军力,都不可能持续下去。

那么就不妨从日军和中国作战的这四年半的经济变化,来看看日军的外强中干。

从经济上看。

话说,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的时候,根据他们的经济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方案来侵略中国的国策。

在这段时间里,日军更是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不过让日军始料未及的是,在随后的战争中,每一场会战,至少得打三个月。

于是,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而日军也让六十万最为精锐的部队,变成了一群孤魂野鬼。

被打死的这六十万,不仅仅是一个死亡数据,同样也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士兵变成飞灰。

要知道抗战初期,日军的士兵可都是三年,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所以这些人被击毙,对于日军来说,整体战斗力的下滑是必然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越是往后,日军补充上来的新兵,战斗力就越弱。

那么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持续消耗中,日本的经济也有了空前的消耗。

消耗程度同样触目惊心,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持续消耗中,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支付了高达五百亿日元的预算总支出。

,五百亿日元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多。

怎么说呢?在那个时期,一日元是等于一美元的,而且那个时期的钱更加值钱。

而这五百亿日元,超过了日本自从1898年明治维新以来,截至到1936年,日本近七十年的预算支出的总和。

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了,基本上就掏空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底蕴。

而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为这场战争,仅仅准备了四十多亿日元的准备金而已。

这些钱哪里能够呢?

到了1941年下半年的时候,日本的国库中仅剩下两万马克的外汇可以使用了。

两万马克的数据,是美国和日本开战之前,美国驻日大使提供的数据。

所以在这四年零五个月里,日本消耗的已经招架不住了。

比如在1937年的时候,日军的直接军费就有三十二亿七千八百万日元,这笔钱占据了日本国民收入的17.6%。

要知道日本在1937年最初提出的预算和临时军事预算仅仅是二十亿日元。而一年下来,花出去的直接军费就已经超出了近十三亿日元。

有了1937年的前车之鉴,到了1938年的时候,日本天皇直接下了敕命对于本年度的预算和临时军费提高到了四十七亿九千五百万日元。

这笔钱相当于1937年预算的两点四倍。

所以日军在四年零五个月的抗日战场上,花掉的直接军费连年增加。

等到了1941年的时候,直接军费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五亿日元了,而当时日本的国民收入才三百五十八亿日元。

所以这个比值高达34.9%。

这样在战场上的巨额投入,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敲骨吸髓。

这也让日本的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的致命后果。

日本国内的工人,要维持战争物质所需的情况下,不断地提高劳动时间。

可因为日本政府不断地提高战场上的投入,无力支付更多的工人工资,所以日本当时的工人在劳动时间不断延长的前提下,工资还在不断的压缩。

说个数据,就知道这里边的严重程度。

以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为标准。

因为这一年,日军的储备是最为丰厚,准备是最为充足的。

如果说1937年日本工人还能拿到100%的工资,到了1941年的时候,就只剩下84%了。(这还不算通货膨胀抵消的价值)

而每天的劳动强度,最少延长到了十二个小时,但更多的都在十四个小时,一天一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

但就算是这样,日本依然无法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日本的市场上,各种物质奇缺。

这种短缺也包括食物的短缺,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给它的国民实施主食配给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的主食。

看起来,还能拿到六两,还是可以维持一天的生计的,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手里就算是有配给的条子,都不一定能从相关地方拿到东西。

只有那些和军队有联系的人和单位,才会有充足的物质。

而在这种粮食短缺的情况之下。

日本因为不断地扩大征兵范围,从最初只招收甲等兵,到只要身体没有重大疾病和肢体残缺的几乎都在征招之列。

导致日本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减少,以致于农田都被荒废,出产的粮食减少。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本国的国民已经吃不到日本自己种植的稻米,大多依靠进口,或者掠夺朝鲜和东北地区的粮食,维持日本本国和日军的日常消耗。

面对这种局面,日本的很多高层,都开始意识到他们撑不住了。

不说别的,就说日本的副总参谋长泽田茂就说过

“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

所以四年零五个月的抗日战争,其实已经消耗掉了日本很多的力量。

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国力消耗得太过严重,日本也不会想到,先去打苏联,后又去偷袭美军的。

1941年底,日军其实已经丧失了确保军事所需的供应能力。

光从这一点上,就已经确定了,日军必然败亡地结果。

接下来看看,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中,日本的态度转变,以及美英的态度。

日本的态度转变,美英的态度。

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可以说信心满满,因为不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实力,日军都比中国军队要强上好几分。

以至于,在最开始的时候,日军都妄想着,只要他们从山海海关出来,一路就可以平推过去,将整个中国的土地牢牢地拿在手里。

轻松得就像上树去摘成熟的水果一样容易。

其实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日本的统帅部在1939年的时候,对于打赢这场战争,发生了动摇。

按照当时一些看得远的日本人的说法,如果今后继续这样打下去的话,想要通过一次事变,就完全解决中国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能。

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发生了动摇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本改变了他们尽早结束战争的国策。

在1940年春天,日军的作战科就曾经出具过一份方案,采取收缩的势态,退出武汉地区,从而结束整个中国事变的方案。

这个方案并没有执行,但也从中看出了日本对于这场战争,确实没有开战之前那么信心满满了。

那么美国和英国的态度呢?

以美国为例,在这四年零五个月中,美国的态度是,保持所谓的“传统友谊”,或者所谓的完全中立。

在这个大背景,还要维持美国的利益,于是在历史上就看到了,美国给中国提供那么以一小点的贷款,让中国用于抗日斗争。

这听起来还不错,但不要想得太好。

因为这一小点的贷款可是有限制条件的。

比如在1938年的十二月份,美国给中国提供了高达两千万美元的贷款。

两千万啊!其实并不多,后面还有一个数据,说出来就明白了。

那么这笔贷款是一笔商业行用贷款,条件是不能用来购买任何一笔军火,可以购买一般货物,比如药品,绷带之类可以疗伤的物品。

这笔贷款既然是商业贷款,必要的利息是应该有的,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钱的前提下,美国用中国出产的桐油(一种战略物质,涂抹在兵器上可以反锈蚀)作为本息的交付的手段。

美国依据传统友谊和完全中立的态度,向日本敞开了胸怀,从1937年到1939年,每年都向日本提供高达两亿多美元的物质。

而这些物质中的一半以上全部都是军用物质,而且这种所需的军用物质是连年提升的。

比如1937年的时候,这笔提供的物质有一亿七千万美元是军需物品,占比是这一年额度的58%。

到了1938年是67%,1939年是86%。

比如在1939年的九月一号到这一年的年底,美国输送给日本的所谓的废钢铁就高达二十多万吨。

不到半年的数据,就比上一年高出了一倍还多的份额。

除此之外,美国的公司也提供给了日本不少的巨额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也不逞多让,在1938年的时候也进口了近21%来自日本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短短的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中,使用了自明治维新之后近七十年的财富的一个原因。

到了日本再也拿不出东西了,毕竟国库里就剩下两万马克了。

这笔钱干什么都不够用了。

所以在这四年零五个月中,中国不仅孤立无援的抗击日军,还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压。

比如,在1940年的时候,英国面对日本给予的压力,不仅封闭了从香港进入到援助中国的物质通道,还终断了中国连通海外运输物质的滇缅公路。

等到了,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太平洋打得火热,这种场景在各种屏幕上都能看到。

其实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中国依然是整个战场上的主战场。

中国依然牵制着日军一百四十多万的部队。

而太平洋战场上,不仅有英国,美国,还有几十个国家参与其中联合打击日本,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兵力,仅仅是中国战场上日军兵力的三分之一而已。

这种状况,其实在欧洲也一样。

苏联牵制了德军80%的兵力,而美国带领的盟军抵挡着20%的德军。

面对中国战场牵制着日军大量兵力的情况下,日本也焦急,在1942年的五月二十九号,日本的天皇还在询问当初那个提出三个月就可以解决战争的参谋总长,什么时候解决中国战场问题。

而这个时候,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已经过去了近六年的时间。

面对这个问题参谋总长表示,他们正在研究中。

到了1944年的时候,中国战场又发生了变化,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带领下,开始了对日军大范围的进攻。

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也开始了对日军的作战。

太平洋上日军还要面对美国带领的联军。

所以这一刻,再没有远见的人,也看到了日本的败亡,就在眼前了。

于是焦急的日本天皇,在这一年的六月份,不仅听到了中国战场形势的低调报告,还听到了国内军需工业的绝望报告。

这两个报告,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日本的败亡,就差判断一下具体什么时间败亡而已。

于是在六月二十二号的时候,日本天皇召集了六个最高战争知道委员会的成员,研究他提出的问题

“关于结束战争的问题,要具体做好研究,努力实现这一目的。”

所以在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前一年多的时候,日本的上层已经在为如何结束战争在考虑了。

毕竟这个时间点上,日本国内生活物资不仅匮乏,和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黑市也发达。

日本底层人民已经开始了出现了抱怨,和厌战反战的情绪。

这些情绪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企业工人的缺勤率变高了,就连要命的军工企业缺勤率都逼近了一半的水平。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看问题要踩到点上,这“两年”正是美军大型航空母舰的制造周期,以及举国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所需要的时间。以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主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为例,原计划的建造数量高达32艘,每艘制造周期正是20到24个月,由于实现了制造工艺改良和钢板、设备和舰载武器的标准化,其中几艘只用了14到16个月就下水了,美军至此才有夺回水面优势的可能。



(尼米兹将军)

太平洋战争是现代海战的“开山”之战,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一战时期的巨舰大炮战术指导思想。在1941年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只有七艘大型“舰队航母”,其中还有两艘在大西洋水域。继珍珠港的战列舰损失惨重后,在1942年的历次海战中,胡蜂号、列克星敦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等航母相继战沉,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区只能取守势。

哪怕是尼米兹赢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也不过是中止了日军战略进攻的主动权,想反攻还是硬件短缺,海军大型军舰的建造周期较长 ,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八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入太平洋舰队,与企业号、萨拉托加号等一起组成若干特混舰队,其他大中型舰艇也下饺子一般入役,日本人的好日子才算到头了。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这还不算,美国制造的大批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也在此期间纷纷入役,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美军的重型舰队航母达到24艘、轻型航母10艘,而“护航航空母舰”多达147艘,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是二战爆发后开始建造的。同样需要时间登场的还有主力舰载机,面对战争初期“零战”的肆虐,美国人紧急研制的F6F“地狱猫”战斗机也是在1943年9月份列装的。

到1943年年底,航母特混舰队和舰载机能够形成规模战斗力刚好是两年,F6F战机12272架的较高产量(其中两年内制造了11000架),让日军飞行员“谈猫色变”,使美国海军成功夺回了海战制空权。跨越1942和1943年的瓜岛战役,不能算是反攻的开始,只能算是序幕,因为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尚未完全恢复。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战争有它的特殊性,没有制海和制空权在手,再强大的陆军也毫无用武之地。而一旦美国的国防工业在必要的时间内充分动员起来,则美国综合国力对日本的巨大优势就显露出来,当美国军舰、飞机、坦克和步兵轻重武器大量装备时,太平洋日军采用什么战略战术都是白搭,现代战争,就是综合国力的对决。

相反,日本的工业能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一年多的战损,热火朝天的生产也没戏,此消彼长,日本人从1943年底开始,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因为日本是用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赌注积累,对此山本五十六这个“赌徒”其实看得很清楚,他寄希望于重创太平洋舰队后,能让联合舰队保持半年左右的水面优势,掩护陆军抢占各重要岛屿,至于以后怎么办,其实他也不知道。

(零战和地狱猫比较)

谈和?被惹毛了打疼了的美国人怎么可能答应,而日本人最愚蠢的,是在海军实力由强变弱之后,试图用加强陆军来支撑战局。把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的大批精锐师团调往南洋,结果是在美军优势的海空封锁和火力打击下,纷纷被打成残废,要么玩板载冲锋自杀,要么钻进深山老林饿死。

没少发生几千名日本精锐陆军由于运输船被击沉,全部落水喂鱼的情况,美国陆军等于在海军帮助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消灭了一个日军联队,而在中国战场,消灭一个步兵联队有多困难?如此挖疮补肉的后果是,在大陆战场兵力又显不足,也只好转入战略守势,这就叫顾头不顾腚。



(美国大兵缴获九九式机枪)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彻底夺取海空绝对优势是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美海军以15艘大型航空母舰为主的140余艘主力舰船,以及近900架战机(内含地狱猫427架)完败日本海军,其舰载机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被美军飞行员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正好两年半时间。

所以,日军在挑起战争的1941年底到次年初,确实横扫了东南亚,其“势如破竹”的原因在于海空优势和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以及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考量。而当美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之后,大型舰船纷纷下水,重型装备源源不断送上前线,几百万军队被动员和武装起来开赴战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倒不是什么急转直下,而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老实说,资源匮乏的日本人能撑到1945年,其实已经是近乎奇迹了。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巨头)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还有武昌会战,这几仗看似日本打赢了,伤亡太大了,这几战都是几十万人的参战,虽然日本自己瞒报伤亡,武昌会战,死了20多万,只报3万,这几战都是攻城战,自古攻坚战都是伤亡很大的,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也是这个道理,伤亡太多,然后报复,这几仗下来,日本精兵伤亡损失绝对在上百万以上,前期训练的兵都没了,伤筋动骨,战争马上进入相持阶段。




经过初期的攻势作战,日军的战线已经延伸到惊人的长度,从地图上来看,日军的战线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它的底部从缅甸延伸到千岛群岛,它的顶点位于埃利斯群岛,指向东南方的斐济和萨摩亚。这个巨大的突出部控制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原本是一个战略优势,日军可以发挥内线的优势集中力量对付某一方向的进攻,实际情况却并没有如日军所预想的那样发展。



日军的所谓内线优势只有在敌人较为弱小只能选择突出部中的一侧发动进攻的情况才能体现出巨大的战略优势。一旦敌人强大到足以从多个方向上施加威胁时,日军的海上和空中力量不足以在多个战场上展开激战,而且还要守住漫长的外围防线的其余部分。也就是说日军的扩张严重的超过了日军的承受范围,日军的力量都分散在了这漫长的防线上,等到盟军发起反攻时,日军已经无法占据兵力上的优势,尤其是空军力量的分散。所以日军建立的“国防圈”反而让日军丧失了优势,主动权落入了盟军之手。

那么日军为何要将战线如此的深入呢?按照日军原本的计划,之所以这么深入西太平洋就是为了切断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即切断美国和英国的联系,使得美国的兵力和物资无法运往澳大利亚和印度,至少运输难度要大大增加。这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就被日军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如此日军就可以各个击破。日军最大的失误就是切断的不够彻底,日军没能将澳大利亚东面的群岛予以全部占领,这里是太平洋的船队通往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的中转站,占领这里则意味着美国庞大的作战物资无法进入澳大利亚和印度,印度洋方向将无法发起大规模的反攻,日军这个突出部的右翼将大大安全,如此便能集中力量应付来自左翼西太平洋上美军的威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日军所犯的一个巨大战略失误,那就是发起中途岛战役,这个中途岛的作用非常有限,充其量是作为东面的一个警戒基地,,如果日军下一步的进攻目标是夏威夷群岛,那么中途岛就非常重要了,这里将成为日军的前进基地。如果日军不发起中途岛战役,而是转向西南太平洋上的那些群岛,从而彻底切断同样印度洋的航线会不会更加具有战略意义。

盟军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上发起了强大的反攻,使得日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只能来回奔波应付,兵力上的分散使日军在哪一方向上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而盟军的工业和资源又超过日本太多,随着时间的延续,日军在数量上的劣势越来越大,自然也就失败的越来越快了。




日本人没有想过与中国打持久战,也没有能力打持久战,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时间都没有超过2年。

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扬言三个月就能打赢,也就是说日本没有打持久战的想法和历史经验。

所以,一旦战争时间延长,对日军来说就是一种不可预料的事情了。

再一个就是日本国内没有军阀混战,相对而言国内老百姓已经过惯了太平日子。

从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37年的抗日战争,在此期间,日本有三十多年的相对和平年代。

别看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看起来非常多,事实上,仅仅是一小撮顽固不化的人。

事实上,他们只是绑架了日本普通老百姓一起打仗而已,日本的很多普通人是不愿意打仗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很多日本老百姓的想法,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喜欢战争。

即使是日本军人的后代,也未必真正地喜欢战争。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西安事变》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讲一个叫钟本鸣的日本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叫文青的中国姑娘,这个小姑娘是杨虎城的义女。

那个日本青年是一个日军的“军二代”,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战死沙场,他的义父总想着报仇,而且还是一个日本间谍,潜伏在西安,他不断的收集中国抗日军队的情报,还准备刺杀中国的抗日将军。

,这个日本青年人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喜欢读书,喜欢听留声机的音乐,喜欢摄影。

那个年代,他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了,过着“文艺青年”似的生活,根本不喜欢战争,经常被他的义父责骂。

,钟本鸣带着日本间谍的一瓶酒作为礼物送给杨虎城,他却不知道酒被他的义父偷偷地下了毒药。

幸运的是,那天晚上,杨虎城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回家吃饭,结果酒被自己的女朋友文青喝了。

后来,这个日本青年回家后,他的义父才告诉他酒里有毒。

当他跑到女孩经常滑冰的地方的时候,女孩还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不一会儿,女孩就死在了他的怀里,这个日本青年后悔莫及,他在冰面上用锤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和被自己毒死的女朋友,一起沉入湖中。

可见,日本人也是人,不全是军国主义者鼓吹得不怕死,喜欢战争的武士,“武士道”也不是每个日本人的信仰,很多日本人也不喜欢战争。

况且,日本国内和平时间非常漫长,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国内60多年没有大规模的内战,普通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和平的生活,尽管有很多军国主义教育,很多日军士兵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与此,民国时期的中国是国共内战,以及各种军阀混战,有点类似战国时代,一方面内战确实消耗了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常打仗,也锻炼了中国的军队。

比如,3万红军经过长征,经过大小几百次的作战,已经锻炼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钢铁洪流。

看看日本的军队,很多士兵都是第一次真刀真枪地上战场,可能之前还没打过仗,有人说日军是训练有素,训练终归是训练,没有实战经验就是很多日军的软肋。

所以,越往后,日军有实战经验的部队就越来越少,以至于两年后,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日本军人的实战能力越来越弱了,很多新兵都不会打仗,也不太愿意打仗了。

与此相反,不管是八路军,湘军、川军、桂军、晋军,还是重庆军,他们都是从十年内战里打出来的,真刀真枪在战场上历练好久了。

各种战术都是血的教训,特别是八路军的战术,那都是最近的十年里,经过实战检验的高明战略战术,持久战就是日军的天敌。

,二战期间,日本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打仗,而且即使是愿意上战场的一些日军,也不是每个士兵都有实战经验。

总归是一小撮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前面耀武扬威而已,打了一两年,这些狂热分子死的死,伤的伤,后来的新兵也就没有多少战斗力了。

所以,日本在二战初期看起来是“势如破竹”,不到两年就直转直下了。


欢迎关注我,一起来了解历史!

作者|龚柳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