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古一帝?_康熙为什么称为十全
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古一帝?
他算不算千古一帝,不好评价。
但有一种公开的认知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是从康熙年间开始的。也是造成后来中国百年耻辱的开端。
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都是最发达的国家。甚至在唐朝时,就已经是万国来朝了。无论政治,经济,军事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而清朝入主中原,充满了偶然性。某些意义来说,是落后的游牧文明战胜先进的农耕文明。可以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和康熙闭门造车,自吹自擂对应的是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发展史,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什么了?
说康熙是千古一帝!呵呵!你怎么看?
康熙被谁称为千古一帝,不清楚。
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康熙对中华所属土地倒是寸步不让,令施朗等成功地收复了台湾。(可惜被晚清的继承人割让给了小日本国<统治50年>,其日本后裔们亲日、亲美,鼓吹台独,至今留下了极大的后遗症。)
史上康熙的功绩(名声)还是被后人讴歌的。(不知比慈禧应強多少倍)[耶][呲牙]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清太宗皇太极之孙,顺治皇帝第三子。公元1654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以来在位最久的皇帝!其一生为大清朝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
康熙皇帝少年初亲政时曾经把六个大字“河务、漕运、三藩”写成条幅挂在自己寝宫的柱子上。以此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当时清朝初年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三件大事。
平定三藩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清朝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汉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势力,帮助清朝平定巩固西南,东南等明朝残余势力。待清朝入关稳定之后,便封他们各自为王,镇守一方。史称三藩。其中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镇守福建。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名义上对清廷纳贡称臣,背地里却不断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三股势力储将备兵。势力一天天壮大。且各自在自己的封地内飞扬跋扈,官吏横行,鱼肉百姓,广大农民怨声载道。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他们仗着自己的武装力量日渐壮大,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日益不听约束,给清朝中央集团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他们还连年向朝廷索要边疆维稳军费,给国库造成巨大财政负担。待康熙皇帝勤政之后,围绕是否扯藩的问题上,最终力排众议,决定撤藩。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联合其余两位藩王起兵反叛,康熙皇帝在祖母孝庄文皇后及众多文臣武将坚定支持下,采取坚决打击的措施。最终三藩被彻底剿灭,这次平叛的胜利,有力的消除地方格局势力,维护了清朝中央集团的统一与稳定。
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通过武力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自立为王。待郑成功死后,台湾郑氏家族发生内乱。康熙在此情况下,怕有外部势力乘机干预,决心为了国家统一而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最终施琅将军不负众望成功占领澎湖,不久郑氏后人前来投降,清军进驻台湾。自此台湾回归中央版图。
平定准格尔叛乱 清初生活在中国西北的额鲁特蒙古准格尔部,从17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强盛起来,特别是葛尔丹继承准格尔新汗时,势力一天天壮大。葛尔丹心存大志,一心想脱离清朝中央集团统治自立为王,其势力鼎盛时期曾经扩张到青海西藏。而且葛尔丹为实现自己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野心还暗中勾结沙俄。为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给京师创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康熙皇帝曾先后三次御驾亲征葛尔丹,最终葛尔丹染病身亡,清军完胜。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末清初,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到黑龙江地区,并在与东北接壤地区大肆掠夺财务,杀害无辜百姓,给清朝东北边境造成巨大威胁!加之清朝初年,国内局势尚未稳定,清廷一忍再忍,直到公元1680年左右康熙皇帝对盘踞在中国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根据地雅克萨发动军事行动,最终沙俄无力抵抗,主动投降,提出议和的主张。康熙皇帝欣然接收提议,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重新界定了两国边界。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东北边境重新回归安宁。
经过明末战乱,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康熙皇帝玄烨继承帝位后,玄烨顺应了人民意愿而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减免赋税,打击圈地行为,种种举措,有利的恢复和发展了清初经济。
康熙皇帝玄烨以其文治武功,兢兢业业,为后世所称赞。她智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修缮黄河、整顿吏治……凡此种种有利的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和民族融和而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永乐大帝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世界性大帝。该问题下,一大群人在毫无根据的“论据”论证朱棣“世界性大帝”名号的合理性。如果朱棣都能被称为“世界性”大帝的话,那么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是没什么毛病的。
不妨看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为政举措。在此多说一句,很多人拿擒鳌拜来当做康熙是“千古一帝”的论据,个人认为不太可取。擒鳌拜这件事,本质上就是皇帝拿回权力所采取的措施,斗争对象也仅仅是权臣,这一条最多说明康熙本人很机智果敢,但绝对能当做评价皇帝的标准。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第一,一一化解内忧外患。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可谓没过几天好日子。都说明末面临的局势无解,但和康熙一朝比起来,那可真是好多了。
是内忧,郑成功占据台湾,不时出兵攻击福建沿海地区;云南吴三桂蠢蠢欲动,联络尚可喜等起兵,一度占领清朝半壁江山;是外患,准噶尔勾结沙皇俄国,在西北虎视眈眈,沙俄在东北烧杀抢掠。
而天公也不作美,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所谓的小冰河,据考证,小冰河最严重的时期是1650-1700年,这正好是康熙年间。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全让康熙给碰上了。这大明朝就是这么完蛋的,而此时清朝才入关没五十年,根基极其不稳,大清怎么看都是要完的样子。,清朝偏偏就没有完蛋。
康熙先是利用三藩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招降了耿尚二王,使得吴三桂变成孤家寡人,最终得以顺利平定三藩之乱;接着,任用施琅进攻台湾,将台湾纳入版图;收拾完台湾,紧接着和沙俄掰手腕,两次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关于《尼布楚条约》,多说两句,现在某些人认为这个条约是什么出卖土地,丧权辱国的条约,能说出这种言论,充分说明其无知。条约签署签订前,西伯利亚已经是沙俄的了,而清朝虽然将蒙古纳入版图,但统治并不牢固,而这个条约从国际法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对蒙古的主权,确定了外兴安岭一带中国的主权,有效遏制了沙俄的扩张。
沙俄退回去后,康熙又收拾了噶尔丹,具体是自己出兵,并且策反噶尔丹后方的负责人——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腹背受敌,身死。
这一系列的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第二,康熙帝为政以德,恢复生产,体恤百姓。康熙帝在位期间,中国人口从明末的五千万增长到一个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引入中国的结果。,前两者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引入中国,而红薯在乾隆时期才引进。而且,康熙年间国家并没有大规模推广种植。所以,人口的恢复,是百姓负担减少,社会稳定发展的结果,康熙帝功不可没。
据记载,康熙帝多次巡游各地,亲自到农户家中了解民间情况。著名的永不加赋这一政策,就是康熙在亲自考察农户家中后做出的决策。康熙本人在深入民间时了解到
朕昔巡幸访问百姓,据称一家有四五丁(有纳税义务的成年男子)纳银一丁者,有七八丁纳银二丁者等语……………… 今国用充足,反给俸赏等项,绰绰有余…………查此特欲知各省人民实数,并非视丁加赋之意。
可见,康熙帝对于民间的情况很重视,多次亲自考察。
第三,康熙帝在政策上给予对外贸易很大自由。在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下展界令,海洋贸易自此恢复。清朝每年和西班牙,荷兰,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贸易往来频繁,中国用茶叶,生丝等出口,日本,西班牙等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这样一位帝王,如果不能称为千古一帝,那实在是没道理。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后人将康熙誉为“千古一帝”,其中缘由是什么?
智擒鳌拜
玄烨八岁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病逝,临终前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因为玄烨得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为继承人。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四人共同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果然,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晋升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觐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康熙逐渐实操朝政大权,巩固了局面。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要撤藩的激烈争论。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率兵造反。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
康熙十五年(1676),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驱逐沙俄
沙俄在清军入关后就一直骚扰清朝的边境,还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在康熙二十年,清朝向沙俄发出警告,让他们撤离清朝领土。沙俄根本不理会,清朝被迫反击,对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最终清朝成功驱逐沙俄,收复了领土雅萨克。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对外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在东北的边境,意义巨大。
除此之外康熙帝还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亲自西征漠北,将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
康熙在军事上面有卓越的成就,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西征漠北开拓疆土等军事中足以体现他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也有人说他到了晚年大兴文字狱,窒塞民智。比如康熙五十一年著名的“南山集案”。《南山集》为康熙年间翰林戴名世所著,其中引用了别人作品中的南明永历年号,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后处以凌迟,涉案人数达300余。文字狱给人民的思想自由和文化创新以致命一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熙的继任者也继承了他的治国策略,在有些手段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乾隆年间来访的马戛尔尼这样描述“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过去150年里”这个时间段是包括康熙时期的。
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英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千古一帝”的说法,还有待商榷,至少跟期的俄国彼得大帝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