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假如马皇后还在世,墨棣敢制反吗_怪人怪事

靖难之役时,假如马皇后还在世,墨棣敢制反吗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4www.bnfh.cn怪人怪事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朱棣会不会造反,毕竟马皇后在朱棣造反之前早就去世了。我只能通过假设,然后从逻辑推理去判断历史的走向。

(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场都不好,这就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是为了告诉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听信小人的话,将我们老朱的江山搞得遍体鳞伤,我是出来收拾残局的。朱棣还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为自己后面做永乐帝铺路。看到这里,试想下,如果马皇后还没死,朱棣还敢反吗?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顺

据《明史》记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马皇后从小家境殷实,父母死后被郭子兴收了义女(朱元璋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属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说在军队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马皇后性格非常温和,深受百姓及群臣爱戴。举个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杀伐之心很重,马皇后就经常劝谏他。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杀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时,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终宋濂才得以平安无事。朱元璋也想动刘伯温的时候,她也立马隐晦的告诉刘伯温让他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刘伯温也是立马辞官,多活了几年。
(马皇后剧照)

因为马皇后关心百姓及群臣这个特点,导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将领也愿意听她的。如果她坚定的站在朱允文这边,或者明确发布懿旨,老朱的后代不准窝里斗,我想这对朱棣来说是致命的。这也会导致朱棣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荡然无存,而且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是篡位的行为,会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许将不会实施

马皇后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前就已经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没有立后以表达对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为了给朱允文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将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斩杀殆尽。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资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马皇后在,或许朱元璋哪怕在朱标病逝后,都不会杀了那么多功臣,因为马皇后肯定会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将军蓝玉等。如果蓝玉活着,朱棣还敢反吗?估计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万步,如果马皇后无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时间点来到建文帝时期,或许削藩就不会进行。

削藩是为了将皇权集中,也是消除潜在的危险。如果马皇后依仗在军队里的威望,或许朱棣军队里就有不少受过她的恩惠,真正跟随战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马皇后,心里就有底了,或许还会跟皇叔们关系处的非常好,毕竟有马皇后从中协调缓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势在必行,马皇后也会让朱允文不要对皇叔们赶尽杀绝,先来看看削藩的王爷们的下场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缏都被贬为庶人流放到明朝边境。可以说朱允文对待叔叔们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暴力过激,心肠硬的像石头。而恰巧马皇后是有慈爱之心,她说的话,相信朱允文肯定会听,或许削藩就变得结局非常圆满,中央集权也完成了,叔叔们也都愿意交出权力跟地盘。

结合这两点,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这,而且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肠软,朱棣才勉强赢了,如果马皇后还在,借一百个胆给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谋反之举。
(朱棣剧照)

马皇后如果还在,朱棣起兵就是谋逆之举,或许连削藩都不会实施,因为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我们更应该先搞清楚马皇后是谁,她有什么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我们还需要搞清楚朱棣为什么要造反?还需要明白为何朱棣造反能够成功?

如果以上问题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准确性的回复,所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从这3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一下靖难之役。


一、马皇后何许人也?

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鉴,好书史”,大约在1352年左右被义父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后来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她也水涨船高成为马皇后。

马皇后主要的功绩就是帮助朱元璋处理好后宫事情,她“讲求古训”,在后宫治理方面是个能手,除了后宫治理之外,马皇后还有最大的优点就是给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滥杀无辜。

比如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杀戮功臣时,马皇后就多次建议朱元璋不要继续杀戮,朱元璋也还是听取了一些马皇后的建议。直到1382年马皇后去世之前,还依旧叮嘱朱元璋要“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明史》中对马皇后的评价是“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纵观马皇后的一生,我们根据客观事实而言,其实她就是一个贤内助,对于权力的控制,她并没有什么建树,要说她活着,顶多也就是给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贤臣以及听取纳谏的建议,至于权利本身,还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为马皇后从历史资料而言对权利并不感兴趣,也不会像武则天一样让朱允炆成为傀儡皇帝自己掌权。

单纯从马皇后的生平事迹以及能力而言,她对于控制朱棣或者靖难之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作用,换言之,也就是说即使马皇后在世,靖难之役一样要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朱棣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第二个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后将朱标立为太子,可惜朱标太早就去世,去世后朱元璋才把朱标的第二个老婆扶正成为太子妃,然后立嫡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元璋这个操作,其实我是无法理解的,他的儿子朱棣,在朱标以及前三个哥哥相继去世之后,按理来说就是最年长的,而且朱棣战功赫赫,没有理由不立朱棣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让朱棣以及其余儿子都在内心有些许不满,只是不敢说而已。

后来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为皇帝,这个年轻的皇帝史称建文帝,可是由于年龄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给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来辅佐支持朱允炆处理朝政,可以说难度系数较大。

朱允炆没有贤臣相伴,自己还急功近利,一上任没有几天就开始削藩,对他的叔叔们权利进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还相当残忍,先后将周王以谋反之罪直接贬为庶人,发配云南、齐王也是谋反,废为庶人、代王被废、湘王更是被逼得举家自焚。

削完这些之后他还打算继续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残忍,没有留下丝毫余地,已经彻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还没有自知之明。

轮到朱棣的时候,原本朱棣也没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权,还把朱棣的燕山三护卫严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势不对,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结果,最终朱棣也是综合利弊不得已而谋反发动靖难之役。


三、朱允炆为何会失败?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来也就十万左右,而朱允炆全国兵力差不多接近200万,实力悬殊如此之大,为何朱棣还能反败为胜呢?

其实这就和朱允炆的军事能力以及经验谋略有直接关系,年轻的朱允炆论经验以及手段谋略断然赶不上朱棣,关键身边还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才开始就已经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开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来的武将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当时实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败。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岁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后袭击损失三万兵马,就开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强调要守城熬死朱棣,让他兵力耗尽,就可以不战而胜。

朱允炆断然不听耿炳文的,而是听取一个文臣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那个乳臭未干尚无作战经验的孩子作为主帅,最终导致朱棣运用游击战术将朱允炆十万大军逐渐消耗,再抽时间去内蒙古找到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让朱棣实力雄厚,势不可挡,最终朱允炆大败。

也许你会好奇,全国接近200万的兵力,为何当时只有13万去平叛朱棣呢,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关系,由于他的残忍手段让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选择隔岸观火,没有人愿意插手帮忙,所以调遣兵马难,想要寻求支援更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基本相当于朱允炆已经失去军心,又怎么可能胜利呢?


综上分析,我觉得即使马皇后尚且在世,她对整个靖难之役又能怎样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马皇后对他好言相劝,朱允炆又何尝会听呢?至于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凭什么听取马皇后意见不起兵造反?

所以历史始终就是历史,某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远远不是某个人可以阻止或者彻底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配合,才可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时期的曾国藩看着朝廷腐败,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变,到换来的一样还是自己累死,而国家依旧走向衰亡。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不会,马皇后若还在世,她的存在便会引起良性的发展,削藩不会发生,靖难之役也不会随之发生。

从历史来看,建文帝登基这回事,朱棣是不能阻止的,而朱棣造反的根源是被侄子建文帝的“削藩”逼得走投无路,建文帝还想永久囚禁朱棣,这让朱棣无法容忍。

假设马皇后还在世的话,那她就是马太后,乃是建文帝的祖母,她必定不允许建文帝削藩,因为在关系上来说,她乃是所有朱元璋儿子的“嫡母”,在一个母亲的眼中,是不可能因为所谓的“隐患”,就让家庭内部自相残杀的。

没有削藩,就不可能有靖难之役。

建文削藩的背后一个迫不得已、自己无力镇压的局面。

削藩这个词,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乃是西汉最早出现。

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削藩,其实不是西汉景帝的“削藩策”,而是汉高祖后期,对天下异姓诸侯王的一系列“削弱”政策,从最早对韩信兵权的剥夺开始,这种削藩就已经开始了,最终引动了天下诸侯王大乱,西汉朝廷又得一一平叛。

汉高祖削藩的过程是危险的,在朝廷和诸侯王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朝廷都有可能被诸侯王随时翻盘,所幸后来还是刘邦这一方获胜,在获胜之后,刘邦立即分封诸子为新的诸侯王,并与功臣集团立下“白马之盟”,规定以后汉朝的诸侯王,只能由刘家宗室担任。

刘邦对诸侯王的秩序进行了重塑,可事实上,他只是解决了自己所认为的问题,却给后世的子孙留下同样的“削藩”问题,刘邦觉得这些新分封的诸侯王都是他的儿子,理所应当,可他们各自的后代迟早也会疏远,这份“血缘关系”,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和睦相处下去。

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景帝率先就忍不住要削藩,任用了晁错的削藩策,最终引起“吴楚七之王之乱”,这仿佛就是一场历史的轮回,幸运的事,胜利之神还是在皇权这一边,在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后,天下诸侯王实力名存实亡,直到汉武帝的“推恩令”颁布,正式宣告西汉的削藩成功。

削藩,不一定是要除掉诸侯王,也可以是“削弱”其实力。

同样的问题,到了明朝,又重新出现了。

朱元璋和刘邦的出身类似,两者都因为本身不是贵族,在拿下江山的过程中,对异姓功臣的借力较多,所以在建国称帝之后,就要大肆分封自己的血脉以便平衡权力和政治势力,如此一来,就会形成“藩地”。

在称帝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一一分封到天下,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家天下”,而他的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分别坐镇于陕西、山西、北京三个重要抵御蒙古的节点,在本质上,朱元璋就是在利用儿子们的功劳,来冲淡功臣们的功劳,避免功臣们居功自傲。

可朱元璋没有想到更深的一层,那便是他的儿子们在当实力藩王的时候,也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和实力,对于朱元璋未来的继承者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件好事。

这也是建文帝在登基前就在担忧的问题所在,他的祖父朱元璋望子成龙,希望儿子们越出息越好,而他的叔叔们,也愿意为朱元璋守卫江山。

但问题是,对于藩王们来说,建文帝的辈份低,这些叔叔们未必希望他好,他也对这些叔叔们没有什么期待,反而希望他们卸下兵权,老实养老最好。

这种核心矛盾,正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血脉当诸侯王,可是后世子孙却想方设法消灭他们的根源所在,这证明了亲情并不是完整继承、传承下去的。

不是建文有被害妄想症,而是历代“藩王”问题都是王朝大问题,也不是朱元璋不懂政治,只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只能把所有的事情交给后代们自由发展,自己不可能为了孙子的安心,就把所有儿子们的未来都扼杀。

所以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没有丝毫地犹豫,重用黄子澄等人出谋划策削藩,其中大力针对的,正是当时还在世的最强藩王燕王朱棣(朱樉和朱棡在朱元璋驾崩前也已经去世了)

建文削藩,可以说朱棣是他九成的目标,其他非边境地区的藩王,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实力,要不就是还年轻,对建文帝其实没多大威胁,最麻烦的当属朱棣,假如朱棣控制不好,那么建文帝寝食难安。

在削藩朱棣的时候,建文最极致做到了将朱棣的兵权、兵力压缩至仅剩不足千人的程度,一开始建文还准备“软禁”朱棣之子朱高炽、朱高煦,若不是建文害怕打草惊蛇,朱高炽和朱高煦一旦被软禁,后来的朱棣靖难造反,能不能走出北京都还是个谜题。

但即便如此,朱棣还是反抗了。

朱棣造反,只是为了自保。

在明朝正史的记载中,朱棣乃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朱标也是马皇后的儿子,建文帝和朱棣乃是亲叔侄,是真正的一家子人,假如马皇后在世,她若看到建文帝削藩,说不定就先出手镇压建文帝了。

虽说建文是君,朱棣是臣,可在一个家庭里,家长看到的是“辈分”,才是其他的身份,一旦建文帝因为猜忌对朱棣不利,马皇后就不可能站在建文这一边。

既然削藩削到朱棣无路可退,朱棣多次示弱,甚至装疯卖傻都没能换来建文帝给他喘息的机会,那么朱棣也就无需再忍,直接拉起靖难的大旗,兵锋直指南京。

其实在一开始,朱棣已经完全没有了起兵的优势,因为他的兵权都被建文架空了,就算他在北京镇压了建文派来的使者后,此时北京的兵力根本不足以让他打到南京,于是朱棣“借兵”去了。

所谓借兵,就是朱棣在“削藩”的大背景下,抓准了他的兄弟们都对建文不满的心理,一方面进行了“借兵”,一方面和其他藩王联络,让他们不要参与进来,而借兵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同为实力藩王的宁王朱权藩军,都被朱棣拿走打仗了。

得到了宁王的兵权后,朱棣如虎添翼,开始了和南京正式掰手腕的历程。

从朱棣的靖难之役来看,得到宁王的兵权这是一件极其关键的事情,也被视为朱棣的人生转折点,可事实上,若是马皇后还在世,朱权是绝对不可能配合朱棣的,因为马皇后的懿旨一来,就能把朱权打落凡尘,朱权看似被“绑架”了,其实他自己也想把建文推翻。

因为他乃是坐镇大宁的藩王,大宁这个地方,不比其他的边关重要性低,也是重兵把守的地方,加之常年和蒙古的作战,军队的实力非常地强,建文帝不会放心宁王如此做大下去,迟早也要对朱权动手,所以朱权选择相信自己的兄长朱棣。

朱棣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在朱家中的辈份已经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了,这种身份让建文帝多次吩咐下属,不可以直接斩杀朱棣,而是要把朱棣“请”回来。

这并不是建文帝不恨朱棣,不想要朱棣被消灭,实在是背负上“弑叔”的罪名太难听了,就算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杀掉了朱高煦,都难眠数月,甚至下半生都在担忧别人拿这件事情来做文章。

对外朱棣一致表示只想“自保”,而且他也并没有说自己要造反,只是模仿西汉吴楚七王之乱的时候,要求皇帝把“建议削藩”的文臣交出来,只是汉景帝把晁错腰斩了,叛乱还没平息,而建文帝则是交都不交,显然他也想让朱棣一直反抗,最终找到机会名正言顺“除掉”朱棣。

朱棣登基恩怨的尘埃落定。

从双方拥有的力量上来讲,建文帝在明面上是有着巨大优势的,如果在一开始,谁说建文帝一方会输,那么这简直是一个玩笑话,可后来建文帝的表现,却让他变得像是一个玩笑。

在抵御朱棣的靖难大军的时候,建文帝重用了李景隆,谁知道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李景隆却是个“草包”,比如他带着五十万大军围攻没有朱棣坐镇,仅有朱高炽防守的北京城,结果竟然是李景隆没有攻下,反而还因为主力转移被朱棣一路势如破竹。

这次战役没有让建文帝吸取到教训,反而还继续重用李景隆作战,要知道朱棣和李景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军事家,建文帝此举就是在自毁长城,在经历几次大战后,都是以建文帝一方失败告终,南京朝廷的力量损失惨重。

数年大战下来,建文帝从胜券在握变得惶恐不安,而在失败中,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便是他十分信任的李景隆,已经在暗中和朱棣有了”勾结”,在朱棣打到南京城的时候,正是李景隆打开的城门,南京就此轻松被朱棣攻陷,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在皇宫中的建文帝或许是知道此事,也或许是还没来得及知晓,就点燃了皇宫,在朱棣等人赶到时,皇宫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等众人扑灭火焰,却已经找不到任何建文帝的踪迹了,建文帝的历史,便在这一年戛止。

占领了南京的朱棣,没有做一些扶持建文帝的儿子当傀儡的把戏,他直接登基当皇帝,即便是方孝孺对他破口大骂,他都没有而改变丝毫的主意,而后将骂他的方孝孺诛灭十族,踏着血登上皇位。

朱棣登基如此顺利,还是因为他的“身份”问题,他本身就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马皇后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子,在继承皇位的资格上,只会比建文帝更适合,正是因为建文帝乃是朱元璋所立的太孙,所以建文才会当上了皇帝。

马皇后真的是朱棣的生母吗?

马皇后的早逝,让大明朝几个藩王的“身世”成了谜,这几个藩王,正是朱樉、朱棡、朱棣、朱橚。

就拿朱棣来说,他的生母是否为马皇后,一直是个谜团,虽然在正史的记载上,马皇后就是朱棣的生母,可这里面不排除朱棣为了在登基后,加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把自己的身世改为马皇后亲子,如此一来,他就是朱元璋“嫡子”了。

之所以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存疑,那就是因为在朱棣所供奉的朱元璋“后宫”的牌位中,有一个妃子李氏的牌位很显眼地被单独放在西边,这种摆放方法,和单独在主位上的马皇后灵位极其相似,所以这位妃子的地位是独特的,最好的解释,那便是她就是朱棣生母。

“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

如果马皇后真的不是朱棣的生母,假如她也还在世的话,那么朱棣的靖难之役即便是胜利了,朱棣的皇位也是难坐上去的,除非朱棣把马皇后也除掉,不被辈份所压制,不然的话,一切的大局,还是得由马皇后主导。

而马皇后不可能轻易放过造反跑到南京来的朱棣,只不过这种局面事实上很难发生,只要马皇后还在世,靖难之役的根源都不会存在的,那么一系列自相残杀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朱元璋和马皇后在一个世界,知道建文帝最终惹出了这么一场大祸,也会无语和心痛吧,毕竟建文帝曾经很受朱元璋宠爱,加上朱元璋乃是一个传统观念极重的人,嫡长子一脉的断层,只会让他心里不得劲。

不得劲之余,也许会埋怨朱棣,没有一点做叔叔的风范,虽然这一切的悲剧,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布局造成的。

明朝的削藩也没有拖延得太久,和西汉的削藩,西晋的八王之乱一样,诸侯王和皇帝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便爆发了,只是明朝建文帝却是这群削藩皇帝里最“丢人”的一个,不仅好好的大局被逆风翻盘,自己还整得下落不明。

而且明朝的靖难之役,其背后是很典型的“宗族”矛盾,在这种矛盾之中,辈份越高,话语权越大,优势也就越大,如果有绝对的辈份优势,甚至都能一句话结束所有的动乱。

只可惜,这一切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